對某一類問題,有些人沒有耐心也沒有意愿去思考這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卻相信自己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案。
比如,前些年房價飛漲的時候,很多人相信問題出在房地產商的太無良,于是譴責房地產沒有道德的血液。似乎資本家道德起來了,房價的問題就解決了。
比如,最近不少人反映乘坐網約車時,遇到“臭車”的概率越來越高了,這個話題還上了熱搜。對此,不少媒體和網民的觀點是,網約車應該降低抽成比例,讓司機有錢賺,車才不會變臭。罵平臺道德,又成了解決方案。
揭批“資本家”唯利是圖,向來是一種省力且不費腦子的“解決方案”,然而這樣的方案向來解決不了問題。
資本當然不是雷鋒,資本當然是以賺錢為目的的,而且在資本看來賺錢當然是多多益善的。但這不是資本的原罪。
這些年來,大多數中國的人生活質量得以改善,基本上都是“唯利是圖”的資本帶來的。
30年前,幾乎還沒有“無良開發商”,大家的住房條件更好么?那時候的房子跟現在比,簡直太便宜,但又有多少人買得起呢?
說到網約車的服務質量下降,就罵資本家黑心過于壓榨司機所致,那是不是沒有資本家的壓榨,我們就有更好的通行服務了?稍微想想就不會這么認為。
我的印象里,在沒有網約車平臺的時候,寒冬時節的夜晚,在北京想打到一輛出租車是很難的。那時候,站在街上攔車,不知道何時車才能來,好不容易等到一輛,還可能被拒載,因為司機挑活兒,目的地太近的,不愿意去。那時候,在寒風里等公交車,是常有的事兒——當然,也跟窮有關。
那你可能會說,不能這么比,畢竟那時候沒有網約車。既然現在有了網約車,我們就有權要求服務質量。這話當然沒錯,但是司機服務質量下降——尤其是車臭的問題,是平臺降低抽成比例能解決的么?我覺得不是。
車臭,顯然與司機拉活兒時間太長有關。一天十幾個小時在車里,甚至在車里吃飯睡覺;而冬天又很少開窗通風,車里的味道自然不佳。
司機為啥要干那么長的時間呢?因為掙不到錢,掙不到錢恐怕不是平臺太黑,而是經濟不景氣導致太多司機涌入了網約車這個領域。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司機過多,價格下降,客單價低,就運行更長時間。
有人說這就是卷,對,這是中國很多行業的特征。
按道理說,再卷,司機作為服務的一方,也應該提供清潔舒適的服務環境,這是職業素養,也是職業道德。這話沒錯,但是當一個人一天累十幾個小時,養家都困難,你跟他提素養和道德,他大概率會懶得聽的。
歸根結底還是錢難掙所致,是經濟的寒冬與自然界的“寒冬疊加”所致,讓臭車的問題加劇。解決臭車問題,罵平臺肯定作用不大,寄希望于司機普遍提高素養也不大現實。
我覺得眼下避開臭車最好的辦法是,大家多花點錢用專車服務。我好久沒有用過專車了,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專車,我記得七八年前專車剛出現的時候,服務非常好,司機給開車門,還給提供免費的水喝。唯一的毛病就是貴。這么貴的服務,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市場。
如果大家愿意多花錢乘坐服務更好的專車,可能會逼迫普通網約車提高“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以便更好地搶單。我一向覺得,素養和道德雖然與教育有關,但更多是被逼出來的,或者是市場博弈的結果。
然而,在這“疊加的寒冬”里,顯然沒有多少人愿意花更多的錢去乘坐更貴的專車。反正我平常是盡量用便宜車,當然也遇到過味道不佳的車,當然也確實很不爽,但確實沒有想過埋怨資本。
乘客、司機、資本,其實都在“寒冬”里。這三方共同參與,才有了網約車市場。一個良好的市場是,司機、資本都掙到合理的利潤,乘客得到較好的服務。然而寒冬里的市場,司機和資本都不容易,乘客當然也不容易。
如果繼續“不容易”下去,可能連“臭車”都會是奢侈品。
真的,對于20年前的人來說,在寒冷的冬夜能有一輛隨叫隨到的“臭車”,確實可以稱作奢侈品。
或許“臭車”增多,只是服務下降的開始,甚至是逐漸沒有服務的開始。或許,冬去春來,才能讓服務提升。
如何才能盡快冬去春來呢,不知道。但可以確認的是,罵資本無良不會讓春天早點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