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鬩于墻”,抑或是“齟齬于其中”,并非本號所愿!“城市圈”關于蚌埠的文章引起不必要的蝸角之爭,遂撤回該文。但一些問題也需要捋順和深思,以免再次撕裂。
從留言中不難看出,大家對合肥的“鄙夷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說是“眾口一詞”“如出一口”!不過,老話又講“眾口鑠金”,那么,“吸得肥”合肥是否誠如斯言?
一、合肥想“低調”都難?
近些年,合肥這座擅長“風險投資”的“賭城”可沒少上熱搜。
今年令合肥登上熱搜的,一是“三只羊”事件;二是“女運管晾證強執法”事件;三是9月份期間連續發生5次地震。雖然都是小地震,但震中幾乎為同一位置,而且合肥地處中國著名的“郯城-廬江斷裂帶”上,這讓合肥的受關注度再上一個臺階。
近日合肥讓大家聚焦的則是另一場“地震”——“官場地震”。2024年12月16日,吳存榮在山西省政協主席任上落馬。吳存榮雖然在山西任上落馬,但應與山西任內無關,其2023年1月才跨省到任山西,此前曾長期在安徽和重慶兩地主政。其中,吳存榮在合肥任職達11年之久,因而,合肥想“低調”都難!
目前無法確認吳存榮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在吳存榮被查之前,其任職重慶市共事的多位官員被查。這當中包括重慶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陸克華,重慶市副市長熊雪,重慶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鄧恢林等。
近20年來的合肥市委書記有3人升正部,1人落馬,這個落馬的就是吳存榮。自2005年底調任合肥,吳存榮前6年任合肥市長、后5年任合肥市委書記,2016年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比較神奇的是,從1977年至2016年,在長達近40年的跨度中,始終保持了合肥市長順位接任市委書記的慣例,這在任何一個級別的地域都是很少見的。但是這一慣例在吳存榮這一屆被打破,與吳存榮搭檔的時任合肥市長張慶軍于2016年7月在任上被查,兩人搭班子近5年。此事在坊間頗有微詞。
現任合肥市委書記的是張紅文。張紅文長期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工作,2024年3月18日至今,擔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
黨的二十大以來,反腐工作持續推進,任上被查也將成常態,莫以重權在握肆意妄為。
二、“一家獨大”并非只有合肥?
合肥,作為安徽的省會城市,其2023年GDP為12673.8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27%,是安徽唯一的“萬億之城”。
安徽各市GDP排名
合肥除了總量領先外,增速也領跑全省,GDP甚至超過了省內排名第2到第4的蕪湖、滁州、阜陽三座城市的總和,坊間稱“這才是遙遙領先的斷檔,用一家獨大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這也是合肥成為“眾矢之的”的原因所在。
但是,“一家獨大”并非只有合肥。2023年,合肥GDP達12673.8億元,第二名蕪湖為4741.07億元,兩者相差7932億元;武漢20011.65億元,第二名襄陽5843億元,相差14168億元;成都22074.7億元,第二名綿陽4038.7億元,相差18036億元。
據此可看出,如果說“一家獨大”,那么,合肥之于成都、武漢也是望其項背的。這樣說來,成都、武漢在各自省內才是“遙遙領先”。當然,中西部都是“強省會”模式,可以說“一家獨大”者眾多。
如果按此推論,就連“十三太保”的江蘇也是“一家獨大”,只不過不是省會南京“獨大”,而是“最強地級市”蘇州。2023年,蘇州GDP達24653.4億元,南京為17421.4億元,相差7232億元。
所以,江蘇和安徽各自省內第一和第二相差7232億元及相差7932億元,這個相差量幾乎沒太大的區別,只是江蘇13市都太強了,掩蓋了其“一家獨大”這個事實而已。
三、安徽“省會之爭”,合肥是如何勝出的?
即使我們默認合肥“一家獨大”了,那么合肥究竟是怎么“肥起來的”呢?
我們知道,此前安徽省最牛的城市是安慶和徽州,沒有“安”慶和“徽”州,就沒有“安徽”。
1952年,安徽確立合肥為省會。當時被戲稱是座只有“5平方公里、5萬人口、5條馬路、5盞路燈和3個鐵匠鋪”的小城,這也是合肥當時的“全部家底”,相關城市基礎設施幾乎為零,遠遠比不上當時人口都在10萬以上的安慶、蕪湖、蚌埠。一直到改革開放后,在很多人眼里,合肥都和一個縣城差不多,破舊不堪是很多人對它的印象!
省會設在合肥,基本相當于從零開始,重建一座城市。盡管此后一直有不同聲音,認為省會應當放在條件更好、人口更多的安慶、蕪湖、蚌埠,但毛主席1958年視察安徽后,給時任安徽第一書記曾希圣留了一封信寫道:“合肥不錯,為皖之中”,“從長考慮,似較適宜”,認為合肥沿途一望,生氣蓬勃,有大希望。
據信,在當年安徽的“省會之爭”中,合肥就憑毛主席一句“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才坐穩了省會的名頭。事實上,合肥的地理位置,確實很有優勢。合肥位于安徽中部,不偏不倚。而且,合肥地處江淮地區,這里物產極為豐富,往東是八百里巢湖,往西是森林茂密的大別山。
四、合肥也“靠”上海發家?
“一錘定音”后,合肥便投入到了聚五湖四海之人氣、開展大規模工業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去。
據相關檔案記載,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56家私營和公私合營企業陸續從上海遷入合肥。這個是合肥工業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可謂意義深遠。不僅為合肥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一些隨廠來到合肥的上海人,給當時相對落后的合肥帶來了大都市的新氣象,也給工廠區周邊乃至整個合肥人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帶來了巨大變化,使合肥變得更加“洋氣”了。
其后,合肥在八九十年代又承接上海一批產業轉移,建設紡織、五金和食品等傳統產業。
依托于這些上海企業,合肥在八九十年代已經發展出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特別是家用電器、汽車及工程機械化工和新型建材等產業比較優勢明顯,當時已經有美菱、榮事達、江淮汽車等明星企業。
2009年后由合肥政府籌資引進京東方(生產顯示屏)、長鑫半導體、蔚來新能源汽車,帶動新興產業鏈發展;2015年后合肥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科研機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量子信息、深空探索等高新產業。目前,全國已建成和在建的38個大科學裝置中有8個在合肥。
經過經濟長期的高速發展,合肥市GDP總量由2012年的4168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12673.8億元,在全國城市中的排名從第31位上升至第20位。
其中,2020年絕對是合肥的“大年”:GDP首破萬億,加入了中國城市的“萬億俱樂部”,當年總共有23個這樣的城市;首次入圍新一線城市榜單;以“最牛風投城市”標簽刷爆朋友圈,成為最大黑馬、網紅城市。
因此,近10年合肥的GDP快速增長,被稱為“合肥模式”。
有人說合肥的上升速度猶如火箭式上升,由此也帶來了省內其它城市的不滿,稱其為“霸都”,這個霸字,除了霸氣外,還有霸道的意思!因為合肥還有另外一個外號,叫做“吸得肥”!省內的其它兄弟城市“抱怨合肥把省里其它城市的資源吸走,舉全省之力,發展一座城市”!尤其是,2011年,原巢湖市一分為三,其中居巢區和廬江縣并入合肥,為合肥帶來約180萬的新增人口。至2023年底,合肥市常住人口985.3萬人,歷史上首次超越南京,其中主城區人口接近700萬,邁入特大城市行列。
近十年來,合肥被輿論群嘲“分巢湖壯大自己”“合一省而肥己”。那么,安徽為什么要大力發展合肥?
在合肥沒有崛起之前,安徽一直也是一個“散裝大省”!搜狐號“街口鎮”發文認為,由于安徽省內沒有一座強有力的磁石城市,導致資源外流非常嚴重:“安徽,缺乏一個內部強大的磁場,如蘇州無錫南京之于江蘇,杭州寧波之于浙江,武漢之于湖北.....所以,綜合安徽的發展,安徽需要一個強大的合肥!如果不大力發展合肥,安徽將成為一座競爭力中空的城市!”同理,中西部省份只能先做大做強省會城市來減少本省的人口流出。但是,這個過程卻留下了諸多怨言和“不合理”!
如果說,毛主席“一錘定音”后,合肥全靠政策支持,那總設計師“畫圈”,深圳是不是“吸全國的血”?東北被稱為“共和國長子”呢,發展的又如何?我們認為,在那個“計劃時代”復雜的形勢下未嘗不是正確的選擇,安徽乃至中西部省份實施“強省會”戰略,也是迫不得已的。有優質資源優先給省會使用,讓省會快速做大做強,然后再帶動“省內兄弟”發展。
只是,有人認為“合肥的崛起,并沒有給其它的窮兄弟帶來紅利”,資金、產業、醫療、教育高度集中于合肥,反而多了個“吸得肥”的外號。
這種“困局”,安徽不是沒有“警覺”。2024年7月12日,安徽省委機關報——安徽日報報道組發文《合肥之外再無“大城市”,安徽怎么破?》,直指安徽缺少大城市的“發展之痛”。這個只能期待留點時間慢慢解決。
不可否認,合肥之所以能發展成現在這樣,離不開國家層面及安徽省的政策支持。除了省內其它城市的“配合發展”以外,更多的還是合肥自身的努力和抓住了機遇,這就說明合肥在招商引資及投資這一方面確實有自己的一套。
這里細究哪個對合肥“貢獻最大”的話,輿論認為,在合肥工業經濟發展的征程中,上海是個最繞不開的城市。不論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56家內遷企業來肥為合肥工業發展打下了基礎,還是八十年代初合肥工業開展“學上海、學沿海、學先進”活動加快了工業發展步伐,抑或是2015年上海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中提出未來最佳的合作對象是合肥,都書寫著新時代的上海合肥“雙城記”。
資料顯示,在省級層面,安徽對于上海的對標是十分明確的。在安徽的十四五文件規劃里,提到上海有19次之多,而江蘇和浙江,分別是1次和0次。而且,安徽是全域對標上海。
如上所述可知,不光是“臨滬”的城市“要靠上海發展”,就連這個上海都市圈外的合肥竟也是“靠”上海發跡,這是出乎意料的。
2024年12月26日,滬蘇湖高鐵正式開通。作為長三角高鐵網中唯一一次性貫通江浙滬之作,滬蘇湖高鐵雖然沒有直接經過合肥,但其開通運營也將間接提升合肥在長三角地區的戰略地位。對于皖南部分城市來說,此前想要去上海,主要依靠合寧-滬寧組成的單通道,這也是國內目前最繁忙的高鐵通道。隨著滬蘇湖高鐵通車,合肥可以通過與其它城市的高鐵連接,實現與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達,從而增強其在區域發展中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正如網友所言:合肥,“肥”有了,再進一步即是“合”——要看合肥能否帶動整個安徽省的發展。合則兩利,先“肥”帶動后“肥”,眾肥聯手,方稱合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