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黨歷史上有著名的三五九旅,他們的事跡與南泥灣精神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中國革命歷史中的重要篇章。平時大家對于部隊的觀念就是認為大家是當兵打仗的,很少想到我們人民的軍隊還有一個天然的職能就是幫助人民生產勞動。
在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成立以后,我們的邊區實施休養民力的政策,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當時國共合作抗日實現了,但是國府發放的經費還是很有限的,國民黨頑固派又發動過三次反共高潮。
他們把我們叫做“赤禍”,不僅停發抗日軍餉,還采取了嚴密包圍封鎖的政策。作為抗日民主模范區的陜甘寧邊區,我八路軍、新四軍的英勇抗戰和顯著的戰績,引發了國內外進步人士和群體大量的捐助,但是國府一直阻截國內外進步人士給邊區的捐助款,還對邊區進行了嚴格的經濟封鎖和糧食限制。
其次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攻河防和對延安進行轟炸,日寇是由于兵力和財力不足,尤其進入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以后,侵略者為了以戰養戰,經常進入解放區進行反復掃蕩和三光政策。根據統計,日軍對延安至少轟炸過17次,造成我方重大損失。
例如有一次抗大校舍被毀、毛澤東與中共中央等同志們被迫從延安城內的鳳凰山麓遷移至延安城外的楊家嶺。再加上邊區有頻繁的自然災害等因素,還有不少青年知識分子到邊區,他們的支出也對陜甘寧邊區的財政帶來了一定壓力。這些因素使得我黨決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的大生產運動。
黨中央的同志們在延安厲行節約,比如朱德同志戒煙戒酒,比如徐特立同志不舍得騎馬讓給年輕同志騎、自己揣著幾個涼饅頭去開會,不打擾老鄉;又比如陳云同志,在群眾大會上批評華僑子女隨意扔掉飯菜,告誡他們不要脫離群眾……
1940年5月底愛國華僑陳嘉庚到延安做客,毛主席等人請他吃了一頓簡樸但隆重的晚宴,在窯洞外邊的院子里擺上方桌,因為不夠大,再擺上一個圓桌面,但是桌面又太舊了,又鋪上白紙……結果風刮來把四張白紙吹走了……
桌上的菜都是普通農家飯,唯一的葷菜就只有一只雞。毛主席對他解釋說,“我沒有錢買雞,這只雞是鄰居老大娘知道我有遠客,特地送來的。母雞正在下蛋,她兒子生病還舍不得殺。”由于在重慶受到“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國府的“專款”奢侈款待,陳嘉庚看了我黨這樣的桌子和飯菜以后就感慨地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在延安的窯洞里邊。延安精神戰勝了重慶作風。”
1939年,中共中央頒布了《各機關津貼標準》,他們除了供給制統一發放物資之外,每人還有少量的津貼費,但是差距也不大。團以上干部資質毛主席本人都是5元錢,團以下是營長4元、連長3元、排長2元和班長1元。在餐食方面分為大致的大中小三種灶,絕大部分干部戰士都吃大鍋飯;在待客的時候就像剛才說的那樣,可能會改善一下。一般干部穿邊區自己織染的灰色土布,還有邊區外面買進的斜紋布,在干部和戰士的服裝區別上有兩個口袋和4個口袋的區別,所以干部的服裝簡稱為“4個兜”。由于中西藥品都非常奢侈,購進非常困難,所以大家使用都很節約。紙卷煙這類商品因為邊區沒有,所以大家改吸自己的土制旱煙,這就是為什么剛才說朱德同志把煙給戒了。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三五九旅的基本事跡。
一、三五九旅的事跡
三五九旅是八路軍第120師的主力部隊之一,由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總部特務團一營改編而成。在抗日戰爭期間,三五九旅展現了其英勇無畏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1941年春,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開進南泥灣,進行大生產運動。他們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風餐露宿,戰勝重重困難,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還向邊區政府上交余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此外,三五九旅還積極發展工業、商業和運輸業,建立了各種工廠和商店,提高了邊區的經濟自給能力。他們的成績得到了黨中央和邊區政府的高度贊揚,被譽為“發展經濟的前鋒”。
二、南泥灣精神
1940年秋冬,面對邊區出現的經濟困難,朱德同志與農林科學專家們經過實地勘察和科學化驗,堅定了開墾南泥灣的決心。1941年初,王震旅長率領三五九旅,開始到南泥灣屯墾。
南泥灣精神是以三五九旅為代表的抗日軍民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創造的,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困境中奮起、在艱苦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這是南泥灣精神的核心和本質。三五九旅官兵積極響應毛澤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一邊練兵,一邊屯田墾荒,顯示了自力更生的強大威力。
- 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三五九旅之所以會到南泥灣開荒生產,不是某個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建立在黨中央調查研究科學基礎之上的。這種工作方法體現了南泥灣精神的務實和科學性。
- 上下一致、共克時艱的優良作風:在大生產運動中,三五九旅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共渡難關。這種優良作風增強了軍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也是南泥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 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過程中,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還積極創新,發展了多種經濟形式。這種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是南泥灣精神的又一重要體現。
- 南泥灣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合,它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拯民于水火之中。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南泥灣精神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柱。
解放區的軍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進行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同志們親自動手開荒種菜,學習紡紗,更加激勵了解放區的居民生產的熱忱。
三五九旅的郝樹才排長在生產比賽當中,鋤頭鋤地的速度居然趕得過耕牛,他出席了勞動英雄大會,獲得“特等勞動英雄”稱號,受到毛主席和朱老總等等領導人的接見。這些都是我軍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的體現。后來毛主席等人到南泥灣視察,說:“困難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他,他就低頭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們沒有外援,假定將來有了外援,也還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
在這次視察三五九旅之后,毛主席等人又到陶寶峪的八路軍炮兵團視察。留下吃飯的時候,炮兵團的同志把自己養的雞和豬、種的菜拿來招待毛主席他們。在吃完晚飯以后,毛主席認為浪費可恥,把啃剩的雞架骨準備帶走,他說還可以熬點兒湯吃……
但桌上還剩半只燒雞的肉,當時臨時負責警衛的教導營的營長宋承志趕緊把燒雞塞進了毛主席的衣服下面的口袋。對于自己部隊生產的的東西,毛主席也是欣然接受了,因為他平時就會把好吃的留給周圍的年輕同志,當時陪同的江青就把這個情景拍了下來,現在我們還可以發現照片當中的毛主席衣服口袋是鼓起來一塊的。
南泥灣精神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人民軍隊的認識,我們的人民軍隊不單純是打仗的隊伍,而是肩負著打仗、做群眾工作以及生產三項基本任務。南泥灣大生產運動開創了中國軍事歷史的新紀元,昔日的“爛泥灣”變成了“塞北江南”!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三五九旅的事跡和南泥灣精神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五九旅的英勇事跡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英勇無畏和堅韌不拔;而南泥灣精神則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上下一致、共克時艱以及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寶貴品質。這些精神和品質將永遠激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