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和小米的恩怨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近日,董明珠再次向小米“開炮”,稱其最近因專利侵權賠了格力50萬。然而隨后,小米卻予以否認。董明珠對小米侵權的炮轟引發眾多關注,相關詞條更是頻頻沖上微博熱搜。
其實,格力和小米的“梁子”早就結下了。2013年末,在央視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雷軍與董明珠就企業發展模式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當時,兩位商界大佬立下了備受矚目的10億元天價“賭約”,賭的是小米營收5年內能否超過格力。
5年后,小米營收仍被格力壓一頭。不過,與雷軍的10億“賭約”,董明珠看似贏了,好像也沒有贏:賭約結束后的第二年格力營收就被小米反超,如今差距進一步拉大,市值更是不足小米的一半。
董明珠此番炮轟小米,表面上是又一場“口水仗”,然而在更深層次上卻映射出格力與小米在空調市場份額上的激烈競爭,以及技術創新上的較量。
50萬專利糾紛陷入羅生門
“小米侵權格力”引爆輿論,源于近日的一場采訪欄目,在主持人問及“你覺得小米空調怎么樣”時,董明珠表示:“格力是最好的空調,有十幾萬項專利,小米最近還因專利侵權賠了格力50萬元,好不好讓他自己去說。”
不過,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之后在微博中回應稱,小米空調沒有專利侵權行為,更沒有因為專利侵權賠償的情況。由此,格力與小米的專利紛爭陷入“羅生門”。
對于小米是否對格力構成侵權,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識產權律師,大浪智庫高級顧問游云庭表示,專利侵權比較復雜,尤其是像小米這樣的公司,基本都是代工廠形式進行的生產,所以本案涉及的問題可能是小米供應鏈的企業涉嫌侵權格力;是不是涉及到具體的小米產品中使用了格力的專利技術,目前不清楚。如果格力方面認為小米侵權,可以去市場上購買小米空調的相應產品,并進行技術鑒定,以確定是否存在侵權的行為。
在游云庭看來,雙方爆發沖突主要還是源于對市場的爭奪。格力這樣的老牌空調廠商技術積累比較豐富,但同時成本也相對較高;而小米這種通過非自有工廠進行生產的,成本比較低。所以當小米開始侵占格力市場的時候,格力就會用專利進行維權打擊競爭對手,這在業界是很常見的,可以看做是市場博弈手段。“當年蘋果公司的iPhone推出之后,諾基亞也曾經用專利起訴過蘋果,同樣的當HTC崛起的時候,蘋果也曾用專利去打擊過HTC。”
業績下滑 董明珠再談退休
2018年7月23日,小米醞釀已久的互聯網空調發布,正式進入空調行業,自此空調新舊勢力的交鋒也拉開了序幕。
隨后數年,小米空調一路奮趕直追,如今已位列中國線上空調市場第三名。奧維云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第43周,在中國線上空調市場上,美的的市場份額為25.01%,同比增長2.42%,排名第一;格力的市場份額為24.04%,同比下降3.01%,排名第二;小米空調的市場份額為11.82%,同比增長4.31%,排名第三。
從空調銷售數據上來看,小米目前仍難撼動格力的霸主地位,但差距已在慢慢縮小,且增長勢頭迅猛。2024年三季度,小米空調出貨量超過170萬臺,同比增長55%。相比之下,產業在線數據顯示,三季度格力空調銷量925萬臺,其中內銷量630萬臺,同比下降36.4%,外銷295萬臺,同比增長8.46%。
小米空調的“來勢洶洶”,無疑讓格力感受到了壓力,尤其是在業績下滑的當下。財報顯示,格力第三季度營收為469.39億元,同比減少15.84%,下滑幅度創下近10年來該季度的第二大,僅次于2021年三季度的16.4%。相比之下,美的和海爾的業績就要好很多,三季度營收分別增長8.05%和0.47%。
格力陷入如今的困境,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業務結構單一,營收過于依賴空調。半年報顯示,空調收入占格力總營收比例達到78%,相比之下美的和海爾就更加均衡,占比分別為46.7%和21.4%。空調行業早已卷成一片“紅海”,疊加今年國內空調市場需求偏弱,今年前11個月空調銷量同比下降2.4%,收入下滑就在所難免了。
(來源:格力2024年半年報)
二、過于依賴國內市場。半年報顯示,格力外銷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僅為14.86%,遠不及美的和海爾的42%和52%。當前,國內家用空調普及水平已達高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居民百戶空調擁有量達到145.9臺。在此背景下,出海已成空調企業尋求持續增長的必選項,而格力的外銷收入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三、多元化布局接連失利。業務單一的弊端,董明珠也早就看清,自2012年起便開始了多元化的探索,不過始終未濺起大的浪花。
2015年,格力手機問世,如今近10年過去,格力卻從未公開過手機的銷量,而且格力手機的官網(phone.gree.com)也已無法打開。
格力進軍新能源也是一波三折。2016年,董明珠欲以130億收購珠海銀隆,但因遭董事會反對而失敗,最終董明珠以個人名義投資了銀隆。不過隨后,銀隆風波不斷,2018年被爆出拖欠供應商貨款、工廠停工,2019年創始人魏銀倉因侵占資產出逃。
5年后,董明珠終于如愿,格力斥資18億成為銀隆控股股東。不過銀隆早已物是人非,2022年凈虧損19億元,成了一個“燙手山芋”。
期間,董明珠還嘗試過跨界進軍芯片、醫療器械、預制菜領域,不過并沒有在市場上掀起水花,也鮮有媒體關注,目前只有“造芯”進展明顯。近日,董明珠表示,“格力芯片成功了,從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制造到整個全產業鏈已經完成了。”
格力的不利局面或許還與董明珠“直言直語”的性格有關。犀利、直率、坦蕩的性格讓其圈粉無數,同時也為格力埋下了隱憂。“你不用格力,你就是傻瓜”“建議立法對員工跳槽收培訓費”等的言論,不僅為董明珠招來罵聲,同時也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對格力產品產生抵觸情緒。
(圖片來源:抖音截圖)
當然,董明珠的領導力無可否認,其在格力的成功中功不可沒,自身也成為了帶有傳奇色彩的企業家。對于格力而言,早就打上了董明珠的深深烙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6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這位70歲的“鐵娘子”罕見地主動談及退休話題,稱“明年換屆也許我會退休”。或許,在執掌了格力10多年后,董明珠真到了該退休的時候了。
空調行業負重前行
格力面臨的困境,可以說是整個空調行業疲軟態勢的縮影。奧維云網的數據顯示,2024上半年空調市場全渠道銷量3315萬臺,同比下滑11%,銷售額1114 億元,同比下滑14.5%。時間拉長到今年前11個月,空調銷量和銷售額下滑幅度收窄,不過仍分別下滑2.4%和3.2%。
業內人士分析,空調行業遇冷的背后有著多重因素的助推,包括終端需求不振、樓市低迷,以及存量時代的內卷加劇等等。
挑戰確實不少,不過也無需過于悲觀。當前,一系列發展機遇也擺在空調行業的眼前,如國家政策支持以及出海等等。
政策支持方面,自3月《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印發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不斷擴圍加力,且2025年政策有望延續。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也有助于空調行業的回暖。
出海方面,在國內家電行業趨于飽和的當下,出海已是家電企業的重要發展方向,美的、格力、海爾等頭部企業早已入局。而且,相比于國內,海外市場的空間更大,競爭壓力更小。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1-11月,中國累計出口家用電器40.99億臺,同比增長21.3%。
行業短期承壓,但不改長期向好的趨勢。當前,無論是營收還是市值,格力都已被美的和海爾甩在身后,曾經的空調王者讓人唏噓不已。未來,董明珠能帶領格力再鑄輝煌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