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發現一個有趣又無語的營銷方式:正話反說。
先用大文字圖片激發大家焦慮情緒或是憤怒、獵奇等心理,讓人忍不住點擊進入,結果打開內容一看才發現“被騙”了。
題不對文,妥妥的引流貼,只要你點進去,對方的目的就達到了。
這種惡心的營銷方式重災區之一就是香港身份,尤其是現在爆火的高才通計劃成了主要的批判對象!
最可怕的是這種帖子的點贊評數據特別高,但戾氣也重,給人一種誰拿香港身份誰就傻的錯覺。
還有各種托兒混跡在評論區,畢竟撈到一個是一個,撈到了先轉戰私域養養魚。
隨便展示幾個首頁圖,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比如:
- 「給高才潑點冷水」的帖子標題寫的是:建議2024年別再跟風卷高才了。
后文簡單知識科普后,突然蹦噠出一個幫做評估。
- 「高才通廢了,政策朝令夕改,大家還是不要浪費時間申請了」、「高才騙局,不聽勸的人活該被收割」、「我說大家別天真,其實香港身份壓根沒用」、「卷高才根本沒戲」等等...
是不是看著這些文字就有些驚悚,特好奇想點進去看看為什么?然而這只不過是引流到群聊、或是私信添加微信再領取資料包的慣常做法而已。
經常有想辦理香港身份為孩子教育提前規劃的粉絲轉發這些內容來找我們驗證,對方流量賺了,家長信息差拉大了,我們辟謠時間增加了。
不得不感嘆:走國際路線的家長真的太不容易了!
翻看這些夸張的引流貼,發布者利用的無非以下這些信息差。
01
— 灣媽看世界 —
申請信息差:用新規唬住人!
香港人才計劃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移民政策一樣,標準不會始終如一,而是會根據獲批和抵港人數、外界呼聲等因素進行階段性調整。
每到政策調整的關鍵期,饑餓營銷就極其嚴重。
今年高才通計劃在變革期就謠言不斷。
因為2022年施政報告上明確指出,高才通是一個試行期為兩年的人才計劃。
2024年底是高才生命周期的關鍵階段,也到了港府所說的檢討階段。
于是各大平臺鋪天蓋地的消息稱高才通計劃將會取消,攪得人心惶惶。
(謠言圖)
直到5月勞工局及福利局局長出面在線辟謠,「高才通暫時不會取消,也不會暫停,將會繼續推行」,這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高才通計劃是香港人才引進最火爆的一個。
自2022年底推出至今已有超過10萬人申請,其中全年收入達到250萬港幣或以上的A類申請者約3萬人,合資格大學本科畢業的B類和C類分別約為5萬和2萬人,申請人中有8萬多人獲批,6萬多人抵港。
A類是最飽受爭議的,因為它不設學歷門檻,也沒有最高年齡限制。
只有一個要求,就是看申請人在緊接著申請前一年的全年收入是否達到250萬港幣。
因此就有議員提出建議提高A類門檻或是增加篩選條件,緊接著外界關于高才通A類提高門檻的消息就傳開了。
(謠言圖)
勞工局局長不得不正面表態:港府無意改變高才通A類的申請資格及設額外限制,擊碎謠言。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包括高才、優才、專才、進修等在內,從2022年到今年10月底,各項人才計劃超39萬人申請,25萬多人獲批,到港16萬人,超額完成計劃。
隨著大量新港人的到來,香港人口也重回到了750萬人之上。
此時的謠言又興起了:香港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了,香港要拋棄內地中產了。
但香港這場人才爭奪戰還沒結束,人口依然短缺。
11月14日,勞工局公布《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來評估五年后,即2028年的人力情況。
報告表明,2023年,隨著疫情結束,經濟活動逐步復蘇,各行各業的人力需求大幅增加,勞動力市場非常緊張,短缺約5萬人。
絕大部分選定產業均面對不同程度的人手短缺。
部分勞工密集的行業,如建造業、城市運作、醫療保健業、住宿及餐飲業、零售業、旅游業以及政府大力發展的創新及科技產業的短缺較明顯,每個產業缺口均超過5千人。
香港經濟在推算期內預計每年增長3.2%,帶動主要產業的人力需求持續高漲,2028年人才缺口將擴大至18萬,比2023年多缺13萬人。
由于老齡化及新進人手不足,「熟練技術人員」尤將最為短缺,占2028年體短缺人數超三分之一。
預計17個選定產業(8大中心產業+9大關鍵產業,覆蓋香港80%勞動人口)均會面對不同程度的人力短缺,其中10個產業預計將各缺超過1萬人。
8大中心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人力短缺最嚴重,缺1.8-2.3萬。
關鍵產業中建造業最缺人,4.5-5.5萬個空缺;其次是城市運作,約有3.9-4.4萬的缺口。
面對這么多的人力需求,港府短時間內肯定不會叫停人才計劃,反而會繼續搶人才,香港身份會繼續吃香!
當然因為香港身份造假事件的曝光,香港人才計劃的審核愈加嚴格。
比如現在高才通計劃B/C類需要遞交學歷認證、A類需要納稅證明等等。
但身正不怕影子斜,走正確途徑,申請絲毫不會受到影響。
02
— 灣媽看世界 —
續簽信息差:
夸大難度,爛尾/炮灰聽麻了
在一眾饑餓營銷或是唱衰香港身份的謠言中,續簽最容易躺槍,爛尾和當炮灰的流行說法完美于香港身份上再現。
香港身份因續簽而爛尾,多半是在危言聳聽,或是中間商暗中利用信息差擾亂心智。
為何續簽會如此令人焦慮?
因為它的不確定性最高,申請人無法預估自己獲批后是否有能力維持身份。
害怕續簽失敗,前期時間、精力、金錢的投入都化為灰燼,孩子升學也會受影響。
香港身份獲批拿到的是香港居民身份,即外界常說的臨時身份,續簽滿7年后才能申請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續簽是每個申請人必過的一道門檻。
今年是高才通計劃的首次續簽,11月初勞工局局長孫玉菡已經明確表示,滿足高才續簽的途徑有4種。
- 第一種方式:受雇于香港公司
在香港公司工作并有穩定收入,即擁有真實雇傭關系及正常繳納強積金等。
同時要求崗位基本符合高才人士過往的專業和行業,不能為了續簽隨意找個諸如刷盤子做保潔員的工作,薪水不能低于市場水平,即要在2萬港幣或以上水平。
- 第二種方式:非雇傭合約形式
從事保險、自由職業等以傭金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高才通人士,可以部分時間在香港,部分時間是外地,無需全職在港工作。
但入境處強調同樣會考慮收入水平、工作經濟效益以及留港時間。
- 第三種方式:公司內部調職
在非香港企業受聘,但合約要求的工作涉及到到港履行職責,比如總部在內地或是海外,又在香港開設了分公司,這種情況也是可以續簽的,但要求比較高。
用這種方式續簽的高才通人士必須屬于年薪120萬港元或以上的管理層或專業人士。
同時遞交續簽前一年稅務年度的在港薪俸稅納稅記錄來證明自己工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 第四種方式:在港創業
如果在港開辦公司需證明業務在港運作,并且業務能健康持續發展,看重的是公司能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貢獻,而不是空殼公司。
業務健康運營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包括營業額、投資額、職位數目以及辦公地址等。
根據早前的數據顯示,高才通A類就業人士接近60%,其中四分之一的A類人士是創業者,到港開公司,為香港創造就業機會。
就業的人中多數都從事的是香港具優勢的產業,包括商業及貿易、創新及科技,以及資訊及通訊科技等。
整體來看,高才通續簽看似嚴格,必須要工作,但途徑多,考核的標準一個是真實性,一個是經濟效益。
而且首個續簽年度考慮到申請人到港探索沒多久,港府也會適當酌情考量,只要達到標準,續簽并沒有外界傳得那么神乎其神。
實際上,不管是哪種人才計劃,續簽是工作或是生活,續簽本質上考驗的都是申請人的意愿。
只要有意愿維持身份,就會想辦法續簽,并且成功的概率非常高。
比如優才一向是所有人才計劃中獲批率最低的,基本上不到20%。
但從公布的數據來看,2023年優才計劃從1351份延期逗留申請中批了1309份,續簽成功率高達97%!
既不在香港消費,又不去生活居住,吐槽成本高,也沒有工作,還想著孩子利用身份差上名校,香港身份爛尾早已注定。
社交平臺流傳的各種續簽吐槽帖中,也集結了不同類型的人。
小部分人是根本達不到人才計劃的門檻;大部分人有畏難情緒,還沒去嘗試就擔心自己無法通過。
于是跟風在網絡上和同類人一起發泄情緒,但發泄完了,現實問題依然要去解決。
萬事開頭難,我們往往會被自己的恐懼感震懾,尤其是在焦慮營銷影響下,更加劇畏難情緒,但續簽目的是留住優秀的人才,不是為了卡人。
如果是真心誠意拿香港身份,不會存在續簽難的問題,千萬不要被饑餓信息中的爛尾說辭唬住了!
03
— 灣媽看世界 —
香港身份毀了人生?好假!
正話反說的另外一種營銷方式主打一個“黑紅也是紅”。
先在社交平臺樹立人設,自己在大廠工作、有車有房,存款幾百萬,但一切為了孩子教育,放棄穩定生活,來到香港,發現這里生活成本與內地相差甚遠,教育也并不輕松。
十分后悔,各種賣慘,直言拿了香港身份自己的人生被毀了。
這種黑帖的結尾往往都是以奉勸各位冷靜思考,外加一個香港身份辦理交流群、各種內部人評論而結尾。
這忍不住讓人好奇,既然毀了自己的人生,為什么還要做香港身份辦理服務,繼續毀別人人生?
前后矛盾的營銷方式真可笑!
如果不了解自己辦理香港身份的真正目的,極有可能會被這種帖子勸退。
擔心受不了香港的生活,不了解香港教育氛圍,在猶豫和糾結中浪費了大量時間,也錯過了絕佳的申請機會。
就以我們群里一小部分家長為例,原本條件是滿足優才計劃的,但總是害怕續簽不通過,孩子轉永居又要注銷內地戶口等問題遲遲不做決定。
現在優才計劃突變,從原本打分制度演變為如今的勾選制度,在年齡、碩博學歷、語言能力、工作經驗、年收入、業務實體等12項標準中滿足6項才能申請。
新版優才難度大大提升,許多當初能滿足要求的人這次徹底無緣優才,只能在后悔中痛斥自己的選擇。
任何一種生活,任何一個選擇,都要付出代價,無論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都注定要失去一些,但同時也會收獲值得珍惜的東西。
香港身份就是一種選擇,后不后悔做出選擇的關鍵在于想清楚為何出發以及如何平衡選擇。
內地多數中產家庭在人生下半場開啟奔赴香港的生活,初心無非就是給孩子升學多一個選擇。
要么讓孩子拿到香港居民身份,利用港籍生身份考香港八大,爭奪近40%的錄取幾率,享受本地生的錄取和學費優惠;
要么續簽滿7年拿到香港永居身份,利用港籍生身份考內地的大學,而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血海一片中做一個分母。
至于享受香港優質醫療服務、低稅收、100多個國家的免簽等福利以及蝸居在幾十平米的空間里,都是不值一提的事,畢竟搞定娃的學業才是主要矛盾。
饑餓信息刷屏,焦慮情緒漫溢似乎是科技時代無法避免的后遺癥。
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找到信息源頭,了解謠言的來龍去脈,并且堅定自己的信心與選擇,才能不被妖言誤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