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已進入12月下旬,距離新一年的春季到來僅有2個多月的時間了。等春季到來,氣溫逐漸回暖,對于農民朋友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在這個季節里,各種野生植物將迎來復蘇期。
其中,野菜作為一類廣受歡迎的野生植物,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很好的養生價值。因此,在這個季節里,農民們常常會前往農村野外采挖野菜自用或銷售。
本文將向大家介紹一種以前的喂豬草,而如今已成為上佳野菜的植物——苦荬菜。這種野菜的味道略帶苦味,但仍有農民將其挖掘出售。若您對野菜感興趣,不妨繼續閱讀以了解更多信息。
目前市場上有多種野菜供應,如香椿、薺菜、馬蘭頭、野韭菜、馬齒莧、蕨菜等,這些野菜口感較好,吃起來鮮香可口。然而,并非所有野菜都如此美味可口,有些野菜的味道并不那么鮮香,甚至帶有苦味,苦荬菜便是其中之一。
苦荬菜屬于菊科苦荬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幼苗時期的葉片形狀與苦菜相似,呈線形;待生長至6月左右時,葉片會分裂成羽裂狀,此時與萵苣葉子極為相似。因此,在民間也被稱為“多頭萵苣”。
苦荬菜在我國分布廣泛,除了西北和東北地區較少見外,其他地區均有分布。特別是在湖北、河南、四川、湖南、江西、貴州、云南、廣西等地較為常見。它適應的生長環境也很廣泛,從海拔300米到2200米的山坡林緣、灌叢、草地、田間地頭乃至路邊均可見其身影。
苦荬菜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既耐旱又耐寒,因此其生長周期通常較早開始。當氣溫達到5度以上時,它便能夠開始生長。盡管它是一種春季生長的野草,但在部分南方地區,12月或1月就能見到它的蹤跡。
盡管名字中含有“菜”字,表明它可以作為野菜食用,但實際上苦荬菜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據《救荒本草》記載:“葉味苦。救饑采苗,葉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這說明了苦荬菜的味道確實偏苦。
正因如此,在過去物資匱乏時期之外,人們很少主動采摘苦荬菜食用。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考慮將其作為食物來源之一。
而在歷史上,苦荬菜最常見的用途其實是作為豬飼料。由于它在農村地區的田間地頭十分常見且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直接除去顯得可惜;同時考慮到其苦澀口感不適合人類食用,所以過去的農民們經常將其挖來喂養家畜。
在童年時期,許多人或許有過割豬草的經歷。那時,筆者常在田邊割取苦荬菜以喂養家畜,如豬、雞、鴨等。
有趣的是,這些家禽家畜對苦荬菜頗有好感。
除了作為野菜供人食用外,苦荬菜還是一種常見的民間藥用植物。其全株均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去腐生肌的功效。因此,在過去,苦荬菜被視為饑荒時期的“救命菜”,不僅可食用,還能治病。
苦荬菜的主要食用部位為其幼苗及嫩葉,可以生食。然而,由于生食味道苦澀,多數人難以接受。通過炒食、涼拌或做湯等烹飪方式處理后,盡管仍帶有一定的苦味,但整體口感卻呈現出苦中帶甜的特點。
按理說,帶有苦味的野菜并不受大眾歡迎。然而近年來,隨著野菜文化的興起,苦荬菜這種邊緣野菜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優質的野菜選擇,并受到部分消費者的青睞。
畢竟,盡管不喜歡苦味的人占多數,但仍有一些人偏愛這種口味,而苦荬菜恰好滿足了這部分人群的需求。
因此,隨著苦荬菜逐漸被市場接受,許多農村地區的農民朋友也開始在初春時節采摘苦荬菜,并將其帶到市場上銷售。價格通常在每斤6到8元之間,對于他們來說,這無疑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最后,如果各位朋友打算去野外采摘野菜,請務必仔細辨認。雖然野菜美味可口,但有些野生植物可能含有毒性。
為了避免誤采有毒植物的風險,最好在有經驗的人士陪同下進行采摘活動,這樣才能確保既享受美食又保證健康安全。
各位朋友,你們是否品嘗過苦荬菜呢?歡迎留言分享你們的經驗與感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