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婚育問題是網友們熱議的話題之一。在網絡上,似乎不婚不育才是主流,而結婚變成了一個很小眾的選擇。
與此相照應的是,現實中結婚登記人口和生育率在持續降低。
由于龍屬相這一美好寓意,作為龍年的2024年,有專家預測,今年新出生人口可能會超過1000萬。
然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出生人口僅為433萬,并未出現龍寶寶大爆發的現象。
為什么大家對“斷絕香火”危機這么冷淡呢?有以下三個原因。
認知不同,更加清醒
年輕人對“斷絕香火”危機冷淡的原因,關鍵在于認知觀念不同。
在年輕一代,尤其是00后,很少有人有“香火”的概念。
相比起“香火”,他們的準則是,“我家沒有皇位要繼承,斷了就斷了。”
其實,這也是由于00后大多是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網絡拉近了大家的距離,也讓00后見識到了貧富的差距。
他們過早的認識到了自己人生的天花板,明白自己就算努力一輩子,也達不到有些人一出生就所擁有的財富。
對此,他們自嘲道,“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嶺,是羊水”。
00后相比起老一輩更加早熟,更加清醒,也更加無力。
當人們宣傳“龍寶寶”時,網友卻說,無論時龍寶寶還是啥寶寶,生下來都是牛馬寶寶。
這一代年輕人的觀念是,有錢就多生,沒錢就少生,自己則不生。
選擇不婚不育的年輕人,是出于對自己和孩子的負責。
他們其中有一些,由于親身經歷了原生家庭的各種問題。所以,為了不帶給孩子,選擇了不生。
之前,網絡上有個熱門視頻,視頻中剛生完孩子的媽媽是一位上海獨生女,從小就受到家庭的萬般寵愛。
因此,她這樣對她剛出生的寶寶說道,“媽媽已經體驗過了,人生是幸福、快樂、美滿的,所以才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來”。
而大多數選擇不婚不育的年輕人,往往是從小目睹了父母之間一地雞毛的愛情,以及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起來的自卑又敏感的自己。
這些年輕人不生孩子,原因恰恰和網絡上的上海獨生女一樣,正是因為他們體驗過了人生是“玻璃渣里撿糖吃”,也無法確保自己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許多年輕人選擇了不生孩子這一條道路。
生存壓力大
動漫《銀魂》中有一段話,“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光是活下去就已經拼盡全力了。”
這便是當下大多數年輕人的生活現狀。
上學時期,怕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小學很關鍵,小升初更關鍵,高中最關鍵。
到了大學,為了畢業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還是要繼續內卷。
可以說,這一代年輕人,從小就生活在由父母和學校營造出的跟不上就要淘汰的恐懼之中。
在這種恐懼的支配下,每時每刻都不能停歇。
大學畢業之后,上班卻面臨著996,甚至于007。
如果有一天休息,年輕人大多數都會選擇在家好好睡覺。
在這樣的環境下,幾乎都沒有時間和精力談戀愛,更何況是生孩子呢?
被稱為“倦怠研究之母”的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娜·馬斯拉赫(Christina Maslach)表示,
如果人們長期處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對一切都不感興趣、只想“躺平”的倦怠心理。
馬斯拉赫從六個方面來評估倦怠心理,包括超負荷工作(工作量)、缺乏控制、獎勵不足、社區崩潰、缺乏公平和價值沖突。
在提倡生育的帖子或視頻下,總會有人這樣評論道,“別說生育意愿低,我現在生存欲望都很低。”
在傳統的婚姻模式下,女性被要求生育后回歸家庭,養育孩子的成長。
這意味著,談戀愛、結婚對女性來說,是不利于爭取工作機會的。
雖然并沒有明文規定不得錄用有生育計劃的女性,但許多公司考慮到人力成本,都會拒絕結婚且有生育計劃的女性。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獨立工作的女性,就不得不選擇單身這一感情狀態。
同時,傳統的婚姻模式也給男性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天價彩禮和有房有車,讓許多普通家庭的男性對婚姻望而卻步。
結婚意味著,掏空家里所有的腰包,甚至還要背上貸款。
于是,年輕一代的男性和女性,都不約而同的做出了決定,即不婚不育保平安。
獨身生活成為常態
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90后、00后這代人,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獨身生活。
別說是戀人了,很多人連朋友都沒有,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是一個人住,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游。
甚至因此催生出一種經濟模式,即單身經濟。
比如,單身餐廳、單身旅游等。
然而,人無論如何都是需要情感上的支持的。
陪伴心理學效應表示,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面臨焦慮等負面情緒時,如果能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心理狀態就會發生積極變化。
這里的陪伴,可以是朋友、家人,也可以是寵物,甚至可以是虛擬人物。
而對于90后來說,養寵物成為獨身人士獲取情感支持的主要方式。
數據顯示,90后養寵物的人幾乎占據著寵物市場的50%。
寵物對于這些年輕人來說,既是可以提供情緒價值的朋友,又把寵物當成自己小孩一樣,自稱為寵物的媽媽或者爸爸。
可以說,他們完全將情感寄托在寵物上,而不愿意與其他人有過多的交流。
其背后的原因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并未學會如何與人建立一段良好的關系。
這導致,他們無法在與人的交往中,獲得正向的反饋。
相反,與人交往會過度消耗他們的心力,甚至比工作還累。因此,這部分人在成年之后,往往會選擇獨身養寵物的方式獲取情感支持。
相比起養孩子,養寵物明顯更加輕松,也更能提供情緒價值。
據生育專家統計,將一個孩子養到成人約花費50多萬元。
除了金錢成本之外,還要給孩子輔導作業,選擇更好的學校,這其中的心力耗費遠比金錢更多。
而養寵物,只需要給她買貓糧狗糧,生個病也在可負擔范圍之內。
因此,養個寵物,對這種環境下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比生育好太多的選擇。
不婚不育,其實是年輕人對未來的一種避險行為。畢竟,生育帶來的風險,遠遠超過了年輕人所能承擔的范圍。
馬克思、恩格斯曾在《神圣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一書中寫道,“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
同理,人們對生育率低態度冷淡的背后,是深深的無力感。看著自己的生活現狀,要孩子想都不敢想。或許大環境好一些,生育率也會迎來轉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