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冬天
到底有多會“燉”?
湖南,當之無愧的爆炒第一省,從大名鼎鼎的辣椒炒肉、小炒黃牛肉,到家常的茶油炒雞、小炒香干,菜單上的各式美味似乎都離不開唯快不破的“炒”功。但來到湖南人的家常餐桌上會發現,還有一個字的存在同樣強烈——
燉!
冬天沒暖氣?沒關系,湖南人自有妙方。常德人掏出了一桌桌的缽子菜,湘西人擺上了熱氣騰騰的大吊鍋,人則是端上底下燃燒著酒精塊的砂鍋、再給底下的酒精塊點上火.......熱氣蒸騰的火焰,咕咚咕咚的湯汁,在瀟湘各地燉出一個沸騰江湖。
攝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各式缽缽兒,在湖南的餐桌上演著“燃冬”。)
和北方口味清甜的燉菜不同,湖南的燉菜仍舊不改湘菜的火辣本色。先炒再煨的方式,使其口感和小炒有著一脈相承的香濃:常德的缽子菜顏色紅艷開胃,裹著濃郁湯汁的谷鴨、土雞燉得軟爛,入口就能抿化,還有肥腸缽、腦花魚雜缽,都是油脂的天堂;湘西則以各類臘肉下鍋,臘肉的油香與辣椒香在鍋中交織共舞,辣味從舌尖直送心坎;而湘江沿岸的土菜館里,各式山鮮湖鮮任君采擷,洞庭湖的湖藕燉筒子骨,瀏陽的粉皮燉黑山羊,都是吃不盡的地道美味.......
湖南,到底能“燉”出多少精彩?
湖南的燉菜宇宙,到底有多精彩? 攝影/君作刃
- 01 -
常德:
一年四季皆可燉缽!
放眼湖南,誰對燉食最執著?首當其沖的就是“湘北門戶”常德。被沅澧之水穿過的常德,曾是因航運而興的水路碼頭,到了冬季天氣也格外濕冷。來往的不少馬幫便開始效仿“烹于斯、食于斯”將炊與食合一的鼎食文化,就地支上土陶做的甑缽爐子,把各種食材進行亂燉,填飽肚子的同時大汗一出,是最好不過的保暖秘方,這便是常德缽子菜的前身了。
如今這種缽子菜有個可愛的名字叫“燉缽缽兒”,不同于被小炒統治的長沙,土缽缽兒才是常德街頭巷尾的招牌菜,看常德老鄉的待客誠意,就看這飯桌上一共搞了多少個缽缽兒就行。桃源縣甚至還流傳著一句話,叫“只要燉缽爐子咕咕嘎,不愿朝中當駙馬”,一年四季沸騰的缽缽兒,才是人生中的“金不換”。
常德人的舌尖幸福, 藏在一個又一個缽缽兒里。 攝影/like一只菠蘿
人都說“常德缽缽兒是個筐,么得東西都可以裝”,缽子菜的可塑性極強,湘北的好水土豢養出的各色風物,都能在缽缽里燉出一份活色生香。譬如自小就在山野水塘里摸爬滾打長大的土雞谷鴨,肉質相當皮實耐嚼,這就非得用缽缽兒來馴服不可。先用菜籽油炒制入味,再架上小火持續煨煮,紅湯咕嘟咕嘟之下,肉塊終于軟爛得一抿就脫骨,包裹著的肉汁也不斷收攏、深入雞鴨的皮肉之內,鮮、香、辣,各種滋味都深入骨髓。
土雞缽,煮得軟爛又香濃。 攝影/君作刃
燉缽缽兒里,還實現著不少意想不到的“強強聯手”——常德石門的上好肥腸,就跟豬頭肉喜結連理,還沒有什么地方敢讓這兩個“油脂之王”同時相遇,但膽子大的常德老饕精通調和之術,缽子里大片的青辣椒和點綴其間的酸菜,提味之外還酸辣解膩得很;常德的魚相當好,哪怕是魚腸、魚肚、魚籽和魚嘴這樣的邊角料也鮮美,加上豬腦花做成一缽腦花魚雜缽,直接變成內臟愛好者的饕餮天堂,把綿密的魚籽和柔嫩的腦花舀到碗中,成就了油脂和碳水的天然誘惑,拌飯吃簡直好呷得緊。
魚籽魚泡缽,送到嘴里全是幸福感。攝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當然,缽缽兒是個淡妝濃抹都相宜的性子,吃多了油潤的大菜,還可以叫個油豆腐缽調和調和口味,久煮過后的油豆腐滑嫩無比,比吃肉還香;而且缽缽兒里不僅可以燉菜,甚至還能燉粉——和湖南其他地區的米粉比起來,常德米粉更韌,久煮也不會斷,唯有它能承擔這重任。酒過三巡,把煮好的圓粉夾進愈發濃郁的牛肉濃湯里不斷翻攪,吸飽了湯汁的燉粉,比煮粉更有滋味!
- 02 -
湘西:
臘肉火鍋可以有多百搭?
地勢高昂的湘西,入冬之后同樣經受著濕冷的“魔法攻擊”,但本地老饕也有著自己的食療良方——走進湘西朋友的家里,大多能看到一幅奇景,屋內有個二尺見方的火塘,上方鐵質的回鉤掛著一口大鐵鍋,這就是土家族的吊鍋,也叫掛鍋。土家族千年來在此世代而居,在廣袤神奇土地下開發出的本地風味,比傳統湘菜相比多了不少豪放肆意,無論葷素都可以一鍋燉。架在吊鍋下的木炭火急火燎地燒著,燒得食物噴香,人也頭腦微暈,陰雨天的壞脾氣也都一掃而光了。
攝影/影像雜彈,圖/圖蟲·創意
(吊鍋里裝著的各式美食,是很多人對湘西美食的第一印象。)
各色吊鍋美食里,張家界的“三下鍋”名聲最旺,別誤會,這可不止三種食材下鍋,是三種類型的大薈萃,腦殼頂上掛著的煙熏臘肉是必不可少的一樣,其他則在豬雜、牛雜、豬頭肉,和豆腐、蘿卜等素菜里憑心情隨意“混搭”。明爐點起來,吊鍋開始滋滋地響,在辣椒與油脂的混合作用下變得油厚味濃,一筷子下去,往哪兒夾都是肉,肥腸、豬肚酥而不爛,臘肉釋放著濃郁臘香味,久煮之下還有一絲融合土家山野的清秀醇香。
一筷子下去,除了肉還是肉。 攝影/蔥花
臘肉是吊鍋里的百搭之王,析出的油脂能完美包裹土家的各色物產,但要論起“靈魂cp冬筍必然當仁不讓:鮮嫩的冬筍浸了一身臘肉的煙熏氣,二者同時夾入口中,咸香和清香都在口中爆炸;臘肉燉土雞蛋更是天才一般的創想,扎實的雞蛋餅個個都吸飽了湯汁,下口的時候可要千萬小心,容易被擠壓出的湯汁燙個結結實實,但麻過之后,口腔之中又盈滿了蛋香和臘味的肉香,一口滾燙的溫暖讓人不由地感嘆,這才是家鄉獨有的冬日“時令菜”啊。
咸香撲鼻的臘肉火鍋,煮什么都百搭! 攝影/毛豆豆豆豆
- 03 -
湘江沿岸:
燉盡所有山河之鮮!
冬日里走進長沙的湘菜館,少不了各種亟待點燃的酒精小灶,它們讓各式各樣端上桌的砂鍋硬菜持續火熱,老板還不忘囑咐“慢點恰!莫燙嘴!”而這一鍋,可謂燉盡了湘江兩岸的山河之鮮
譬如這青椒燜拆骨肉,煮的可比炒的有滋味得多,豬骨上最軟嫩的所在都被剝入這一鍋內,青椒的鮮味沿著湯汁滲入其間,雖然辣但也辣得十足滋潤;還有長沙老饕最愛的蘭花干子燉豬腳,軟嫩彈牙的豬腳用筷子就能戳碎,煮得軟爛的蘭花干更是比肉還受歡迎,咬上一口會爆汁,直把人的唇舌都熨帖了。
青椒燜黃鴨叫,鮮到掉眉毛。 攝影/哲哲呆不住
要是離開城區,去尋訪湘江沿岸的土菜館,那更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各式山鮮河鮮,都在燉煮之中勾出靈魂:紅煨甲魚滿滿一盆霸氣得很,是酒席上撐場的面子菜,尤其是漢壽的甲魚肉,寬厚耐嚼,在燉煮之間鮮滑嫩彈;湘潭的黃鴨叫,名字雖帶鴨,卻是鮮美無比的淡水魚,撒一把辣椒和紫蘇,燉出黃澄澄的魚湯,是湖南限定的山野風味;洞庭湖的湖藕是湖南人心中最好的,熟透后的清新香氣與筒子骨燉至酥爛的肉香融匯在一起,暖身也暖心。
漢壽甲魚鍋,膠質滿滿。 攝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哪怕炎熱的夏季,燉菜也是必不可少的,長沙伢子都知道,只要家里的餐桌上開始有“路邊荊煨叫雞”這道菜了,那就是入伏了。媽媽用路邊荊熬成汁,再倒入和著胡椒和白酒爆炒過的雞塊中繼續煨煮,這樣一盆鮮香又養生的美味,是帶有故鄉烙印的味覺記憶。
炒菜的生猛熱烈之外,湖南人也愛燉菜的溫熱日常。只要與朋友、家人圍爐而坐,日子也像燉菜一樣,看似尋常,卻有滋有味。
缽子緩慢蒸騰的熱氣之間,是日常的幸福。 攝影/like一只菠蘿
文| 阿智
圖片編輯 | 阿智,王家樂
首圖 |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封圖 |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