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環境教育網絡(TEEN) 是中日韓三國環境部長會議(TEMM)機制下優先合作領域的重要合作機制之一,通過三國環境部門、環境教育機構及環境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互相學習與借鑒三國環境教育政策、方法及案例。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為該合作網絡的中方協調機構。
自2020年起,中日韓三方發起“中日韓環境教育合作項目”,通過開展環境教育案例征集及聯合研究,豐富了中日韓環境教育網絡(TEEN)的成果。
2024年合作項目主題為 “災害預防”,中方共有5個案例入選,并將與日韓案例形成匯編。現對入選案例予以展示。
1
案例名稱
“預澇于未然,筑夢海綿城”
2
報送單位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春雨根與芽社團
3
關鍵詞
洪澇災害、海綿城市、環保教育
4
活動目標
1.以預防洪澇災害課程體系為載體,彌補防洪減災環保教育方面的空缺,為預防洪澇災害而采取行動。
2.通過青少年的行動,促進家庭學習防洪減災知識,增強市民防災意識。
5
活動參與對象
承德市9—12歲青少年
6
活動內容
本活動聚焦青少年群體,開展特色主題活動。
1.組織青少年觀看城市洪澇災害的相關報道,使其直觀感受洪澇災害的危害與影響;并開展“問題炸彈”游戲,事先將準備好的不同數字卡片發放在青少年手中,當問題“炸彈”炸到某個數字時,持有對應數字卡片的青少年回答問題,引導青少年分析洪澇災害的成因。
( 觀看洪澇災害報道 )
(“問題炸彈”游戲)
2.設置游戲體驗課程。組織開展 “滴水不漏,防澇有術”知識問答擂臺賽,圍繞自救技巧、社區防范等內容,設置必答、搶答、風險題環節。通過抽簽選出擂主團隊,剩余團隊為守擂者,由擂主選擇其中一支守擂者進行比拼,勝出者為下一輪新的擂主,以此類推,促使青少年主動掌握應對城市洪澇災害的有效措施。
3.編排情景短劇。由青少年模擬城市內澇后,群眾傾訴受災困境,各政府部門依職迅速應對的場景,增強青少年支持與配合政府救援工作的意識。
(“滴水不漏,防澇有術”知識問答擂臺賽)
(情景短劇)
4.搭配場地實踐課程。 圍繞“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利用海綿塊、塑料板、廢棄牛奶盒、吸管、草皮、居民樓模型等材料,搭建海綿城市模型,在動手操作中深化其對海綿工程在預防洪澇災害應用的理解。
(“凈”水實驗)
(海綿城市模型搭建)
7
參與對象對活動的印象/反饋
活動結束后,我們對參與對象進行了訪談,青少年表示既有趣又能輕松學知識;家長表示,孩子會把活動中學習的知識帶回家分享,使家長受益,實現知識傳遞;學校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培養孩子們從小形成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和共建綠色家園的使命感;志愿者們表示活動既幫助了青少年,也鞏固了自身專業知識,今后將繼續依托專業特色及優勢,打造“大手拉小手”環保教育服務平臺。
8
活動的主要特點
1.本項目采用“互動式”科普教育,并使志愿者本身實現了德育與勞育、專業教育與志愿服務、人才培養與公益服務三個結合。
2.本項目實施效果顯著,以小學生影響家庭,輻射社會,使更多人關注自然災害,提升災害素養,并被多家媒體報道,可成功復制。
9
機構介紹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春雨根與芽社團旨在宣傳環保理念,以小學生為對象進行環保科普宣傳活動,輻射全社會。同時,希望全社會能夠積極參與到生態環保事業中,共同擔當起保護環境的使命,爭做美麗家鄉的參與者、宣傳者、推動者,攜手創建現代生態文明城市。
10
聯系人
【姓名】常佳寧、王依凡
【部門】河北民族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研室主任、專職輔導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