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微博上古偶劇的受眾正在賣力為年輕導演造勢,認為只有年輕導演有視覺想法,有審美,大有一副“年輕導演來了,古偶劇有救了”的陣仗。
有人落寞,有人得意。落寞者自覺錯失時代紅利,而得意者,正逢其時。
此情此景,難免讓人想起網生時代來臨時,年輕導演的集體綻放。
2017年的《河神》《白夜追兇》《無證之罪》三部精品先后攪熱劇集市場,帶給觀眾從未有過的國劇觀看體驗,既標志著網絡劇在藝術形態上的成熟,也成功讓田里、王偉、呂行三位年輕導演進入主流視野。
此后,越來越多的年輕導演提前十年,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
當我們時隔七年再次提起這一話題時,發現已經很難用“年輕導演”這個詞統稱他們,畢竟有些年輕者已成前輩,有的年長者卻正當新銳,這個群體的標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化。而分化背后,亦藏著國劇的變遷。
不如按時間順序給他們排個序,歸個類,應當是三杰、四新、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