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沒完沒了?船都走了,扭頭批評中國拒絕登船調查,“伊鵬-3”號到底吃沒吃苦?
本號前兩天的文章解讀了,“伊鵬3號”在經過中方一夜調查之后復航,但就在貨船離開波羅的海之后,瑞典外交大臣又跳出來批評中方拒絕瑞典檢察官登船調查,這又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中方的立場一直都很強硬且堅定。
我們表示愿意配合調查,也提前與“伊鵬3號”進行了聯絡。
但中方明確表示,不予許其他國家,如瑞典、德國、芬蘭和丹麥,自行主導對中國資產的檢查。
所以,這些國家一直在等待,而最終在中國允許下,才能夠派出代表參與以中國為主導的調查。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于此次事件的處理是以維護自身權益為基礎的。在不允許其他國家擅自登船的情況下,并不意味著中國沒有澄清事情真相的誠意。
12月21日,“伊鵬3號”完成相關調查程序后重新起航,駛離北歐水域。這一舉動表明,中國方面認為調查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結果。
對于這種處理方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作出了回應。她解釋道,船東公司在經過綜合評估并商議后決定復航,以保障船員的身心健康。
同時,她表示,中方已事先通報各相關國家,并愿繼續合作推進事件的后續處置。這說明中國并非不愿意合作,而是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和節奏進行。
然而,瑞典方面似乎對這一調查安排并不滿意。瑞典外交大臣斯坦納加德指出,雖然瑞典警方作為觀察員登了船,但中方并未滿足他們讓檢察官登船的請求。
同樣,丹麥的外交大臣拉斯爾森也透露,有丹麥代表陪同登船,且丹麥在事件中提供了“便利”,還曾主辦相關會議。這些都表明西方國家希望能有更深度的參與和調查權限。
整個事件實際上不僅僅是在討論一起海上事故的調查,更是一場關于話語權的政治博弈。
瑞典和丹麥希望通過法律和國際合作來揭開事件真相,而中國則更注重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及對事件解讀的主導權。
雙方在處理此類國際事務時由于立場和目標的不同,導致了多層次的誤解和矛盾。
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一方面,中國展現出合作態度,為事件的和平解決提供了可能的路徑。
另一方面,堅決捍衛自身的國家利益,不愿被牽著鼻子走。這種態度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
就拿當年“銀河”號事件來說,這艘中國貨輪在公海突遇美國軍艦、戰斗機和直升機嚴密監視,還得面對“若駛向伊朗將被擊沉”的恐嚇。
在經歷了漫長的20多天拋錨后,“銀河”號被迫接受了以“美國專家”為主的調查團搜查,雖然首批打開的25個集裝箱沒有任何問題,但美國仍不罷休,最后幾乎把船上的628個集裝箱全都翻了個遍,整個搜查持續了整整10天。
這一系列舉動無疑讓人感到屈辱,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才是整個事件中最讓人心寒的部分。
時光荏苒,如今“伊鵬-3”號在歐洲的遭遇似乎與“銀河”號如出一轍,但又略顯不同。
瑞典因為光纜中斷,對此事興趣濃厚,一直希望進行司法調查,然而許久未能獲得登船許可。實際聯合調查的時間又短得可憐,讓人懷疑只是走個過場。
“伊鵬-3”號最終還是頂著歐洲國家的不滿,揚帆繼續航行。相比之下,歐洲媒體如法新社和路透社對此大肆報道,試圖重新點燃公眾熱情,卻也引來了歐洲國內的不滿。
這種不滿在我們看來,其實更多是一種無奈的認知:忙活了一個月,聯合調查雖然不至于毫無效果,但確實沒抓到什么有力證據,最后只能眼睜睜看著船離去。
其實美歐國內的這種不滿早已出現,最早來自對美軍的失望。
從海洋回到陸地,美國海軍這一年來對也門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并不如人意。盡管大家一開始覺得美國航母打擊群對付胡塞武裝應該是手到擒來,但事實證明并非如此。
美國海軍不僅戰果寥寥,反而搞烏龍誤擊自家F/A-18F戰斗機。據進一步的消息稱,事故當天巡洋艦居然對兩架自家艦載機發射了防空導彈,只不過其中一架技高一籌,成功躲避。
這次烏龍事件中,美軍唯一明智的操作可能就是及時公布信息,避免被解讀為“被敵方打下”,畢竟之前胡塞武裝對美航母發射導彈的“攻擊傳聞”已經讓美國海軍忙于應對輿論壓力。
再看“伊鵬-3”號,國內認為中方仍是吃到了苦頭,憂慮船只在歐洲可能遭受了不小的委屈。
反倒是歐洲各國經過這一番折騰徹底清醒了,明明白白的認識到中國不是隨意能拿捏的,即便是能將船扣下一個月,也不敢擅自登船調查,只能乖乖等中國親自調查之后放行,現在船也走了,輿論也沒怎么搞起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