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網站,12月23至24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按照慣例,一般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召開,落實部署工作會議的精神,部署下一年的全國財政工作。
不同于西方國家多為大市場,中國的大政府模式,以及每年30萬億級的財政開支,往往決定了中國經濟的底色和溫度。
今年的財政工作,有三個非常顯著的工作亮點:
一是提高財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
二是安排更大規模政府債券,為穩增長、調結構提供更多支撐。
五是進一步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強地方財力,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2024年的財政赤字率是GDP的3%,特別國債規模為1萬億,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超10萬億。
根據今天的用詞力度表述,政事堂推測,2025年赤字率將大概率提升至4%左右(增1.5萬億),特別國債規模為3萬億左右(增2萬億),轉移支付超11萬億(增1萬億)。
增強地方財力,可能是下放消費稅和國家隊的收土儲等行為,預計也能有1萬億左右的規模。
雖然大家已經對數字有些麻木了,但這一輪財政的確出現了U型轉彎,開始從財政過緊日子,轉向財政大放水了。
這大概就是兩個月前的那場財政部發布會上,猶豫“說不說”的內容了。
從比例的角度來看,2025“財政放水”的重心,應該是3萬億的特別國債。
按照2024年1萬億特別國債中70%用于“兩重”,30%用于“兩新”,2025的兩重兩新預計比例不會改變,推測政府將通過投資與消費的7:3配比,擴大0.2-0.5倍,用不低于1.2萬億,不超過1.5萬億的資金,用來恢復與提振經濟。
其次,應該是“新質生產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預計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低空產業、先進半導體等“新質”領域,國家用投資與補貼推動行業前進,這些都是未來中美博弈的主戰場。估計至少一萬億以上的規模,如果出現特朗普制裁,可能還會繼續加碼。
剩下的,估計是零零散散的漲工資、三保、政府采購以及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等領域,大河有水小河滿,公務員開支和一些基礎項目解決后,很多地區的經濟運轉也會得以恢復。
最后,對比過去五年的全國財政會議,會發現幾個顯著的變化:
一、國務院在財政工作中的決策職責在二十大后持續加重。
2020:傳達學習貫徹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要求,
2021:傳達學習貫徹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要求,
2022:傳達學習貫徹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要求,
2023:傳達貫徹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要求,
2024: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
二、長期持續不斷強調的“緊日子”,突然消失了。
2020:五是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把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作為長期方針政策......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打細算,全面落實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的要求。
2021: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嚴肅財經紀律,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提高財政支出的精準性有效性......五是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節儉辦一切事業。
2022: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加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兜牢基層“三保”底線,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
2023: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加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兜牢基層“三保”底線,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提質增效,主要是在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績效管理、嚴肅財經紀律、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強化政策協同六個方面下功夫......要厲行節約樹牢過緊日子理念,健全過緊日子制度,嚴格過緊日子執行,強化過緊日子監督。
2024:不再提“緊日子”了。
三、財政政策,從追求效率,轉向追求力量,幾十年來首次出現“更加”積極。
2020: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
2021: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2022: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準、更可持續,
2023: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
2024: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打好政策“組合拳”。
將這三年串聯起來,就會發現,從2025年開始,換房本后的財政終于不用過苦日子了,款項也終于不用只盯著重點領域和搞平衡了,廣大吃財政飯的群體,在財政放水面前,苦日子終于快熬到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