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魚缸、金魚、小女孩
我想寫關于情緒的系列,不是因為我向來做這方面的研究;恰恰相反,我曾經認為“情緒”是不怎么重要的東西,但是當我遭受過來自他人情緒的猛烈攻擊,又離開它的泥沼后,我對情緒才有了切身的體會。
加上我偶然進入與腦科學、“情緒”研究相關的工作,得以更認真的心態走近它,了解它,確信它也是一門科學和功課。
上一篇《》還是用我理性的方式,分析了快樂的重要性,和情緒對自己、周遭人的作用力。
但是,我想大家更關心的是——“所以呢?說快樂就能快樂嗎?我還沒有成功,沒有財富自由,沒有甜蜜的愛情,沒有美滿的家庭,我能快樂嗎?”
我看到上一篇文章的評論里,也有讀者認為獲得財富和成就不就快樂了嗎?
今天我想偷換一下概念。把“快樂”換成“幸福”。因為語言上的偏見,當我們說“快樂”似乎總是膚淺的、短暫的,而“幸福”更接近我們追求的那種穩定、深入的愉悅感。
我曾經有一個非常熟悉的工作伙伴,我們認識超過十年,在不同企業先后共事,有一天我們遇到一些分歧,她控訴我,我要求她冷靜,她爆發一般告訴我:“你知道嗎?要求別人在工作中保持情緒穩定也是一種職場霸凌。”
我聽到這樣的宣言,感到無比震驚和困惑,這顯然和我對職業精神的基本理解背道而馳。我拒絕了為這一場情緒自由宣言作回應的要求,但我的表情和表示“無語”本身,已經讓這位同事火上澆油。
如果你看到這篇,我的同事,我想跟你說,我還是認為工作中保持情緒穩定是一個專業人士的基本責任,如果保持情緒穩定是一種挑戰,那么讓別人忍受自己的情緒爆發何嘗不是。
但是作為朋友和社會伙伴,我理解每個人都有情緒崩潰的權利和可能,包括我自己。
從羅伯特·瓦爾丁格、馬克·舒爾茨的暢銷書《美好生活》說起。作為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項目的第四任主任和副主任,兩位博士從一個涉及三代人2000多名參與者的大隊列入手,研究人們歷經大蕭條時期跨越80多年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去尋找給人一生帶來最多幸福感的原因,和影響人健康與長壽的因素。
他們發現那個最重要的幸福因子,不是金錢、名譽、成就與權力,而是“人際關系的質量”。
作為一項研究,得出這樣一個鮮明的結論是非常給人啟發的。但是,在真實的人生旅程中,我們永遠無法只抓住一根繩索。
譬如,仔細研讀也會發現,關于金錢和幸福的關系,書中提到:“在美國,7.5萬美金似乎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一旦家庭年收入超過7.5萬美金,人們賺的錢與他們每天報告的快樂和歡笑就沒有明顯的關系了;對于年收入低于7.5萬美金的家庭來說,更多的收入確實與更多的幸福感存在相關性。”
也就是說,從整體而言,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比人和物質、權力、財富、名望之間的關系,更能讓人幸福;但是,前提是人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保障自身的基本生活體驗。
假如我們就是不走運,陷入了一種物質和精神都無法達標的狀態,從而喪失了幸福的感受。怎么辦呢?
我想分享三個最簡單獲得的幸福力量。
第一個力量就是專注力。
為什么首先推薦專注力呢?因為這是無論什么性格什么年紀什么領域的人都可以快速獲得的力量,只需要自己獨立完成,不依賴任何外部因素。
在漫長人生中,如果我們擁有一兩項可以長期耕耘的專長或者興趣,我們的幸福感就會像航船擁有了壓艙石。
我們去觀察身邊的學者群體,除非研究領域遭受外部壓力和本身有特殊作業環境,一般而言都能在同齡人中處于比較豐盈和長壽的生命狀態。
一個人情緒低迷的時候,往往會同時喪失向同伴求助的意愿。而且這時候你相當敏感,如果鼓起勇氣求助于人,結果對方恰好也在情緒低潮中,或者大咧咧不能體會你的需求,反而讓你雪上加霜。
但是當你感到孤獨、沮喪的時候,往往可以遠離喧囂浮躁,是離專注力最近的時候。只要你找到一件可以專心致志的事情,哪怕是收拾一間屋子,觀察一群螞蟻,讀一則故事,看一個喜劇節目……都能讓你獲得安寧。
“工作(專注)常常能使人心念集中,乃至全神貫注,也賦予人不同程度的掌控力。”用你當下最樂意,又最容易觸達的方式,給自己一段專注的時間,是重新獲得幸福感的最快捷可控的方式。
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老師的理論來解釋,就是進入了“福流”。
弗洛伊德說:“快樂的秘訣在于工作和愛。”
在愛別人和獲得愛之前,專注的工作能給我們創建心靈凈土的同時,帶來物質世界的秩序和充盈,也可能獲得經濟上的副產品。
第二個力量是表達力。
擅用表達力有兩個基本含義。一個含義是自我表達,給自己營造一個可以發泄情緒或撫平情緒的空間,給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勵。
成年人每天面對的外部反饋和要求太多了,從身材長相、工作表現,到為人處事。躺不平又卷不動。但是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最了解最愛惜我們的人莫過于我們自己了。
在負能量積壓的時候,不妨對著鏡子和自己對話,告訴自己:“我很好,沒什么大不了。”或者走到空曠無人的地方,像丟垃圾一樣,吼一嗓子,把壞情緒統統丟掉。
就像許嵩歌里唱的:“拎著自己頭發,直到雙腳都離地……”就這樣,主動讓自己離開情緒低迷的沼澤地。
實際上,人來到世界本來沒有那么多需求,也沒有那么多期待,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孩既不想考名牌大學,也不想揚名立萬,更沒有改變世界、書寫歷史的抱負。
我們的自我期待大多都是在社會生活中習得的,是人類五千年文化構建中形成的習俗、文明和體制在規訓我們,引導我們在社會中獲得角色、地位、名譽、財富……財富本身無窮無盡的量度和標志也無不是前人和他人定義。
而那個“呱呱”墜地的嬰孩只想吃飽、穿暖、睡覺、排泄、獲得擁抱。當我們內心的力量流失,最低的底線就是想象自己回到那個嬰孩的狀態,讓自己吃飽、穿暖、睡覺、排泄、獲得擁抱……
首先是自己給自己的擁抱,在此之上,我們每一項能力和收獲都是額外的成就,慷慨地給自己喝彩就好。如果幸福的鑰匙在自己手里,那么打開門,走進去。
另一個,是近情表達,對自己最親密的親人、朋友表達心聲。
生活中,看過彼此的窘迫,也理解彼此的追求,可以稱為“知己”。人生中的挑戰,既會激發我們的潛能,也會誘導我們的表達欲,在表達中找到同頻共振的伙伴,甚至伴侶,恰恰是“至暗時刻”帶給我們的禮物。
但我一向不認為常常找朋友訴苦是一個真正合適的獲得幸福的方式。一來友誼的“銀行”不能只取不存,二來現在更普遍的情況是各家“銀行”普遍“赤字”,“同業拆借”已經難以為繼。
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其不幸,而不幸和不幸之間往往是無力感疊加后的轟鳴和沉默。
在精神健康診療領域確實有一種“團體療法”是非常有效的,按照醫師專業的規則和程序,病友之間的交流和鼓勵可以互相溫暖互相治愈。實際上,只有同病相憐的人才談得上感同身受。
找到適合傾訴的對象,是人生的寶貴財富。一般而言,懂得構建表達的環境,向對的人以對的方式表達訴求,獲得需求的正反饋,恰恰是構建關系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開頭提到獲得幸福感的最重要的方式。
在一般場合,我們可以在得體、自然的原則下,主動對他人使用一些善意表達。“你很優雅”“你給我很多啟發”“這很了不起”,等等。西方社交禮儀中鼓勵人們稱贊別人,并且結合細節稱贊得越具體越好。
投桃報李,彼此都能聽到悅耳的表達。我們中國人喜歡說“忠言逆耳”,似乎不說點難聽的話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深刻和良苦用心。網絡上還給說好話的人打標簽,叫“討好型人格”。
實際上,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真正的磨難,而彼此言語上的挑剔和刻薄只會趕走唾手可得的小確幸。對他人釋放善意有很多動因,最普遍適用的動因或許是構建一個讓彼此都有幸福感的社會環境。
第三個力量是判斷力。
判斷力之一,該用于取舍。當今社會,我們精神之疲憊,最大原因在于信息的紛雜。太多的計劃,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誘惑,太多的物質選項……讓人眼花繚亂,心迷意亂。
就像在交叉小徑的花園,如果我們希望遍歷所有選擇,那么有限時間只好忙忙碌碌。瀟灑的人不是遇到的問題少,而是敢于放棄。放棄一些有毒的關系,放棄一些低效能的合作機會,放棄一些會讓自己糾結懊悔的欲望。
知止,是智慧的開始,也是幸福的秘密錦囊。
判斷力之二,該遠離是非。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他人口中完美的人,有的是家長里短,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不把自己置身于是非之中,是行使判斷力的首要原則。
不對他人是非妄下論斷,是保持判斷力的最低準則。在紛紛擾擾無法回避的是非面前,對和自身、和社會公共空間、和大是大非直接相關的議題,遵循事實為主、理性分析的原則,面對它,判斷它,放下它,才能維護好自己的幸福屏障。
我曾經在一個需要多種背景人才合作的企業工作,有兩位同事明明工作配合不錯,經常因為細枝末節的問題爆發口角之爭,幾次沖突下來,語重心長的職場道理無法起效,我只好給他們打了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你走在路上,一只狗沖你叫,你會叫回去,還是走開?”
他倆都笑了,此后就吵不起來了。他們明白,我沒有辱罵和嘲諷的意思,只是當情緒爆發不可理喻的時候,誰是“小狗”,誰是“路人”,不妨自己對號入座,簡單有效。
做過媒體工作的人都知道,真相和故事,事實和觀點,有天壤之別。恰恰我們在一個真相和故事、事實和觀點被刻意攪合在一起的時代,輿論場之復雜,超過我們普通人的鑒別力。在公共場域,有些人會說“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恰恰是沒有辦法中的好辦法。
判斷力之三,該調度自己的心智。
金字塔原則、重要和緊急事項的優先級、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大概是我們這一代職場人的通用框架。這些工作上的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方法,在生活中也同樣適用。這些都是保持心智純澈的方法論,在“術”的層面。
從“道”的角度而言,判斷力有求索不盡的精煉原則。我自己的原則是先宏觀,再微觀;先感性,再理性。重大選擇面前,我往往會在可以點燃自己熱情的選項中,選擇勝率較高的一項,目標導向全情投入。
一路上會有無窮無盡的利弊判斷、可行性判斷、方向路線判斷。我的老板陳天橋先生,是盛大集團和天橋腦科學研究院的創始人,他告訴我:“佛陀修行的本質就是清凈。給自己一些原則,就可以避免糾結。”他在管理數萬人公司的時候,也可以忙而不亂。在幾十年的科技和經濟周期里,他總是提前布局,從容進退。
判斷力修煉的終極目標,其實就是讓自己的心智聚焦于有價值的事務,聚焦于創造幸福感的事情,我稱之為“清凈有為”。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幸福感是大腦內多個腦區多種激素共同調節的結果。“多巴胺能細胞被積極調用驅使動作的產生,內啡肽能細胞迅速參與進來維持興趣以確保動作的順利進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誘發機體維持一定的緊張狀態和提高選擇性注意力,血清素有助于維持良好的情緒,腦內多種類型的神經元及其釋放的神經介質在相互協作下,共同奏響一曲和諧激蕩的交響樂”。
相比其他生物,人類大腦具備特殊的外界感官刺激再加工能力,能通過前額葉皮層等高級認知功能相關腦區把愉悅感升級為幸福感。延遲滿足現象也是人類大腦的特殊機制,“這一過程可能需要位于中縫核的5-羥色胺能神經元的激活來增加血清素的釋放,從而抑制沖動、保持耐心,同時腹側背蓋區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也持續活躍以提供更高水平的多巴胺,使人能夠為換取更大的快樂投入更多成本。”
正如生物學學者梁宋平教授的著作《幸福感的由來:生物學機制與啟示》中分享:“對于愉悅和幸福感這種復雜大腦功能在神經元水平的機制,人類還遠沒有探明,但這是未來最激發人類好奇心的研究方向之一”。
請原諒我冒昧地和這么多素不相識的“朋友”絮叨這么多。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我們一邊體諒上一輩的艱辛,一邊憂慮下一代的前途,一邊還在摸索我們自己生命歷程中的困惑。一不小心,幾十年的人生也就蹉跎而過。
無論成就大小,財富多寡,幸福感是屬于每個人的相對公平的命題。每個人自有這個命題的解題思路,歡迎各位“生活家”在評論區和我們繼續分享,這正是幸福之旅的一部分。
No.6133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上官蕓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