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是抗美援朝時期,人民志愿軍俘虜的美國士兵,朝鮮停戰后,本來要遣返,但是這位美國士兵說:我不想回去。
他的名字叫詹姆斯·溫納瑞斯。
詹姆斯·溫納瑞斯出生于美國賓西法尼亞州匹茲堡的一個叫范德格里夫特的小鎮,父親做過煤礦工人和清潔工。
溫納瑞斯共兄妹4人,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面有3個妹妹。
他7歲那年,美國發生了經濟危機,全家靠父親一人的工資維持生計,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作為長兄的溫納瑞斯,中學畢業后就被迫找工作,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只好報名參軍。
圖/標注為溫納瑞斯
18歲那年,溫納瑞斯已經是一位美國步兵,他先后在巴拿馬、哥倫比亞等中美洲國家駐扎。
“珍珠港事件”后,他跟隨部隊輾轉于幾內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幾個國家。
他也由一名步兵成為了一名炮兵。
二戰結束后,他復員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并先后在幾家工廠做工。
不幸的是,他再一次遇上了美國的經濟危機。
溫納瑞斯再次報名參兵,來到了朝鮮戰爭。
他剛到朝鮮參加戰斗一個多月,就被我國人民志愿軍俘虜。
提到戰俘營,溫納瑞斯便想到了皮鞭和刑具,淪為戰俘后,他就沒有想過活著走出戰俘營。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威辛集中營臭名昭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卡廷森林慘案”屠戮了21800多名戰俘。
他沒有想到,來到中國人民志愿軍戰俘營,中國人民志愿軍對戰俘,不僅不打不罵,他們有傷的及時醫傷,有病的及時治療。
我人民志愿軍自己缺衣少吃,極度困難,在戰場上,一口炒面一口雪,卻給戰俘配備良好的伙食。
天冷的時候,我方的管理人員給他們發毛毯。
讓“聯合國軍”戰俘在這里享受到良好的伙食和醫療保障,甚至是通信和信仰自由。
1953年6月12日至22日,我中國人民志愿軍甚至還為戰俘營舉辦了為期10天的運動會。
圖/溫納瑞斯夫婦
溫納瑞斯曾回憶說,自己在戰俘營度過了兩年零8個月的時間,被中國人民志愿軍感動,他們每天吃玉米、高粱和咸菜,卻擔心戰俘受罪,冒著炮火,從國內給戰俘運送來大米、面粉和肉類。還定期組織文體活動,圖書閱覽室,買薩克斯管等樂器。每半月還播放電影。逢周六還會組織晚會,讓俘虜們自己排練節目。戰俘營非??鞓?,讓他漸漸愛上了這一支文明、仁慈的軍隊。
1952年5月,著名的國際和平人士、斯大林獎金獲得者,英國的莫妮卡·費爾頓夫人到戰俘營參觀完后驚嘆:這哪里是戰俘營,分明是一所國際大學校!
后來,朝鮮停戰后,溫納瑞斯本來也是要被遣返回國,但是詹姆斯·溫納瑞斯卻說:我不想回國,我要留在中國。
因為《日內瓦公約》里有一條遣返政策:戰俘可以選擇回國,也可以留在戰爭所在國,還可以選擇到某一個交戰國。
在征得管理部門的同意后,溫納瑞斯如愿留在了中國。
之后,他跟隨志愿軍來到中國,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畢業后進入山東造紙廠工作。
他在中國娶妻生子,并生了兩個可愛的混血兒,給他們取了中國名字,男孩叫小磊,女孩叫小霞。他也被大家親切的稱呼為“老溫”。
照片是幸福的一家四口在濟南名泉觀賞時所拍攝。
溫納瑞斯留在中國,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讓世界見證了我國的大國格局。
出兵援朝,展現了新中國的不畏強暴,不畏強權的民族精神。優待俘虜體現了新中國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大國格局的國際主義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