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遼闊而美麗的土地上,孕育著各種生物,不同物種族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前些天,管護員發現了不可思議的一幕,性情孤僻、喜歡獨來獨往的歐亞猞猁,卻與一只藏狗,在群山之巔漫步巡山。
藏狗走在前面,步伐從容,猞猁緊跟在藏狗的身后,優雅而乖巧。走著走著,藏狗還回過頭來,仿佛在確認猞猁有沒有跟上來。
猞猁快走幾步,與藏狗并肩,一齊向前走去。雙方相處和諧,甚至有些親昵,仿佛一對相依相伴的好朋友。
說來也奇怪,猞猁與藏狗,是不同的物種,沒有什么關聯,既不相克,也沒有共生互利,為何會像好朋友一樣相處呢?
或許,動物有靈性,而猞猁并不像我們以為的那么孤獨,它身上還有很多我們不了解的習性。
01
猞猁噴射尿液標記領地,馬鹿嗅到逃離,狼嗅到也害怕
作為貓科動物,猞猁既有虎的威儀,也有貓的優雅。領地意識極強,常在一個固定范圍內棲息,蹲守、伏擊獵物。
會定期巡視領地,在關鍵地方的樹干、石頭上做標記,或以尿液噴射,或以爪子抓撓,或以身體磨蹭,留下獨屬于自己的標記,形成界限,向同類與其他動物宣誓領地主權。
猞猁的尿液氣味濃郁而持久,其中可能包含了猞猁的位置、年齡、性別以及健康狀況等信息。
動物學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森林里許多野獸包括狼在內,都對猞猁的氣味相當敏感。
猞猁在一處樹樁上噴射尿液,之后馬鹿與狍子先后經過此處,嗅到猞猁的氣味,都是匆匆忙忙掉頭逃離。
可見,馬鹿與狍等食草動物,作為猞猁的捕獵對象,對猞猁有天然的畏懼。但狼也會以尿液標記領地,捕獵馬鹿與狍子更多,但它們卻并不畏懼狼的氣味。
還有兩只狼結伴緩步經過樹樁旁,嗅到了猞猁的氣味,同樣感到害怕。連神態都變得嚴肅,沒有多做停留,立刻奔跑著離開。
狼為何害怕猞猁?原來,猞猁不敢挑戰狼群,但會尋機對幼狼、獨狼、懷孕母狼下手,殘忍獵殺。
02
捕獲大型獵物,吃一半藏一半,借助積雪冰凍冷藏
猞猁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從森林到草原、荒漠都能生存。喜歡獨居,只有母猞猁會帶著兩三只幼崽一同生活。
通常以居住的洞穴為中心活動,足跡遍布周圍數公里乃至十余公里。白日藏匿休息,夜晚巡游捕獵。
猞猁的獵物十分豐富,有野兔、松鼠、旱獺、鼠兔、雉類等,還會對麝、狍、鹿、野豬等有蹄類動物下手。
擅長伏擊、偷襲,能捕獲比自身大數倍的獵物,發起攻擊時無比兇猛,撲到獵物身上,啃咬咽喉,直到獵物無力掙扎。
在寒冬季節,猞猁捕獲大型獵物后,一頓吃不完,就會吃一半藏一半。將剩余的獵物拖到洞穴附近的隱蔽處,刨開積雪,將食物掩埋在積雪之下冷藏保存。
冰天雪地就是天然的大冰箱,猞猁學會了埋藏的食物,以備不時之需,真的很聰明。
猞猁是頂級掠食者,扮演著自然平衡者的角色,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03
為什么猞猁的尾巴那么短?
貓科動物顏值高,而且都有一條漂亮的長尾巴,猞猁除外。沒錯,猞猁家族是貓科的例外,它們的尾巴很短。
為何猞猁是個短尾巴呢?有人腦洞大開說,可能是猞猁吃兔子吃多了,吃啥補啥,于是它的尾巴變短了。
其實,貓科動物的長尾巴,如云豹、雪豹,都是為了在攀爬、奔跑時把控方向,保持身體平衡的。
而猞猁同樣擅長攀爬,為何就沒有長尾巴呢?
就拿云豹與猞猁來做個對比,云豹爬樹,不僅要爬到高處,還能在樹枝間靈活穿梭,這時候長尾巴發揮的作用無比重要。
而猞猁攀爬主要是為了上下樹,靠的是爪子抓握力,與身體的靈活敏捷度,不需要長尾巴來維持平衡。
另外,在追逐獵物、攻擊獵物時,猞猁采用的技巧是一系列迅猛的撲擊和跳躍,依賴的是大長腿迸發出的卓越的彈跳力。
因此,長尾巴對猞猁來說,也就顯得沒那么重要了。這是自然演化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