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講述的第5087位真人故事
我小時候常被夸聰明,雖然只上過初中,但憑著三分天賦、七分熱愛,北漂十年一頭扎進小說寫作世界。可沒想到,結果卻因壓力過大而得焦慮癥。
如今,我已遠離焦慮,脫離執念,健康、陽光地踏上異國他鄉,還通過自媒體分享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感。
走在異國他鄉的大街小巷,腦海中偶爾會浮現出一些以“如果”開頭的句子:
如果5歲時沒有被爸媽送回老家,繼續在北京生活;
如果15歲時沒有癡迷于玩游戲,好好讀書上高中考大學;
如果25歲時不急于求成幻想一夜成名,踏踏實實慢慢堅持寫小說。
然而,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現在……
(在緬甸唐人街和朋友聚會)
我是小風,“隨風飛揚”的“風”。今年33歲,出身于安徽農村。
父母那個時候去北京打工,也做過小生意。五歲前,我跟著父母在北京生活。五歲以后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很少和父母團聚。
父母都沒有上過太多學。但我媽媽和大多數的農村女子不同,她天生愛看書、愛學習,讀過很多小說,也自學英語。盡管沒有去從事相關工作,但她享受學習的過程。
也因為如此,她身上會散發出一種和農村“格格不入”的氣質。用文雅一點的描繪,可能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喜歡讀小說的女子,很多時候也愛幻想。我媽媽就是這樣的女子之一。后來我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知道自己愛看書、愛寫作、也愛幻想的性格,和媽媽極其地相似。
五歲時,我就會背很多唐詩。當時爸媽準備把我送回老家時,房東奶奶還說:“這孩子非常有才華,你把他送到農村,那就是毀了他的一生。”
可后來我還是被送回安徽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陪伴,也不被管束,就這樣野蠻生長。
童年時光還是蠻快樂的。那個時候的我,天真、單純、率真、開朗,有疼愛我的爺爺奶奶,有一起玩的伙伴。假期和小伙伴一起捉蝦、釣魚、捕知了、掏蜜蜂……所有那個年代農村小孩有的娛樂,我都擁有。
(緬甸觀音古朝)
快樂是快樂,但因沒有人引導,感覺懂得的事很少,似乎不開竅,不會去思考。
一直到初中,我的成績都不錯,不用特別刻苦,輕松能保持在班里前十名。而轉折點是在初二。
初二時,我迷上了網絡游戲,沉迷于網吧不再好好學習,畢業后就沒有再上學。當時是想學美術、動漫一類,但因經濟條件限制,父母也不支持,就沒有學。
后來長大后,意識到人生是有很多個轉折點的。我五歲時離開父母回老家,是個轉折點;初中畢業后繼續上學還是走向社會,也是一個轉折點。這些重要的時間節點,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境遇,便有了不同的人生。
16歲時,我離開安徽,到北京打工。那個年齡的我,還是個傻小子,不知道想要做什么,該做什么,也沒有任何人引導,很迷茫。沒有學歷、沒有背景,在飯店、工廠打工,自己租住地下室,勉強糊口。
到了2010年,也就是19歲時,偶然的一次機會,我接觸到了網絡小說。了解到這是一個行業,有正規公司。當時我特別熱愛小說,想著做自己熱愛的事情還能掙到錢,所以就很高興,決定投身這個行業。
我剛開始寫的是仙俠類的小說。寫完投到一個大平臺,沒什么流量。后來又投到一個小平臺,他們給我簽約,還把那個稿子又發了一遍,但是沒給稿費。
(緬甸夜市)
真正有收入是在第三個平臺。2012年,我和第三個平臺簽約了。一邊打零工,一邊寫小說,收入不多,但能做喜歡的事養活自己,還是挺充實。我就這樣過了五年。
如果當時有現在的心態,可能現在還在寫小說;如果當時有現在的心態,也就不會有今天要講的這個抗焦慮癥的故事。
當時寫小說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值,有一種急于求成的心態,感覺碰壁不得志。然后就陷進去了,鉆牛角尖,不斷地想證明自己,似乎寫小說不成功生命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父母對我寫小說也不支持,有幾次說要把我的電腦扔掉。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加上父母的阻止和謾罵,我越來越受不了。長期的壓抑,直至得了焦慮癥。但當時并不知道自己是焦慮癥,在后來不斷地求醫過程中才知道。
我當時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也從來沒有想過生性開朗的我會和焦慮癥沾邊。所以,一直到身體出現明顯癥狀了,才不得不停止寫作,去看醫生。
(2024年緬甸機場)
已經痊愈好多年了,當時的感覺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剛有癥狀時是2017年,我26歲。最開始是感覺非常害怕,在房間里待著才有安全感,只要一出門,一見到陽光,就感覺整個人渾身不自在。
漸漸地,感覺肋骨疼,到醫院檢查,排除了闌尾炎、膽囊炎、心臟問題。什么問題都找不到,就是很疼,疼得吃不下飯,惡心,每天晚上像有個石子在肋骨那里硌著疼。后來就發展到失眠,徹夜地睡不著覺。
疼痛還可以忍受,而失眠就嚴重了。長達一年多的失眠,感覺我整個人都快瘋掉了。這時我也越來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去各個醫院看病。北京307解放軍總醫院、309醫院、協和醫院都去過。
不同醫院不同醫生診斷的結果也不一樣。有的說是頸椎病造成的交感神經紊亂,有的說是腸道問題導致的消化不良,有的說是企鵝病,有的說是耳石癥,也有的說是焦慮癥,抑郁癥。
失眠發展到后來,就開始走路不穩,感覺像踩在水溝里,一個腳深,一個腳淺,走路特別難受。因此也有醫生判斷我可能是小腦疾病。
我不相信自己會得焦慮癥,也不知道該相信哪個醫生。
一直到2020年,我才真正明白和接受自己是焦慮癥。于是離開北京回到老家,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治療之路。
確定自己是焦慮癥時,感覺整個人生陷入一片黑暗。想到不能再寫小說,不能再為自己的夢想奮斗,以后甚至連維持正常生活都成問題。我每天都哭,蒙在被子里哭得昏天黑地。
(曾經吃過的藥)
自己心理上真正相信和接受是焦慮癥后,才開始吃藥。
第一次吃的是一個鎮定的安眠藥,但是吃藥后仍然睡不著覺,所以吃了7天后就停了。停藥后出現了戒斷反應,產生了更恐怖的癥狀——驚恐障礙,那是一種極其恐懼的瀕死的感覺。
后來就嘗試換其他藥,先后試過好多種。直到2022年上半年,癥狀才有了一點緩解。當時感覺終于找到了救命稻草,看到了一絲治愈的曙光,感覺后半生有救了。
持續吃了半年后,突然有一天感覺走路穩了。當時我感覺和做夢一樣,不相信自己真的被治好了,曾經一度以為這輩子會“癱瘓”的。
我終于康復,擺脫了折磨我五年的焦慮癥,跟求醫問藥的日子告別了。那是2022年下半年,我31歲。
(緬甸的水與飛鳥)
人往往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毫不在意,等失去了才會想到它的珍貴。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這樣,自己的健康更是這樣。
大多數健康的人,會覺得擁有健康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尤其人在年輕的時候,會覺得疾病離自己很遙遠。
其實,身體健康重要,心理健康也重要。因為身心是合一的,心理上的壓力持續久了,自然會轉移到身體。
所以,我們平時如果感覺到不開心,持久的不開心,感覺到生活或者工作壓力過大,影響到情緒,這個時候就要去及時調整。比如,找自己喜歡的事去做,運動、聽音樂等等。如果發展到身體有癥狀,也就是器質性病變,就必須得求醫用藥了。
我就是在最開始有一點焦慮苗頭的時候,完全未覺察到。一直到后來越來越嚴重,嚴重到影響工作生活,我才有意識地去求醫。
還有,就是千萬不要鉆牛角尖。有一句話叫“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話雖短,但人如果不真正經歷疾病,親眼見證死亡,很難真正體會。
(2024年緬甸仰光大金塔)
身在俗世,大多數人都會追隨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為了掙更多的錢日夜兼程連軸轉;為了追到心愛的人撞到南墻也不回頭……
現在回想起自己和小說死瞌的那段日子,我清楚地知道,那時的想法是極端的,有問題的。
我當時覺得自己是天才,認為父母應該發自內心地相信和支持我,感覺寫不出名堂就活不成。
其實當時如果放平心態,緩一緩,以平常心對待,就不至于會發展到后來那么嚴重。
但再換個思路想,人生所遇之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任何一件事都是一體兩面的。也就是用所謂辨證的觀點看事情。
人如果一直一帆風順,很少去反思和獲得成長。正是因為我們會有迷惘、有執念,會摔跟頭,才會因此去反思,去調整,獲得成長和進步。所以,這個病,也是救了我。
(行走途中機場)
自從病好后,我整個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接受不了的事情現在都可以接受了。我覺得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會加倍珍惜得之不易的健康,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平庸和平凡。
病好后,2023年我開始走出去,去了云南,又來了緬甸。
我看世界,看眾生,也嘗試拍短視頻做自媒體。雖然目前還在初期,但我不著急,不迷惘。我會認真學習,不斷嘗試改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每一個鏡頭,每一句文案,都用心去做好。
就像我很喜歡的作家韓寒說的:“無關快慢,常做久安”。
【口述:小風在路上】
【撰文:藍田百韻】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里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感謝您的喜歡!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賬號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