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朝鮮戰爭,中國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朝鮮戰爭″;聯合國、美國及其盟國稱為“韓戰″、“朝鮮戰爭″;朝鮮稱之為“祖國解放戰爭";韓國稱為“六二五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于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朝鮮半島終于迎來“和平”。直至今日,聯合國軍駐韓國司令部仍然存在,朝鮮與聯合國、韓國理論上處于戰爭狀態。
朝鮮戰爭歷時三年零一月,30多個國家以不同方式卷入戰爭。雙方付出傷亡、失蹤690-790萬人(聯合國軍、韓軍約240萬人,中朝軍隊約250萬人,平民約200-300萬人)的慘烈代價,在一個狹窄半島上捉對廝殺。其戰爭慘烈程度、雙方投入的軍隊人數、參戰國數量,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比較罕見。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朝鮮戰爭爆發,爆發戰爭的歷史背景是什么?筆者結合中外資料,匯編成《朝鮮戰爭秘史》之"山雨欲來風滿樓″一文,以饗讀者。
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斧正。
朝鮮民族千年辛酸史
朝鮮半島是亞歐大陸突出部分,它三面臨海,西、南與黃海相接,東面瀕臨日本海,與日本隔海相望。
早在10萬年前,朝鮮半島就有人類活動。從遠古時期到舊、新石器時代,從古朝鮮到漢四郡,從三韓到三國時代,從高句麗王朝到朝鮮王朝,從大韓帝國到日本殖民地。
幾千年來,朝鮮民族一直游走在強鄰陰影之下,或納貢或稱臣,其間雖有獨立,但都曇花一現。1895年后又臣服于日本,被日本吞并亡國。
朝鮮民族雖然受困于強鄰壓迫,但仍然自強不息,反抗外來侵略從來沒有停止。他們吸納中國文化,仿效中國政治制度,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朝鮮國內儒、道、佛三教并存,百姓吃苦耐勞,性格溫和而不甘被人奴役,注重孝道,喜穿白衣,有“白衣民族”之稱。
朝鮮人傳統服飾
日本殖民統治朝鮮
1910年8月22日,日本逼迫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
日本在朝鮮設置總督府統治朝鮮。先期以"武斷統治″殘暴鎮壓朝鮮人民的反抗,后期又推行較為溫和的“文化政治″奴化朝鮮人民。但朝鮮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斗爭從未停止。
1919年,金九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31年,大批朝鮮人參加東北義勇軍抗擊日軍;1932年4月29日,抗日義士尹奉吉在上海炸死日本上海派遣軍總司令大將白川義則。
山雨欲來風滿樓,戰云密布朝鮮半島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勢如破竹,關東軍、駐朝日軍傾刻土崩瓦解。
杜魯門總統大吃一驚,美軍還遠在千里之外,不能讓蘇軍占領朝鮮半島。他下令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三部協調委員會,劃定一條美蘇都能接受的軍事分界線,讓他們分別在各自轄區接受日軍投降。
杜魯門
10日深夜,三部協調委員會召開會議,助理國務卿鄧恩、陸軍助理部長麥克洛伊、海軍高級軍官巴德等5人爭論了半天,也沒有結果。最后麥克洛伊讓拉斯克、博尼斯蒂爾兩位上校拿出方案。
經過半小時商量,拉斯克提出以日軍南北防區分界線(三八線附近)為基礎,沿北緯三十八度線劃分,南北面積基本相等,首府漢城剛好劃入南方。
此方案獲美國高層批準。一條人為劃分,讓朝鮮半島分裂的軍事分界線產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朝鮮半島終于從日本鐵蹄下解放。
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美國總統杜魯門推波助瀾,"杜魯門主義″盛行,冷戰陰云風起云涌。
為了阻止共產主義擴張,讓朝鮮半島南部成為自由世界與共產主義陣營的緩沖區。
1948年,美國操縱聯合國作出決議,扶持李承晚在三八線以南建立大韓民國。作為回應,蘇聯扶持金日成在三八線以北建立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
金日成、李承晚都自稱是朝鮮半島的合法政府。金日成宣傳“祖國解放″政策,而李承晚提出“北擊統一"政策,雙方針鋒相對,相互宣稱要統一朝鮮半島。
蘇美兩軍撤出朝鮮后,金日成為了統一朝鮮,向斯大林求援。
斯大林擔憂其統一行動會刺激美國介入,沒有同意金日成的要求。萬般無奈,金日成派特使到中國面見毛澤東,請求準許三個朝鮮師回朝。毛澤東批準此事,讓三個朝鮮師分批回朝。
毛澤東
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主席出訪蘇聯,商討解決兩國歷史遺留問題及簽訂新的兩國友好條約。
為了離間中蘇關系,向中國示好。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宣布:朝鮮半島、臺灣不在美國遠東防御圈之內,暗示中國可以解放臺灣而決不干涉。
為了揭露英國媒體造謠蘇聯扣押毛澤東的妖言,迫于美國對中國示好政策的壓力,緩解共產主義陣營的矛盾(毛澤東閉門不出,推辭參加各種外事活動,不簽約便久滯不歸)。
迫于各種壓力,斯大林不得不接受中國提出的方案,同意中國收回中長鐵路、旅順和大連。
1950年1月28日,雙方基本達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內容,決定2月14日正式簽署。
斯大林對失去中國出海口,對失去旅順、大連不凍港非常不滿。對新中國及毛澤東疑心重重,甚至認為毛澤東又是一個鐵托式人物。
為了尋找蘇聯太平洋艦隊的棲身之處,為了尋找蘇聯替代中國的港口,也為了減輕蘇聯在歐洲的軍事壓力。審時度勢,反復考量,他決定支持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
1月30日,斯大林電告蘇駐朝大使什特科夫,原則上同意金日成武力統一朝鮮半島。
斯大林
金日成大喜過望,急忙到蘇聯面見斯大林,向斯大林匯報了作戰計劃及需要支援的武器裝備。
隨后,朝鮮以黃金、礦石等物資,換取蘇聯武器裝備,武裝了十個蘇械師,共計17.5萬人。
朝鮮人民軍兵強馬壯。擁有飛機、坦克、重型火炮等先進武器,無論從數量、武器裝備都碾壓韓軍(韓軍8個師,約10萬人,沒有飛機、坦克等先進武器)。
然而,李承晚狂妄自大、利令智昏。他看不到韓國軍隊與朝鮮人民軍的差距,仍不切實際地叫囂執行“北擊統一″政策。
僅1949年9月至戰爭爆發,雙方在三八線發生二千余起武裝沖突。1950年6月,美國國務院顧問杜勒斯親自到三八線視察,非常贊同李承晚的"北擊統一″政策。李承晚狂妄宣稱,三個月可以完成統一大業。
1950年6月11日,朝鮮派出三名代表到達韓國漢城,向各政黨遞交了《和平統一呼吁書》。
三名代表被韓國政府逮捕并以間諜罪處決,朝鮮政府抗議這種野蠻行為并宣稱采取報復措施。
朝鮮半島戰云密布,形勢岌岌可危,戰爭一觸即發。
李承晚與金日成
參閱資料:《決戰朝鮮》、《朝鮮戰爭備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