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所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全書共計10卷40篇。
作品中提出了”君依于國,國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務實求治、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施政方針,”愛之如一”較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賢才的主張,廣開言路的開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罰的統治策略,以及儉約慎行、善始慎終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者。
《貞觀政要》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是一部獨具特色、富有啟發性的歷史著作。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
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摘自《貞觀政要·卷十·論慎終》
解釋:不是了解事物理解道理困難,而是付諸實踐困難;不是落實行動困難,而是堅持到底困難。
感悟: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知易行難,做事應該有始有終,要做到知行合一。
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解釋:了解他人是困難的事,了解自己也的確不容易。
感悟:自知比知人更難,自知者明,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夠戰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
樂不可極,極樂成哀;
欲不可縱,縱欲成災。
摘自《貞觀政要·卷八·論刑法》
解釋:享樂不可極度,極度就變成悲哀;人欲不可放縱,放縱就變成災難。
感悟:物極必反,享樂、放縱如果超過限度,不加節制,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成為人生的悲哀和災禍,凡事都要有一個度,凡事不可太過,當止則止。
立身成敗,在于所染。
摘自《貞觀政要·卷十·論慎終》
解釋: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于養成的習慣愛好。
感悟:一個人立足安身的成功與失敗,取決于所受環境的影響。
-5-
欲人不知,莫若不為;
欲人不聞,莫若勿言。
摘自《貞觀政要·卷五·論公平》
解釋:想要別人不知道,不如自己別做;想要別人不聽到,不如自己別說。
感悟: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6-
撫之以仁義,示之以威信。
摘自《貞觀政要·卷五·論仁義》
解釋:用仁義來撫慰百姓,同時還要顯示出威望與信譽。
-7-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任賢》
解釋: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歷代興衰更替;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8-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有良好開端的人確實很多,但能夠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后的人,卻十分少。
感悟:絕大多數人學習、做事都是三分鐘熱度,沒有耐心、毅力,成功不僅僅依賴于一個良好的開始,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決心,才能最終實現目標。
-9-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
小事不論,大事又將不可救。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
解釋: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小事不注意,發展成大事就不好挽救了。
感悟:忽視小事就會造成隱患,最終導致大問題的發生。
-10-
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
隨能收敘,無隔疏賤。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任賢》
解釋:不以求全來選取人,不用自己的長處去要求他人。根據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
-11-
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求諫》
解釋:明智的君主能時時反省自己的短處,并且不斷加以改進;而昏庸的君主總是力圖掩飾自己的短處,因而永遠愚昧。
-12-
以欲從人者昌,以人樂己者亡。
摘自《貞觀政要·卷六·論儉約》
解釋:把自己的欲望服從人民的欲望的,他的事業必然昌盛興旺;把自己的快樂建筑在人民痛苦的,就必然會滅亡。
感悟:要從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出發。
-13-
治國猶如栽樹,
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
解釋: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只要樹根穩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
感悟:國家的根本就是保證老百姓的安居樂業。
-14-
見善思齊,足以揚名不朽;
聞惡能改,庶得免乎大過。
摘自《貞觀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諸王》
解釋:見到好人好事就學習看齊,足以揚名不朽,聽到別人指出過錯就能改正,才能免犯大錯。
感悟:見賢思齊,善于向他人學習,面對別人的指正,勇于承認和改正自己的錯誤,不斷提升修養、完善自己。
-15-
一日萬機,一人聽斷,
雖復憂勞,安能盡善?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求諫》
解釋:日理萬機,靠一個人聽斷,即使再辛勤,也難以完全辦好。
感悟: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權力高度集中,也有一定的不足和危害。
-16-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
臣于數子,亦有一日之長。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任賢》
解釋:弘揚正氣,打擊邪惡,疾惡如仇,比起各位,我還是有獨到之處的啊!
感悟:此句出自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王珪之口,表達了他去除邪惡、弘揚正義的追求。
-17-
官不得其才,
比于畫地作餅,不可食也。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解釋:不根據才能選擇人才,就像在地上畫餅不能充饑一樣。
感悟:人才選拔十分重要,一個沒有才能的人無法勝任其職,不能為團隊帶來實際的利益。
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
帝王之所以與天下為畫一,
不以貴賤親疏而輕重者也。
摘自《貞觀政要·卷八·論刑法》
解釋:刑罰賞賜的根本在于勸善懲惡,所以帝王在運用刑罰時天下依據同一的標準,不因為親疏貴賤而有所輕重。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
摘自《貞觀政要·卷八·論刑法》
解釋:人死不能復生,因此執法量刑時,尤其對判死刑的,應盡量寬大簡約。
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
摘自《貞觀政要·卷八·論務農》
解釋: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人民以衣食為根本,凡經營農桑衣食,以不失時機為根本。
-21-
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
用其所長,掩其所短。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解釋:量才錄用,觀察他們的言行,任人唯賢,發揮他們的長處,克服他們的短處。
感悟:任用人才要考察其言行舉止,人品好壞,揚長避短,最大限度發揮其才能。
-22-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難致治。
摘自《貞觀政要·卷七·崇儒學》
解釋:當政的關鍵,唯在用人得當,若所用的人不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長處,政事就必然難以得封治理。
-23-
玉雖有美質,在于石間,
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
解釋:玉雖然有美好的品質,卻隱藏在石頭中,如果沒有工匠的琢磨,與破碎的瓦礫沒有區別。
感悟:玉不琢,不成器,人才需要得到發掘和培養,才能充分展現其價值。
-24-
賞罰不可輕行,用人彌須慎擇。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解釋:獎賞懲罰不可以輕易施行,用人更要仔細地選擇。
-25-
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聞,
此猶捕雀而掩目,盜鐘而掩耳者。
摘自《貞觀政要·卷五·論公平》
解釋:作了而想叫人不知道。說了又想叫人聽不到,這好比是閉著眼睛捕捉麻雀,塞著耳朵去偷鐘一樣。
感悟:人們做事應坦誠公開,不要企圖掩蓋真相,否則只會徒增笑柄。
-26-
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
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解釋:獎賞和受賞者功勞相當,沒有功勞的人就自己退后;懲罰與犯罪者的罪行相符,做壞事的人就會害怕。
感悟:只有賞罰得當,才能樹立正確的向導,立起正確的是非觀。
-27-
不勤于始,將悔于終。
摘自《貞觀政要·卷四·尊敬師傅》
解釋:一開始就不勤于世事,最終必定后悔。
-28-
天下稍安,尤須兢慎,
若便驕逸,必至喪敗。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
解釋:天下稍微安定下來,特別須要小心謹慎,如果因一點小安就驕暫淫逸起來,必定導致喪亂失敗。
感悟:居安思危,若驕傲自滿、貪圖安逸,必將導致失敗。只有時刻保持警惕,才能確保長治久安。
-29-
無常亂之國,無不可理之民者。
摘自《貞觀政要·卷五·論公平》
解釋:沒有永遠動蕩的國家,沒有不能被治理的百姓。
-30-
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
摘自《貞觀政要·卷五·論公平》
解釋:君子會表揚別人的善行,小人會詆毀別人的缺點。
-31-
發號施令,
若汗出于體,一出而不復也。
摘自《貞觀政要·卷八·論赦令》
解釋:發布命令像身上出汗一樣,一出來就收不回去了。
-32-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作為國君的治國之道,必須先體貼、關懷百姓。
-33-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
解釋:水能夠讓船浮在水上,也能夠使船沉到水底。
感悟:比喻百姓對國家興亡的重要性。
-34-
致治之本,惟在于審。
量才授職,務省官員。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解釋:使國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其在于精簡;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給相應的官職,務必減少職官的定員。
-35-
且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納諫》
解釋:眾人都唯唯諾諾,抵不上一個人驚世駭俗的言論對人的啟發大。
感悟:相較于眾人的盲目附和,敢于直言的士人更有價值。應保持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勇于表達真實想法。
-36-
自知者明,信為難矣。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求諫》
解釋:能夠正確面對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
感悟: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若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就容易被外界影響而喪失信心或誤入歧途,但堅守信念、認清自我仍然是困難的。
-37-
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于物。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
解釋:不明整理就容易犯錯誤,非常謹慎則容易疑心重重。
感悟:保持內心明澈,不被情緒或偏見所困擾,避免過分糾結于細節,保持適度的智慧與從容。
-38-
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機,得有喪之理。
摘自《貞觀政要·卷九·論征伐》
解釋:前進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滅亡的幾率,得到了還有喪失的可能。
-39-
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責以小罪。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
解釋:小臣不可以讓他們做大事,對大臣不可以在小事上加以責罰。
-40-
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
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
解釋:百姓以君主為心臟,君主以百姓為身體。心臟正常,那么身體就舒適;內心正直,那么外表就自然讓人敬畏。
-41-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解釋: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任用合適的人才。
-42-
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摘自《貞觀政要·卷五·論公平》
解釋:治理國家的關鍵,在于公平正直。
-43-
君子小過,蓋白玉之微瑕;
小人小善,乃鉛刀之一割。
摘自《貞觀政要·卷五·論公平》
解釋:君子的小過錯,像白玉上的小斑點;小人的小優點,就像鉛刀割一下的效果。鉛刀割一下,技術高超的工匠并不重視它,因為小優點不能掩飾眾多的邪惡;白玉有小斑點,精明的商人不會扔掉它,因為小斑點不會影響白玉的整個美質。
感悟: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蒙蔽,欣賞小人的小優點,看重君子的小缺點,長期以往,必有禍患。
-44-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要想使國家安定,必須以德治國。
-45-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誠心待人,即使是敵人也可以結為朋友;不可一世,即使是兄弟也會形同陌路。
-46-
人欲自照,必須明鏡;
主欲知過,必藉忠臣。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求諫》
解釋:一個人要照見自己的形象,必須要有明亮的鏡子;一位君主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賴忠臣。
-47-
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若要治理好天下,必須先加強自己的修養。
-48-
人君兼聽納下,
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賢明的國君應廣開言路,賢能的人才才不會被埋沒,民情必然能夠上達。
-49-
明鏡鑒形,美惡必見。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求諫》
解釋:如同照鏡子一樣,善惡美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50-
若君自賢,臣不匡正,
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
解釋:如果君主認為自己賢明,而臣子卻不加以匡正輔佐,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
-51-
弘儉約,薄賦斂,
慎終始,可以永固。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納諫》
解釋:提倡節儉之風、減輕賦稅、自始至終兢兢業業,才可以使江山永固。
-52-
公道溺于私情,禮節虧于嗜欲故也。
摘自《貞觀政要·卷十·論慎終》
解釋:想要維持公道和禮節,必須抑制私情和嗜欲。
-53-
己之雖有,其狀若無,
己之雖實,其容若虛。
摘自《貞觀政要·卷六·論謙讓》
解釋:自己雖有,但像是沒有;自己雖滿,但像是虛。
感悟:為人應當以謙虛為做人的準則。
-54-
有始有終,無為無欲,
遇災則極其憂勤,時安則不驕不逸故也。
摘自《貞觀政要·卷十·論慎終》
解釋:有良好的開頭有圓滿的結局,能順其自然,不追求過多的欲望,遇到災禍就以自身的憂患與勤奮來對待,時局安定也不驕縱放肆。
-55-
賞不遺疏遠,罰不阿親貴。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解釋:賞賜時不忘被疏遠的臣子,處罰時不庇護親近的人。
-56-
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
摘自《貞觀政要·卷六·論貪鄙》
解釋:賢德之人擁有過多的財富只會消磨他的意志,愚蠢之人擁有過多的財富只會滋生更多的災禍。
-57-
鑒形之美惡,必就于止水;
鑒國之安危,必取于亡國。
摘自《貞觀政要·卷八·論刑法》
解釋:想要觀察自己的美丑,一定要面對平靜的水面;想要考察一個國家的安危,就一定要吸取亡國的教訓。
-58-
從善則有譽,改過則無咎。
摘自《貞觀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諸王》
解釋:跟從好的東西就能獲得好的名聲,改正過錯就沒有什么危害。
-59-
不信之言,無誠之令,
為上則敗德,為下則危身。
摘自《貞觀政要·卷五·論誠信》
解釋:說了卻不做,是言而無信,接受了命令卻不執行,是沒有誠意,如果是君王,就會敗壞名聲,如果是臣下,就會危及生命。
-60-
兵威不息,勞止未康。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論封建》
解釋:戰爭的創傷并未愈合,百姓的疲弊也尚未消除。
-61-
以石投水,千載一合,
以水投石,無時不有。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
解釋:好似把石頭投入水中,順從流水,千年才能偶爾遇見一次;而如果讓流水順從石頭,則無時不能。
-62-
心懷茍且,則節義不立。
節義不立,則名教不興。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
解釋:心中有茍且之心,道義節操就無法樹立。節操不樹立,道德教化就無法實行。
-63-
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
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解釋:用人用得好,以后持身正的人會被吸引紛紛來善意勸導你;不小心用了惡人,同樣不善的人會蜂擁而至競爭上位。
-64-
君心治,則照見下非。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
解釋:君主圣明,能夠明察秋毫,知道下面的是是非非。
-65-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一個人有憂患意識的時候,必然誠心誠意對待下屬;一旦自己的志向達成了,就放縱私欲,不可一世。
-66-
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
解釋:讓人敬愛的不只是君主,讓人畏懼的不只是百姓。
-67-
讒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諂媚陰險的人必然平步青云,忠誠正直的人必然性命難保。
-68-
未聞身治而國亂者。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沒有聽說自身行為端正而國家動亂的道理。
-69-
攻破乃降,戰勝乃克。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只有用強大的武力攻破他們使之投降;只有通過艱苦卓絕的戰斗才能將他們擊敗。
-70-
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
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民眾向往休養生息而徭役卻毫無休止,民生凋敝而帝王的奢侈之事卻不見停息。
-71-
崇尚節儉,大恩德。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
解釋:勵精圖治,提倡節儉,施恩天下。
-72-
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賢才。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
解釋:要想國泰民安,只有任用賢才。
-73-
仁義積則物自歸之。
摘自《貞觀政要·卷五·論仁義》
解釋:多施仁義,百姓自然會歸順。
-74-
自古帝王凡有興造,必須貴順物情。
摘自《貞觀政要·卷六·論儉約》
解釋:自古帝王如果要有興建營造,必須要順應民眾的需求。
-75-
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
摘自《貞觀政要·卷八·論務農》
解釋:凡經營農桑衣食,以不失時機為根本。
-76-
若憎而不知其善,則為善者必懼;
愛而不知其惡,則為惡者實繁。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
解釋:如果自己憎恨別人,不能看到所憎恨之人的長處,那么做好事的人就會感到恐懼;如果自己喜愛別人,不知道所喜愛之人的短處,那么做壞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解釋:不以自己好惡去判斷優缺點,魏徵勸諫唐太宗要任人唯賢,不能任人唯親,如果感情用事,只會助長奸邪之風。
-77-
負薪救火,揚湯止沸,
以暴易亂,與亂同道,
莫可測也,后嗣何觀!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介紹:就像背著干柴去救火;把鍋里開著的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使它涼下來不沸騰;用暴政代替禍亂,其實和禍亂是一樣的,它的后果不堪設想,后人應該警惕啊!
-78-
仁義之道,守之而不失;
儉約之志,終始而不渝。
摘自《貞觀政要·卷十·論慎終》
解釋:仁愛正義的道德必須遵守,勤儉節約的志向始終不改。
-79-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勞弊。
摘自《貞觀政要·卷六·論儉約》
解釋:帝王之所以喜愛驕奢,是因為這些可以滿足放縱的逸樂之情;百姓之所以不愿意,是因為他們不堪勞苦疲累。
-80-
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不上通。
摘自《貞觀政要·卷五·論誠信》
解釋:親近小人,那么小人就會口蜜腹劍;疏遠君子,那么朝廷就得不到實情。
-81-
君雖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
摘自《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
解釋:君主雖然圣明英武,但必須依靠臣子才能夠治理好國家。
-82-
首創奢淫,危亡之漸。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求諫》
解釋:一開奢侈糜爛生活的先河,國家的衰敗滅亡就慢慢來臨了。
-83-
直辭正諫,論道佐時。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應當直言進諫,談論治國大道,匡扶時政。
-84-
古之帝王為政,
皆志尚清,以百姓之心為心。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
解釋:古代帝王治理國家,大多數都崇尚清靜無為,以百姓為中心。
-85-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賢明的君主,應當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昏聵的君主,只會聽信讒言。
-86-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所以共為治也。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
解釋:使君主的品德不斷地得到發揚,錯誤不斷地得到糾正,這就是共同治國的道理。
-87-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摘自《貞觀政要·卷二·論求諫》
解釋:好的君主任用奸邪的大臣,國家不可能治理得好;好的大臣輔佐荒淫的國君,國家也不可能治理得好。
-88-
夙夜孜孜,惟欲清凈,
使天下無事。
摘自《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
解釋:每晚都孜孜不倦,兢兢業業,只想清心寡欲,使天下太平無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