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故事關鍵詞:不折磨自己-
愿每個人的聰明都用在做好手頭的事上面,用自己的能力去造福他人;愿我們常常踐行“你愿意別人怎么對待你,你就怎么對待別人”。
有時候我們的幸福程度很低,很有可能是因為我 們一直在和無必要的人糾纏。
我曾經總是想要試圖和那些懷著惡意質疑我的人 解釋,或是為了合群而去迎合我本來不認同的觀點, 但這會降低我的幸福感,也會讓我犯錯。 慢慢地我發 現,苛刻的人或許根本不在乎事實,他們只希望自己 內心的“不幸福”得到片刻滿足,我們的解釋和迎合 其實也無法拯救他們脫離自己內心的“不幸”,他們 需要自己有改變的意愿。
每個人都會有感覺不幸福的時刻,但心態陽光的 人會通過尋找善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來獲取幸福; 而 心態陰暗的人不僅允許自己不幸福、不相信幸福,也 不努力創造幸福,更不希望別人幸福。 可悲的是,有 時候這樣的人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或好友。 所以,一定 要為自己立界限,哪怕是家人也要如此,不要試圖成 為他們的救世主,如果你被傷害了,就要懂得避開危險,和那些不希 望你幸福,把你的快樂看得好像是“罪惡”一樣的人保持恰當的 距離。
為此,我們要增強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和那些試圖剝奪你幸福感的人保持距離,不表示你要去恨他們或 給他們不好的臉色,只是在一個合宜的距離內保護自己不受他們的負 面言行和情緒影響,為保護內心的光明和愛而為自己立界限。 如果不 這樣做,你會發現自己可能慢慢變成和他們很像的人,自私、冷漠、 苛刻、憤怒、惡毒,這些黑暗的品質都是會傳染的,甚至比積極陽光 的訊號更具有影響力。
記住,真正愛你的人一定是希望你幸福的,而溫暖的人散發出的 暖意也是可以傳染的。 不再愛心泛濫成災,不表示要變得堅硬無情, 只是你需要懂得給人生做減法,清楚要跟擁有哪些品質的人常常來 往,也清楚不要被哪些糟糕的言行影響。
人是什么時候開始走向通達的?從能夠對那些有損身心健康的人、事、物說“不”開始。懂得守住自己,遠離試探,這就是明智。
有種人專以研究“讀心術”為榮,我的建議是,警惕他們的言 論。 我不是指那些研究人的微表情從而更好地服務人群的專業人士 (用于專業的犯罪心理學等),而是指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比如:
“看他的表情,我就知道……”
“不需要認識他,聽他說那句話我就知道……”
“這個人我看透了……”
“上次看到他就覺得心里不舒服……”
“看這人的面相就覺得這人人品不咋地……”
老實說,不少人哪怕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幾十年也未必了解他 們; 有些夫妻從年輕相伴到年老,也未必真的了解另一半; 一些人只 見過別人幾面,聽到幾句片斷的話,就洋洋自得地覺得自己看穿了他 人,將一些很尋常的言行舉止過分解讀,以此為自己的主觀感受找托 詞,還要試圖說服別人相信他們 — —警惕他們,不必輕信他們的判 斷,免得你也因此悲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對一個人的認知,要建立在事實基礎上,在一個充分的時間范圍 內去觀察這個人具體說了哪些話、做了哪些事、如何待人接物、如何 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建立在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覺”上,很多歧 視和傷害就是這樣憑空生出來的。
幾年前,我曾參與過一個讀書小組,小組里有不少從各自家鄉來 到一線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大家非常敞開地彼此分享,各自的軟弱和 掙扎都可以在小組里得到接納,這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小家庭。 但小組 里有一位姐妹總是毫無憑據地揣測他人,質疑別人的動機,引起不明 所以的人的負面猜想。 我很希望可以鼓勵她多去看人的優點,珍惜和 大家的友誼。 有兩次,我邀請她到我的家里做客。 在我們的交談中, 我才知道她和媽媽關系不好,受母親負面影響較大,一直沒有任何真 正知心的朋友,她總是選擇去窺探別人最糟糕的那一面。
我嘗試著鼓勵她回想小組里有一位給予她特別多溫暖和支持的 人,她卻不屑一顧地跟我說了一通對這個人的看法,抓住一些毫無瓜 葛的蛛絲馬跡去論證她的偏見。 我感到很遺憾,因為前兩天在約那位 支持她的朋友吃飯的時候,對方還跟我講起她有多么喜歡這位姐妹, 欣賞她身上那些珍貴的才華。
后來,因為一些變動,我不再參與這個小組。有一天遇見那位原 本非常支持她的朋友,我問道: “你們最近怎么樣? 友誼有新的進展 嗎? ”她失望地說: “早就沒有下文了,我們不適合成為朋友。 ”她講 到自己如何被誤解,又如何逃離這個小組。
我實在為那位姐妹感到可惜,她原本有很多機會與人建立美好的 友誼,但最后總是因為自己不愿轉變負面眼光而讓結果改寫。 誠然, 她可能有過受傷的經歷,但是如果她允許那些扭曲的認知繼續抓住自 己的目光,到最后,傷害她最深的人將是自己。 希望她有一天會愿意 勇敢地面對過去的傷口并幫助自己“重塑注視”,支持自己去發現世 間美好的點滴。
沒有人喜歡被毫無憑據地揣測,或是內心的友善被誤會。我熱愛 且學習心理學這么多年,從來不會因自己對此有所探究而輕易去揣測 別人的心思。 雖然因此顯得笨拙,但我還是覺得笨拙比用自己的“聰 明”去傷人要好。
喜歡心理學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希望可以探索自己的內心,同 時去探究在看起來“糟糕”的環境下人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建立積極的 人生態度,但始終不會以己度人。 我真誠地相信自己的內心和他人并 非完全相通,雖然有不少共性,但由于生命的獨一無二,人與人之間 更多的是特性和差異化,人是不能以個人的經驗去評估所有人和事的。
生命,是最復雜、最豐富、最能夠超越邏輯思維的東西。我親眼 見過一些在一般人看來絕不可能剛強起來的人奇跡般地從軟弱中重新 站起來; 我知道備受人們尊崇的偉人很可能也會經歷極大的軟弱和 掙扎。
所以,我對他人的生命有著很深的敬畏,不會輕易做判斷。
同一句話、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感受和吸收程度都不同,實在不 必以己度人。 “陪哀哭的人同哭,陪歡笑的人同笑”,不以自己的揣測 冷漠地看待他人的喜怒哀樂,這大概是待人最有愛的方式。 倘若做不 到,起碼讓自己不要去打擾一個正在經歷自己人生悲歡的人; 最粗魯 的打擾,就是明明跟自己無關,卻伸出手指隨意論斷,還覺得自己多 么精明,這樣的做法實在是無知又可笑。 有能力去判斷一件事,這是 理性范疇的,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優勢; 去判斷一個人的心, 這是非常主觀臆想的事,是完全無益于個人以及社會健康發展的,只 會消磨人與人的信任,引起負面的爭論。
愿每個人的聰明都用在做好手頭的事上面,用自己的能力去造福他人;愿我們常常踐行“你愿意別人怎么對待你,你就怎么對待別人”。
我雖然笨拙,但正因為懂得欣賞身邊人的優點,并且絕不去揣度 人心,因此收獲很多堅不可摧的友誼; 也因為我克制自己的論斷欲, 哪怕偶有負面的猜測,但仍然就事論事,積極溝通,不以憑空想象去 猜測人心,因此在最平凡的人身上都可以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這也叫 我常常感到知足和感恩。
本文節選自|《活著,像光和鹽一樣》
作者|廖智著
About us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