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詩的時候,對文字的雕琢是非常講究的。
因此才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以及“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真實寫照。
但也不是每一個詩人都如此的講究。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最懶”的詩人,他外出游玩的時候用十個數字拼湊出了一首“另類”的詩。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一千年之后,這首“敷衍了事”的數字詩竟然被收錄進了學生的教材。
這個“史上最懶得詩人”到底是誰?
他所寫的數字詩又是哪一首呢?
文華最盛的朝代
在中國的歷史上,趙宋應該算是軍事實力最弱的一個朝代了。
北宋不但從第二代皇帝趙匡義開始就靠給外族進貢大量歲幣維持可笑的和平,而且數百年都沒有能夠收回燕云十六州完成國家統一。
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為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得國不正,做了一個很糟糕的示范。
他為了維持拉攏人心,也為了防止后世有武人學他篡位奪權,便定下了“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
有了這條最高綱領的存在,宋朝成為了讀書人的天堂,武將徹底淪為了最不受待見的群體。
“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為好男兒”的言論正是在這樣畸形的社會風氣下出現的。
這種“尊文抑武”的社會現象讓宋朝武力值大跌的同時,也讓其文教得到了最盛的發展。
許多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大文豪就是在此時應運而生的。
這些燦若星辰的文人墨客不但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著名詩詞,而且還開創了很多的文化流派。
這其中神宗朝著名教育家周敦頤所創建的“理學”是名聲最大的一個。
因為“理學”在當時特別吃香,所以他們收攏了大量的人才。
留下“程門立雪”典故的程顥程頤兩兄弟;
喊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
主張“內圣外王”,有邵夫子之稱的邵雍,以及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的朱熹都是理學最著名的門人。
“理學”可以在宋之后影響中國社會數百年之久,和北宋時期鼎盛的學術交流是分不開的。
在這些人當中,邵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
他在學問大成之后并沒有像其他的文人一樣借著自己的名氣去朝廷做官,而是選擇了“終身不仕”。
正是這種純粹的求學態度和人生理念讓邵雍在北宋的時候名氣特別大,是所有讀書人都敬仰的道德高人。
邵雍晚年的時候,北宋新舊兩黨斗爭的非常厲害,勢如水火。
但不管“新黨”還是“舊黨”都對邵雍特別的佩服。
就連非常執拗的頑固守舊派領頭人,有“司馬牛”之稱的司馬光都尊邵雍為兄。
邵雍的所學頗雜,他不但對“理學”見解不凡,對數學、對詩詞、對易學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對占卜和梅花易數非常有研究的邵雍,曾在一次游玩的時候巧妙的用十個數字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打油詩”。
這首詩雖然用詞簡單到了極致,但格律優美,文學價值頗高。
它就是如今幼兒園小朋友都會熟練背誦的古詩《山村詠懷》。
被忽視的大詩人
提起宋朝的詩人,很多人腦海中下意識的會浮現出晏殊、歐陽修、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人的名字。
至于邵雍,很少有人會把他當成詩人看待。
但其實邵雍在詩詞領域所取得的成績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他留下的“邵康節體”風格的詩作對后世文人的影響很大。
南宋著名的詩歌評論家嚴羽在自己的著作《滄浪詩話》中就特別推崇邵雍的詩作,甚至把他得作品和“蘇黃王陳”等大詩人的名篇并列。
作詩如此厲害的邵雍沒有列入詩人的行列,一來是因為研究“理學”的人大多都重道輕文,在詩詞方面沒有太高的追求。
二來也是因為他的詩作和傳統的詩學觀大不一樣,讓人不好評價。
他所流傳下來的三千余首詩作中,《山村詠懷》應該是最為人所熟知的。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這短短20個字的詩作,巧妙的把一到十這十個數字給融入了進去。
不但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瞬間就能記住,而且還描繪出了一幅特別有意境的畫面。
雖然邵雍因為此詩被稱為“史上最懶的詩人”,但這首小詩可不簡單,非常的見功底。
詩詞造詣沒有達到極高的水準,是不可能寫出如此簡練文字的。
后世文人有不少曾模仿過這首詩,但寫出來的作品質量較這首《山村詠懷》卻相差甚遠。
比如鄭板橋就曾寫過一首《詠雪》: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
這兩首詩放在一起雖然看著很相像,但卻完全不是一個賽道的作品。
要是光從意境上來看的話,元代馬致遠所做的《天凈沙·秋思》和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天凈沙·秋思》也是用最為精煉的文字描繪出了一副困窘潦倒、漂泊無依的凄慘畫面。
因為《山村詠懷》這首詩好記易懂,而且沒有生僻字,所以在一千年之后,它被選入了北師大版的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
成為了所有小孩子都必須要學習的一首古詩。
邵雍的作詩的風格其實挺像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
白居易認為詩歌一定要“辭質而徑”、“言直而切”、“事核而實”、“體順而肆”。
在他看來,言而有物,淺顯易懂才是詩歌的本質。
據說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每寫一首詩都會讀給街邊的老婆婆聽,如果老婆婆聽完不明白詩中表達的意思,他就會立刻進行修改。
“老嫗能解”這個成語,正是由此而來的。
邵雍雖然沒有像白居易這樣“瘋魔”,但他的作品大多也都非常的好理解,他總能夠用簡單的詞語把深奧的道理清清楚楚的講出來。
除了這些最常見的詩作,邵雍還曾經寫過十首《梅花詩》。
這些《梅花詩》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存在,它精準的預言了后世的很多事情。
此事也讓邵雍身上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不少人都懷疑,精通占卜的邵雍跟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風一樣,都是可以窺天機知后事的。
融百家之長的邵康節
邵雍從小就特別聰慧酷愛讀書,幾乎到了無書不讀的地步。
為了磨煉出堅強的意志力,邵雍遵從《孟子》的思想,苦心志, 勞筋骨,餓體膚,非常嚴苛的要求自己。
這種純粹的求學理念讓邵雍聲名遠播。
彼時山東人李之才正在共成縣擔任縣令的職務,他聽說了邵雍的事跡后,放下公務專程上門來拜訪。
李之才這個人可不簡單,他不但是仁宗八年的進士,而且還是北宋著名《易學》大家穆修的親傳弟子。
他之所以來找邵雍,就是想要把自己所學的本領傳授給他。
邵雍聞聽此事以后非常高興,當即就用拜師禮儀叩謝了李之才。
在李之才的悉心教導之下,邵雍完整學習了《河圖》《洛書》和伏羲八卦的相關知識。
《易學》是一個非常深奧的學問,特別考究鉆研者的天賦。
沒有天賦的人看《易學》經典如看天書,根本搞不懂其中的奧義。
有天賦的人則完全不一樣,他們總能夠在玄之又玄的理念中找到萬事萬物的細微聯系,從而洞徹其內涵,掌握其規律。
學究天人的邵雍在《易學》方面的天賦非常高,這一點連李之才都自弗不如。
因此上短短的幾年時間里面,邵雍就已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
領悟了《易學》的精妙以后,邵雍開始了自己的游學生涯。
在游學的過程中,他對《易經八卦》的認識越來越深。
當再次歸來的時候,大家發現邵雍完全不一樣了,他的身上似乎多了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這讓關心邵雍的人忍不住好奇他外出游學的時候到底經歷了什么。
面對熟悉之人的詢問,邵雍并沒有多做解釋,而是笑著說了一句:“道在是矣!”
至此以后邵雍再也沒有外出游歷過。
1049年,38歲的邵雍遷居洛陽,開始了自己韜光養晦的生活。
因為北宋朝廷的宰相重臣致仕以后大多都在洛陽隱居,所以當時洛陽的文化氣息特別濃。
這也讓在北宋文壇上有名氣的人可以在洛陽生活的很好。
但和其他生活優渥的文人不一樣,初到洛陽的邵雍日子過的非常簡單,為了養家糊口,他一度需要打柴為生。
后來雖然在富弼、司馬光等人的資助下改善了一開始的窘境,但邵雍一直都沒有改變自耕自種的生活習慣。
因此他少參加各種宴飲,大多時候都是白天勞作,晚上專心的著書。
被后世人反復解讀的十首神奇《梅花詩》,就是邵雍在這一段時間里面寫出來的。
“大預言家”
邵雍的《梅花詩》一改他以往的作詩風格,文字晦澀難懂,如同道家箴言一般。
后人經過深入研究,發現《梅花詩》的每一句都有暗指,似乎都能夠跟宋朝及以后的朝代扯上關系。
比如《梅花詩·其一》的后兩句“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有人就解讀說是暗指趙宋朝廷偏安一隅并不完整,而且之后會遭遇金人之禍。
要知道此時宋朝的最大敵人還是遼國,從來就沒有人把剛剛崛起的金國放在眼中。
他的第二首《梅花詩》中“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有人說指的就是趙宋三百年基業最后亡于崖山海戰。
第三首《梅花詩》的第一句“天地相乘數一原”借用了《周易》的專業術語,被解讀為元朝一共經歷了十任皇帝。
第二句“忽逢甲子又興元”很好理解,被認為是在說元世祖忽必烈1264甲子年(至元元年)定都大都,國號大元。
元朝一共存在了98年,這第三句“年華二八乾坤改”勉強也能扯得上關系。
第四句“看盡殘花總不言”,似乎就在說元順帝曾冊封帖木兒不花為準王監國導致蒙元滅亡這件事情。
當然,這些詩都是后人的解讀,多少有點牽強之意。
另外,也有學者表示,《梅花詩》根本就不是邵雍所留,而是后人借他的名字杜撰出來的。
這個說法到底準不準確誰也不知道,畢竟時間過去了一千年,很多事情都已經無法考證了。
結語:
宋朝流傳下來的詩詞非常多,但除了那些久經不衰的傳世之作,最讓人耳熟能詳的,估計就是《山村詠懷》了。
很多人可能說不上這首詩的名字,但只要起個頭,大家都能夠流暢的朗誦下來。
這就是邵雍的厲害之處,用最簡潔的文字讓經典永流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