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哥
特立獨行水瓶座
日常干貨總結癖
分享生活,讀書、工作、育兒
最近一次輔導兒子作業,看著不入眼的字體,我忍不住說了他兩句,結果他回了一句:“為什么我要生在這樣的家庭,我不愛生氣的媽媽。”
我瞬間凝固,感覺這些年在孩子那的母愛賬戶被清零了。
我自認為當媽還算稱職,孩子6歲前我舍得花時間陪伴,陪玩陪吃陪讀書陪睡覺,花大錢報課外活動,每年到好幾個地方旅游,難道我只是自我感動?
插畫師:yalv~
原來,感覺良好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可能是可怕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唯一評委,好與不好,全憑感覺,但不論如何,在你無能無力之時只好全盤接受。
于是,我笑著對孩子說,是呀,媽媽還不夠完美,偶爾也會發脾氣,以后你長大了,不在同一屋檐下,保持距離,我們就是完美的家人和朋友。
好在,原生家庭是有限時的,只要你長成一個獨立的人,便有資格逃出牢籠。
這幾天閱讀《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里寫道,你的父母,其實也不是你的父母,父母對你唯一的饋贈,就是讓你將美麗的人生送給自己,而不是恒久地控制你,擁有你,你是屬于自己的,而不是屬于父母的。
就像紀伯倫那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身為東亞子女,我們都很在乎親情,很容易被親情綁架,我們對父母似乎有永恒的債務,不論父母對你好不好,你還是會很在乎父母,內心依然會渴望父母的愛,父母的關心和認可。
但其實父母也會通過這種愛來控制你,讓你孝順,服從,失去自由意志。
我提到的書籍《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
作為典型的東亞女兒,“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這句話很能夠安慰我,它告訴我,作為女兒,其實不必被親情綁架,也不能將自己的人生過得好或者不好完全責怪父母。
因為,父母對我們是有限責任,當你獨立了,他們的任期就滿了,不必要將他們的話當成圣旨,也不必人生的不滿全扣在他們頭上。
當你長大了,你可以重新審視與父母的關系,不必被原生家庭套牢,你可以走出來,你是自由的。
我們對自己有無限的責任,如果你曾經被父母深深地傷害過,你來自糟糕的原生家庭,你要重新開啟人生,那就從現在開始從精神上跟父母“斷親”,終結親情債務。
當下,你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父母,就讓傷害留在昨天,今天起你是自己最得寵的孩子。
記住,他們已經是你的“前父母”了
我琢磨了書里的一句話好久:“父母并不會永遠是父母,更不會是成年人的父母。一個人從來不與他所承擔的責任畫等號,為人父母總有卸下責任的一天,為人子女也終會成長為獨立的個體。成年人這個詞意味著長時間的自我構建,不需要自身以外的父母。”
很脫俗叛逆的觀點,當我們長大了,父母就是我們的“前父母”了,他們要卸下自己的責任,而作為一個成年人,你要構建全新的自己,就得承擔起對自己的全部責任。
我們成為彼此的前任,就不能互相捆綁和埋怨了。但最怕是,你一邊想要自養,一邊又要當父母的彼得潘,始終都沒辦法脫離如來佛的手掌心。
尤其,大部分父母都樂于孩子長不大的。
我的一位長輩總是吐槽自己30歲的女兒,不會自己夾菜,不會疊衣服,不會歸納物品,怎么會有怎么笨的女兒。
后來我才知道,是父親樂于讓女兒笨,每次吃飯,女兒在刷手機,父親就把好菜夾到女兒的碗里,女兒的房間亂七八糟,父親會一邊收拾一邊責罵,女兒討厭父親的嘮叨也享受這種甜蜜。
可是父親的甜蜜是要償還的,得用你的自由靈魂來償還。
女兒到現在都還沒有男朋友,女兒的每一個男朋友都被父親拆散,覺得這不好那不好,女兒怕爸爸不高興,每次都會主動提分手。
長輩就是用愛之名來控制女兒,他自己不認為是控制,只覺得是為了你好,而女兒也在享受父親的疼愛中感受內疚,為了報答這份“愛”,她不敢反抗,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父親不高興會引發愧疚感。
書里說,你需要警惕的跡象是內疚,如果你向父母表達自身感受感到內疚,害怕傷害他們或顯得不尊重他們,那么你就可以確認一件事,你是一個囚徒。
為什么會活成了一個囚徒?
因為你依然把自己當成了是父母的小孩,你還在想獲得他們的認可、稱贊,沒有了他們的控制,你似乎失去了方向。
我們好像一直在當父母想要的子女,但是就失去了自己。
就像書上說的,我們很多人都受困于父母與子女的角色,無法看見彼此真實的樣子。如同官場的人說得都是官話、套話,但無法說出真話的話。
如果想重整自己的人生,那么,我們與父母的關系,需要在我們成年后重新調整,雖然我們還是骨肉關系,但養育上,我們是前父母和前子女的關系,精神上與父母斷情,你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父母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一種身份,一種角色。
只有走出兒女的角色,去看父母身份下,角色里的本真的他們,你才會與他們相遇。這才是最本質的“我”與“你”的關系。
與前任父母告別,你便可以聚焦于當下的自己,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開啟療愈自己的計劃。
你對自己才是無限責任
不論父母是優秀的父母,還是糟糕的父母,現在都不要緊了,因為現在,你長大了,你有能力了,你可以深深地擁抱自己,告訴自己,從現在開始,我就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父母已經是過去式了。
不妨在日記本上寫下自己的宣言:我現在是自己的小孩,我尊重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決定,我要對自己負全部的責任。
每個家庭都有本難念的經,譬如我有一個憤怒的母親,我小的時候很怕自己什么時候會說錯話得罪媽媽而被罵,而我媽罵人通常是嘴不留情的,抓到什么就罵什么,以至于我變成一個很膽小很謹慎,不敢隨意表達的人。
我長大后才意識到這點,我對別人沒有安全感,我害怕沖突害怕別人不高興。
為此,我看了很多心理書,開始改變自己,刻意地提醒自己,表達真實沒有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是正常的,我堅持寫文,傾聽內在的聲音,后臺也有批評和贊賞,剛開始害怕批評,但隨著表達越多,內在釋放越多,我好像沒那么在乎別人的評價了。
我就是我,喜歡或者不喜歡,都是我,我在全然地接受自己。
通過察覺和行動,是可以逐漸改變內在感受的。
以前看多了“父母皆禍害”的文章,覺得很解恨,將一切的問題歸結于家庭也挺舒適,怪父母當然很輕松,然后呢,你還是無法改變,你還是很受傷,還是一蹶不振。
我開始自養后,反而對媽媽有更多的寬容,我媽也有她的局限性,她也是被上一代傷害的人,如果要責怪,得鞭打好幾代的祖先,只會沒完沒了。
當我能跳出來,我可以用勝利者的心態告訴自己,好了,傷害就到今天為止了,我媽當我媽的任期已經結束了,現在我要無限期地當自己的媽媽,要成為怎么樣的人,要怎么做,都是我自己說了算。
似乎一切都變得可控。
書里一句話在我耳邊響起,你無法治愈自己的過去,但可以悉心照顧自己與過去之間的關系,你內心脆弱的小孩,可能已經受傷,這是你人性的核心。
但不要忘記,我們與自己的關系,比我們與父母的關系更加親密和重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要對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負責。
所以,我們要走出孩子的身份認同,不需要用孩子的角色,要求父母再給你情感上照顧和物質的滿足,不再抱怨父母當年對你的傷害。抱怨就說明你還想從父母那里獲得愛,認可,認同。
有些東西,父母就是無法給你,能給,在你童年就給了,不對父母有幻想,才能面對現實。
我提到的書籍《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
趁早清醒過來吧,你想要怎樣的父母,讓自己來當就好了,全方位地愛自己,你最有資格。
作者簡介:慶哥,讀書、養心,好好生活。微博:@獨一無二的慶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