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瓣橘子 · 主播:吉米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教育,是在陪伴中見證孩子的點滴進步,是在歡笑與淚水中與他們共同成長。
談起陪孩子寫作業,當家長的應該都很有共鳴:
“真是一場噩夢,前一秒母慈子孝,后一秒雞飛狗跳。” “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就是沒心思在作業本上。” “寫字磨磨蹭蹭的,真是恨不得替他寫。” ……
而德藝雙馨、備受崇拜的巨星劉德華也不例外。
在一次采訪中,劉德華透漏自己也有煩惱。
在陪女兒劉向蕙上網課期間,有時候會情緒失控:
“有沒有搞錯啊?都這樣了你還不懂?”
盡管劉德華是一個“寵女狂魔”,但面對孩子讀書寫作業這件事,他也難以保持淡定。
看完他的采訪,網友們紛紛表示:“太真實,天王也崩潰!”
輔導作業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一場拉鋸戰,過程漫長且充滿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容易迷失自我,過度關注、嘮叨和責罵,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引發親子關系的緊張。
家長要明白:唯有把握好教育的尺度,運用恰當的方式,才能在教育的路上,幫助孩子茁壯成長。
01
“毀掉”一個孩子的內驅力,
從陪他寫作業開始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孩子的興趣。”
在現實中,許多家長輔導作業時,都會對正確答案過度關注,從而忽視了對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湖北省英山縣,一位家長在陪伴孩子寫作業時情緒失控,動手打了孩子。
原因是孩子作業錯誤太多,并且沒有掌握解題方法。
家長的沖動導致孩子產生強烈的不滿,甚至揚言“不想活了”,一氣之下跑出了家門。
隨后家長找了一個多小時都沒找到,考慮到自己家附近有一條河,家長十分擔心孩子的安全,于是報警求助。
通過查詢監控以及大家的搜尋,終于在附近的濱河公園找到了正在哭泣的孩子。
孩子情緒激動,民警隨后對其進行了安撫教育,并批評了其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
“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你上課都在干什么!” “這字寫得歪歪扭扭,擦掉重寫!”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脆弱、自尊心強,家長在輔導作業時切勿使用言語刺激或體罰等極端方式。
這樣不僅無法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反而可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
家長的良苦用心毋庸置疑,但當我們急于想要答案時,也就剝奪了孩子探索未知的樂趣。
“保姆式”的輔導,看似盡心盡力,實則在無形中磨滅了孩子的內驅力。
過度參與和高壓力的陪伴方式,只會導致孩子崩潰大哭,家長無計可施。
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
而寫作業時,家長長期無效陪伴,孩子會形成依賴心理,失去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他們不再將學習視為自己的事情,而是為了滿足家長的期待。
我曾采訪過一位小學生,他無奈地告訴我:
“我本來挺喜歡學習的,可每次媽媽陪我寫作業,都不停地嘮叨,我心里特別煩,現在一想到寫作業就頭疼。”
這便是孩子內驅力被壓抑的真實寫照。
就像溫水煮青蛙的實驗一樣,錯誤的陪伴方式,會一點點消磨孩子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起初孩子可能只是稍有抵觸,慢慢地就會喪失對學習的熱愛。
家長應改變陪寫作業的方式,從主導者變為引導者,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和信任。
讓孩子在自我探索中發現學習的樂趣,重拾內驅力,如此才能真正為孩子的成長助力,讓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02
學習不用催的孩子,原來是這樣“管”出來的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約 65% 的家長在孩子學習期間感到極度焦慮,其中近 70% 的家長每天都會多次催促孩子。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不惜放棄自己的時間、興趣等,這種現象存在背后,是家庭教育的失衡。
2023年江西省的理科狀元楊一鳴,因在理綜和數學兩個科目上獲得了滿分,高考表現出色被大家所熟知。
他的父母愛看書,經常待在圖書館,在這種耳濡目染之下,楊一鳴也養成了愛學習的好習慣,從小便博覽群書。
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楊一鳴也會有一定壓力,但他的父母不會過分焦慮與急切,更不會過度施壓,而是與他共同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引導他攻克難題。
在學習之余,楊一鳴對繪畫比較感興趣,父母沒有因為影響學習而扼殺這份熱愛,而是為他提供繪畫工具,支持他的興趣愛好。
楊一鳴在父母的支持和引導下收獲了自信與專注,讓他在遇到困難時也能從容不迫。
孩子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專注力也相對有限,學習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
這時候家長應做好引導者,但切記不要成為監工。
要相信孩子具有自我管理的潛力,給予他們信任與空間,讓寫作業不再成為家庭的“戰場”,而是孩子自我成長與進步的“練兵場”。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習不用催,主動積極且自律的孩子,讓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穩健前行。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定律:孩子的行為會受到家長的心理暗示作用。
當家長以積極、正面的眼光看待孩子時,孩子會感受到這種信任和期待,從而更加自信地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
相反,如果家長總是以挑剔、批評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就會逐漸失去自信,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尤其當孩子在學習時,如果家長總是以質疑、責罵的方式對待他們,那么孩子會受到極大的挫傷,從而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
泰戈爾曾說:
“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
家長的教育方式應如那溫柔的水,而非強硬的槌。
要學著保護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讓刻板的要求束縛了孩子思維的翅膀。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有的花在春天盛開,有的花在冬天綻放,不必焦慮,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花期。
03
教育好孩子,父母請學會“三要三不要”
陪孩子寫作業,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得好能為孩子保駕護航,用不好可能成為孩子前行的羈絆。
而作為家長,要用好這把雙刃劍,學會“三要三不要”,做好孩子身邊的“盟軍”。
既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獨立思考、允許犯錯,又要在關鍵時刻適時伸出援手,給予精準的幫扶。
1、要鼓勵教育:為孩子的內心注入“能量劑”
鼓勵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哪怕一點小進步,也要給孩子正面的反饋和肯定。
孩子對學習灰心喪氣時,家長可以堅定地告訴他:“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通過這樣的激勵 支持,為孩子的內心不斷注入能量,讓孩子更加自信地去探索和嘗試。
2、要善于觀察,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導航儀”
家長要留意孩子的坐姿,發現孩子彎腰駝背或者眼睛離作業本太近,要及時提醒;
還要觀察孩子的情緒,若孩子眉頭緊皺,對學習毫無規劃,可以在作業完成后和孩子商討:“以后先復習新知識,再按照難易程度來寫作業,會不會更高效?”
通過適時的引導,幫助孩子矯正錯誤,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自主學習能力。
3、要有效陪伴,編織孩子身邊的“安心網”
陪伴孩子寫作業要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
家長不要像監工一樣緊緊盯著,而是在旁邊默默陪伴,為孩子樹立專注學習的榜樣。
比如,家長可以坐在一旁安靜地看書,或是專注地做一些手工。
當孩子遇到不會的問題,向家長求助時,家長再幫孩子一起查漏補缺,解決問題。
4、不要在旁邊玩手機或看電視:豎起孩子專注的“防火墻”
電子產品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孩子可能會想“為什么我要辛苦寫作業,爸爸媽媽卻可以開心地玩手機、看電視?”
這種不平衡感會讓他們對學習產生抵觸。
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孩子學習時間,將手機和電視放在一旁,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5、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尊重孩子發展的“獨特性”
家長若是經常把孩子與他人比較,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夠好,永遠活在別人的陰影下。
比如對孩子說:“你看看人家,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你怎么就不行?”
這種話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可能對被比較的對象產生嫉妒和怨恨。
家長要學會欣賞自己孩子的獨特之處,陪伴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6、不要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避免給孩子造成“大壓力”
學校布置的作業,已經足以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
在孩子已經疲憊不堪時,家長還額外布置作業,孩子可能產生厭學心理。
只有在孩子學有余力時,家長可以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拓展性活動。
如一起觀看科普紀錄片、進行小型的家庭知識競賽等,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拓展知識視野,而不是被額外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
教育,是在陪伴中見證孩子的點滴進步,是在歡笑與淚水中與他們共同成長。
俗話說:“沒有完美的家長,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教育。”
家長的角色不是去塑造一個千篇一律的 “小大人”,而是用心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為他們提供肥沃的土壤,讓他們的個性得以發展。
當孩子面臨挑戰時,饋以支持而非呵斥;
當孩子步入歧途時,施予修正而非苛責;
當孩子彷徨無措時,呈遞安心而非漠視。
亞里士多德曾說:“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實是甜的。”
愿每位家長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點亮“在看”,與大家共勉。
作者:三瓣橘子。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國學經典誦讀、中小學必背古詩詞,歡迎關注我們。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