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世紀,出生貧寒的朱元璋建立明朝,立即開始思考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江山永固。于是以各種手段打擊功臣,順便將諸子冊封為世襲藩王。通過將他們分封到各地,充當穩定政權的壓艙石。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這些藩王及其后代的作用很快遭稀釋,甚至反過來成為顛覆皇權的力量之一。僅僅是因為資源不足、能力欠佳,才給歷史留下數段黑色笑話。
漢王的無用功
明初 藩王在軍政系統中具有很高權重
藩王制度設立之初,朱元璋賜予子弟們極高的軍政事物權重。不僅可以靠自己的封地大肆斂財,還能豢養只聽自己指揮的軍隊,甚至對官府決策指手畫腳。若國家有難則傾巢而出,但在和平時期又不可避免的成為災禍本身。
僅僅到該世紀末,建文帝就希望削藩。豈料操作起來過于急躁,又沒有足夠強勢的大臣輔佐,以至于釀成慘烈的靖難之役。由于朱允炆一貫希望自己收回權力,所以引得幾乎所有王府不滿,根本沒意愿協助中央平定叛亂。除遼王渡海南遷、寧王半推半就入伙站隊,余下藩王皆選擇作壁上觀,甚至為燕王軍的勝利而暗自竊喜。
靖難之役 不過削藩進程中的插曲
三年后,朱棣的靖難軍占領南京,由曾經的燕王搖身一變成成祖皇帝。為防止其他親戚如法炮制,繼續推行更加激烈的削藩政策。一些原本手握重兵的藩王,紛紛被從邊區改遷內地。接著是逐步收歸軍隊控制權,并將各王府的文官隊伍打散分配。雖然有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封王,但僅僅給最喜愛的次子朱高煦配置獨立衛隊。若非這位漢王方野心太大,完全有可能到山高皇帝遠的大西南逍遙。最后卻封山東青州,淪為受各方監控的普通宗室。
公元1426年,這位隱忍許久的高陽王終于爆發,公開向紫禁城內的侄子明宣宗叫板。可惜,老爹朱棣設立的重重限制,早已斷絕他的逆襲可能性。不但無權調度周遭兵馬,自己身邊連可靠幕僚都相當匱乏。故而需要靠散盡家財籠絡流氓地痞,結交土匪性質的民團充當起事主力。等到大股官軍趕到現場就立刻作鳥獸散,連一場像模像樣的戰役都沒組織起來,便灰溜溜走小路向對方投降。
隨著皇權不斷加強 藩王們的操作空間被極限壓縮
安化王的鬧劇
仁宣時代起 藩王徹底淪為被軟禁的廢物
正是因為漢王的搞笑無用功,明仁宗借機強化削藩政策。先將王府手中的殘余衛隊沒收,繼而制定非常詳細的人生限制措施。至此,大明朝的王爺們淪為囚徒,只能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享受軟禁生活。唯有太祖訂立的優厚待遇沒法改變,紛紛轉型成播種機器,依靠過量繁殖的子嗣賺取朝廷補貼。
由此造成的財政壓力,不僅加速社會財富消耗,還讓明朝的統治在15世紀末就顯得舉步維艱。以至于部分藩王重拾幻想,回憶起本應遭制度性壓抑的篡權野心。
明朝時期的西北地圖
公元16世紀初,明武宗親信太監劉瑾,使得后者權傾一時。不少朝臣選擇攀附其麾下,但也有遠離中心的好事之徒慫恿叛亂。譬如受封甘肅的安化王朱寘鐇,就因為相貌魁梧而沾沾自喜,看不上重用宦官的遠房親戚。絲毫沒意識到自己同樣深陷信息繭房,不過是嘲諷對象的弱化分支。于是在1510年看準時機,利用蒙古人南下寇邊、官軍主力前去交戰的窗口期,邀請軍政大員們到府上聚餐。當即要求他們拜入自己麾下,否則就以暴力施以嚴懲。隨后率眾火燒官府、釋放囚徒,奪取黃河渡口的船只準備進一步行動。
不過,這位安化王的所謂部眾,依然是以缺乏戰力的三教九流為主。等到陜西總兵曹雄得到消息,迅速調正規軍從各個方向包圍駐地,立刻讓不少隨大流者重新跳反。他們里應外合支開叛軍主力,把所有主謀都輕易抓獲。這場波瀾不驚的鬧劇式造反,便在僅僅持續18天后無疾而終。朱寘鐇喜提去藩+梟首待遇,算是為中央財政省去一大筆花銷。
嚴重的力量不對等 讓藩王的叛軍始終規模偏小
寧王的絕唱
初代寧王 也是靖難之役的主要親歷者
相比搞即興之作的安化王,寧王朱宸濠家族的變遷更具代表性,直觀反映出明代藩王的興衰歷程。第一代寧王朱權是與明成祖朱棣并駕齊驅的地方軍政要員,掌握北方重鎮大寧的兵馬抵御蒙古。在被朱棣剝奪兵權改封江西南昌,成為醉心于文學、宗教和藝術的高級鑒賞家。第二代寧王朱奠培雖無父親能力,也可以在地方上做到以德服人。但第三代寧王朱覲鈞便急轉直下,有過巧取豪奪、干涉地方政治的黑歷史。
到了明武宗時期,第四代寧王朱宸濠更是貪得無厭。雖然自己能力低下,依然想借用朝廷內部的腐敗,為自己謀求上位。為此,不惜使用盡各種方法斂財,再連哄帶騙的擴編衛隊規模,間接恢復私人武裝性質。可惜數量過于有限,只能走前人失敗的老路子,花錢同地方上的盲流豪強混在一起。以至于動機太過明顯,鬧的封地附近的官吏都知道其有二心,險些提早靠舉報將之廢為庶民。
發動叛亂前 朱宸濠已極盡所能招攬部眾
公元1519年,朱宸濠眼看自己的謀劃即將被全盤揭露,匆忙宣布起事叛亂。他集合號稱十萬之眾的黨羽,搜羅來各類船只千余艘,浩浩蕩蕩沿水路攻向南京。豈料僅僅占據九江、南康兩城,便在堅持抵抗的安慶駐足不前。因為部眾多為山地盲流,非常不適應高強度作戰,所以經過十多天拉扯都沒能取得任何近戰。反而是后方的南昌總部吃緊,遭突然募兵殺出的王陽明奪取。
眼看大勢已去,朱宸濠不得不放棄對安慶的進攻,回師江西來救。雙方在南昌東北的黃家渡發生激戰,主要由烏合之眾拼湊起來的叛軍不是正規軍對手,只能敗退到八字垴硬撐。寧王更是下令用鐵鏈將全部戰船逐一相連,阻止隊伍里的膽小者趁機逃跑。最終被王陽明下令釋放火船偷襲,數萬人的叛軍在一片火海中化為烏有。自己也和幾個兒子一起被官軍俘虜,將本次叛亂時間定格于40多天。
寧王叛軍在一次火攻中徹底覆滅
諷刺的是,明朝中央面對兩次叛亂都表現遲鈍:
例如獲悉安化王起兵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彈劾太監劉瑾,稍后才調集大兵前往彈壓。所以只走到半路,就發現謀逆的主要策劃者都被押解起來。
后來的寧王叛亂,同樣沒法在第一時間給出決策,直至事態平息還沒能抵達戰場。可能是感到自己臉上無光,武宗皇帝只能讓人給朱宸濠松綁,配合自己重演一遍直取敵酋的好戲。
明武宗是少數能遭遇兩次藩王叛亂的皇帝
另一方面,兩次短暫的藩王叛亂,也沒能動搖朝廷對其他宗室的優渥待遇。一直到王朝末期,各路大小王爺們還在持續利用祖制庇佑,享用凌駕于整個社會之上的超量資源。
最終,明朝在李自農民軍和關外清軍的輪番打擊下崩潰,藩王與宗室們因突如其來的災難中被拋進現實世界。哪怕有個別幸運兒,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始終沒能力匡扶大廈將傾。余下的大部分終究無法熬過浩劫,在血腥且慘烈的劇變中隨家族一同煙消云散......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