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即墨2024年12月26日04版面
圍爐煮茶帶火即墨古城慢速咖啡花藝館,成為市民追捧的網紅打卡地。
市民在慢速咖啡花藝館體驗。
別具匠心的茶點水果創意擺盤。
在漸漸寒冷的日子里,約三五好友圍爐煮茶是最合適不過的。
茶香裊裊,歲月輕煮,這一帶著濃濃古韻的休閑活動,近幾年愈發流行。僅抖音平臺,相關話題的視頻播放量,就高達165億次;在小紅書上,網友分享的相關筆記超過100萬篇。
“圍爐煮茶”,有人說是現代人的一樁雅事,也有人說是對簡單生活的向往和回歸。這一爐煙火,到底“煮”出了什么?
一
據考證,煮茶源于西漢,盛于初唐。漢魏六朝的飲茶法“渾而烹之”,煮成濃厚的羹湯而飲。唐代,陸羽在《茶經》里圍繞“圍爐夜話”,將煮茶的燃料、用水、步驟做了細致入微的記述。
到了宋朝,“茶事”興盛,圍爐煮茶更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器具和繁復的流程。古人將茶葉碾碎、烹煮、攪拌、濾汁后,再將茶湯注入茶盞里飲用。在煮茶時,會配一些果子、點心,在爐邊烤食。
圍爐煮茶,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風雅韻事。當爐火初燃,茶香裊裊升騰,詩意也隨之在這一方小天地間彌漫開來。
蘇軾寫烹茶,“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翁森寫圍爐讀書,“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陸游以雪水煮茶,“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
在古代書畫中,亦有不少描繪“圍爐煮茶”的佳作。比如,宋代劉松年的《攆茶圖》,茶筅、青瓷茶盞、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一樣不落。又如,明代丁云鵬的《玉川煮茶圖》,畫中人物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火上的茶爐,神情刻畫精妙,是工筆精細畫作。
一種生活,在熱氣氤氳中,享世間溫情。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圜坐紅爐唱小詞,旋篘新酒賞新詩”……依詩文記載,“圍爐煮茶”是古人一種閑暇的日常生活,溫暖而舒適。
裊裊的茶香繚繞,圍著小火爐感受溫暖,慢火中滋養溫情,哪怕是在寒冬,日子也要過得熱氣騰騰。
二
起炭,生煙,擺盞,圍坐在火爐邊,等到一杯熱茶捧在手里,幾口喝下肚,那股暖意直達胸肺,整個人就松弛了下來。靜靜地看著爐火漸旺,欣賞蘇軾筆下的“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感受“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的悠然自得。
圍爐煮茶,迎合了當代年輕人對“出片”和“儀式感”的追求,一張小桌、一個小炭爐,支起的不單是那壺茶,更是傳統中式美學。
宋代女詩人朱淑真曾有《圍爐》一詩,“圜坐紅爐唱小詞,旋篘新酒賞新詩。大家莫惜今宵醉,一別參差又幾時。”自古以來,“圍爐煮茶”就是好友雅聚、遣興抒懷的載體。如今再度興起,依舊延續著這份意趣。
圍爐煮茶營造出頗具氛圍感的“第三空間”,使得“輕社交”成為可能。在這樣的慢時光里,人與人的交談也慢了下來,你可以煎茶烤果,可以慢煮細品,可以說點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說。這份“慢慢的熱鬧”,正是圍爐時分的美妙之處。
不僅如此,絕佳的氛圍感,也使得“圍爐煮茶”成為商務洽談、交流心得的好場合。在煮茶的時光里,磋商不再是枯燥的你來我往,而是融入了一份雅致與閑適,讓溝通更加自然深入。
三
圍爐煮茶,帶著恬淡和古韻與我們邂逅。“煮茶聞暖香”,如何讓這暖暖的香氣,“煮”得更加綿長?
煮“萬物”,不斷刷新“舌尖上”的好味道。
有人說,人類的喜新厭舊,恰是新事物發展的機會。茶湯配烤物,看似簡單的搭配模式,實則擁有許多的可能。
在社交平臺,“圍爐煮茶”被博主們“玩”出了新花樣。有人將梨挖出果核,放入茉莉花,一道“茉香烤梨茶”清甜而詩意;有人將橘皮保留,與桂花、紅茶一同煎烤后再煮茶,花香果香茶香,“三香”融合;還有人將甘蔗與玫瑰花同烤……創意滿滿。
商家也沒閑著,一個小爐,煮茶又煮酒,圍爐“煮萬物”。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圍爐煮茶”逐漸突破季節限定和場景限制,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有趣可感的體驗,“可玩性”越來越強。
歲暮天寒,不妨邀三五好友,生一爐煙火,圍一方天地,共享這人間好時節。
(轉自青島宣傳)
責編:李影
審核:劉坤
監制:王占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