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曾在采訪中這樣描述,他說自己是幸運的,如果他的《背包十年》并不暢銷,那他現在大約還是一個背包客,還是一個在世界各地走走停停的人,可能非常拮據,但這就是人生。
《背包十年》這個書名和背包客小鵬這個名字,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在十幾年前,小鵬是背包旅行的代號,《背包十年》是銷量百萬級的暢銷書。
現在的小鵬,依然默默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漫游世界,經營青旅。
《我把世界裝進背包》這本厚厚的書是小鵬第八本旅行書,和小鵬以往的書有非常明顯的不同。要描述這種不同,或許可以借用一句話來形容:長度,好比遙遠的世界盡頭,完美度,堪稱并不“冷酷”的仙境。在閱讀的過程中浮現出來的很多關鍵詞,足以溫暖和慰藉我們略顯平凡的日常。
跳轉即可購書
▲小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5-3-1出版/772頁
編輯|孫斐凡
設計|Manny
圖文來源 |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01
世界像這本書一樣,向你一頁一頁打開
如果要制定一個超過8天的出門旅行計劃,一個人會把地點選擇在哪里呢?
可能會有很多因素決定他的選擇,比如預算、安全的考慮、同伴、心中特別想去的地方,可以出行的時間,等等。
書的第一站選在了烏斯懷亞,這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南端的城市,這里所有的事物都被冠上了“世界盡頭”這個詞——世界盡頭的郵局、世界盡頭的火車站甚至世界盡頭的監獄等。
肯定會有很多人被“世界盡頭”這幾個字吸引,就好像看一眼“世界盡頭”,就能舒緩心頭的壓力,治愈深處的自我。
所以,烏斯懷亞可以是一些我們的答案。這里的推薦旅行時間是2天。
從烏斯懷亞開始,世界就在這本書里,向我們一頁頁打開了。
烏斯懷亞的下一站去哪里呢?就從火地島這一頭的烏斯懷亞到另一頭的波韋尼爾吧!
火地島被一條看不見的國境線一分為二,東部屬于阿根廷,西部屬于智利,烏斯懷亞和波韋尼爾分別是這兩塊領地的首府。
波尼韋爾有什么呢?有一座關于塞爾克南人的博物館。但現在已經沒有塞爾克南人了。因為,“在1974年,隨著最后一名塞爾克南人的離世,這個繁衍生息了上萬年的火地島部落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從地圖上看,我們知道火地島與南美洲大陸隔著一條海峽——麥哲倫海峽,穿過麥哲倫海峽就能到智利最南端的城市,書里的第三站,蓬塔阿雷納斯——沒有麥哲倫這個城市估計也不會存在。
經過蓬塔阿雷納斯之后,麥哲倫船隊繼續往前,跨越太平洋,在太平洋上3個月的航行風平浪靜。麥哲倫給這片大洋起名太平洋。來到菲律賓的一個群島——沙鄢群島,麥哲倫在這里的麥坦島(現在色菲律賓第二大城市宿務的機場就在島上)登陸時,因與當地人的沖突受傷去世。書里的第四站就是宿務。
盡管麥哲倫不幸去世了,但麥哲倫的船隊繼續往南,經過了仙本那(書里的第六站,第五站是和宿務相鄰的一個島薄荷島)——這里住著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的巴瑤族。
然后到了麥哲倫船隊航行的目的地:香料群島(第七站)。香料群島不僅是麥哲倫的船隊來過,還有一個博物學家華萊士也來過,并在這里寫過一篇隨筆,并因為這篇文章,英國的林奈學會發布了由達爾文和華萊士關于物種起源的論文,他們的自然選擇學說被稱為達爾文-華萊士學說。華萊士還在這里發現了一條后來被稱為華萊士線的物種分割線,這條分割線向北延伸,東邊的蘇拉威西島和西邊的加里曼丹(婆羅洲)也存在類似的物種差異。婆羅洲有一條河基納巴唐岸河和亞馬孫河很像,下一篇就寫到了亞馬孫河……
書中的篇目就這樣循環往下,篇目之間的相關性設計就像電影中的轉場,可以將原本獨立的兩個鏡頭剪輯在一起。就像書封面上的那一句英文: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in a circle
#02
目的地是載體,體驗才是核心
旅行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每個人都能選擇合適自己的方式進行自己的旅行。可以徒步,可以騎行,可以乘坐火車、輪船、飛機……
在中國古代,人們講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李白有“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有“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陸游有“君詩妙處吾能識,正在山程水驛中”……
在現代,詩人北島說,一個人行走的范圍就是他的世界。有一本書里說,使自己讓心中的知識活起來,擴大眼界和心中的世界,就是旅行的第一要義。
也有個法國人說,旅行是一件最讓人悲傷不過的事情,因為當你剛剛要開始熟悉一個地方時,卻不得不起身離開。
那旅行的要義是什么呢?
阿蘭·德波頓在他的《旅行的藝術》中這樣寫道:“如果生活的要義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卻旅行,很少有別的行為能呈現這一追求過程中的熱情和矛盾。不論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達出緊張工作和辛苦謀生之外的另一種生活意義。”
是啊,旅行是我們緊張工作和辛苦謀生之外的一種生活意義。旅行是分離,是體驗,是開闊眼界,是所有你在旅行中感受到的東西……旅行的目的地是載體,體驗才是核心。
小鵬說:“風景就在那里,你去我去今年去明年去都不會有什么不同。不過,即使去相同的地方,我的旅行與你的旅行的最大區別就在于遇到的人不一樣。一個人旅行時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正是他們成就了豐富多彩的旅途。”
書里的365個地點,是小鵬從去過的將近700個地點——剔除雷同的、單一的、或許乏味的、危險性高的,等等——中挑選出來的。配以2000多張照片——更是挑選了上萬張圖,剔除不清晰的、沒有主題的、搭配不合適的,等等。
每個月搭配了不同的頁面色彩,采用了偏經典的字體設計。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書的樣子。
書中里的旅行體驗,比如:在蹦極發源地卡瓦勞大橋蹦極,在夏天的蒂涅反季節滑雪,在南極跳水,在喜馬拉雅山脈玩滑翔傘,在埃及阿斯旺的老瀑布酒店看日落,在伊瓜蘇瀑布沖瀑,前往世界盡頭的燈塔,在西澳看鯨躍,在加拉帕戈斯潛水,在斯瓦爾巴群島尋找北極熊,參觀仙本那的巴瑤族村落,在山打根尋找犀鳥,看一場亞馬孫河的日落,坐慢船經過金三角,在果阿的海邊學習瑜伽,跟印第安人一起趕集,參加一場印度婚禮,在亞馬孫河釣食人魚……有些你可能去到一個地方就能體驗到,有些可能需要一些膽量和自身的身體條件允許。
但是都沒有關系,如果你有機會去到書里推薦的地方,那你心中的世界會越來越大,對世界的好奇也會越來越多。
我走了很遠的路
看了很多本書
遇見許多許多的人
才把這本書
捧到你面前
#03
遇見新事物,感受不同文化的撞擊
“當那些聞所未聞的全新知識、風俗、世界觀,撲面而來,一個人會是敞開懷抱還是落荒而逃?”
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馬曉林老師,曾在書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你會怎么回答呢?
對于像小鵬這樣的旅行者來說,旅行提供了一個可以沉浸式體驗歷史、感受自然的機會。
《我把世界裝進背包》中,有一條按照日期順序來排列目的地的時間線,推薦讀者們去深度體驗,有歷史感的老城在時間中的光影變換:
比如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老城里漫無目的地閑逛,走到哭墻時,進去塞一張祈愿的小紙條,感受古城的滄海桑田。
在秘魯的馬丘比丘看日升日落,這里是曾經在近代史中消失了將近400年的印加城市,它建于高山之上,隱藏在云霧之間。
推薦讀者去了解春夏秋冬這些不同季節都可以去哪里:
比如春天去荷蘭看郁金香,夏天到北極尋找北極熊,秋天到加拿大賞楓葉,冬天到阿爾卑斯山滑雪……
比如五月去法國戛納參加國際電影節,七月去錫耶納看賽馬節,九月去慕尼黑的啤酒節,十一月去墨西哥亡靈節……
你還能在書中找到很多線路,比如公路旅行、鐵路旅行、徒步線路,等等。每一條線路都帶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色彩和自然風光,比如眾多徒步路線:堂吉訶德之路,圣地亞哥之路,熊野古道徒步,等等。
#04
為實地旅行做心理上的準備
我們對旅行的期待和我們實際到達目的地所見所聞之間是有著或明顯或輕微的差異的。
比如我們對巴黎的浪漫想象,可能會讓我們在到達巴黎后,因為有些地方的臟亂差,因為小偷等事件的發生,而產生失望的情緒。
在《我把世界裝進背包》里,小鵬以實事求是的真實體驗來還原旅行的真實感受,盡管感受很個人,但接近真實,對讀者有益。可以讓《我把世界裝進背包》當作你的心理準備之書,去出發之間做好足夠的心理建設。
在書中,小鵬寫到新疆禾木時這樣說:“只不過,冬天看日出要辛苦些,出發時間得提前半個小時,因為一路的冰雪讓你走不快,更別說跑起來。越過禾木河,還要再走一段上坡路才能抵達觀景臺。這段路也可以乘坐馬拉爬犁,但要做好被寒風折磨的準備。”
小鵬把一次完整的旅行分解為五個環節:意念興起(對某個目的地產生興趣)、線路設計(怎么走、多少天)、產品購買(買機票、訂酒店)、在路上(海闊天空和風土人情)、分享(通過記錄的方式分享給更多人,通過回憶的方式分享給未來的自己)。
《我把世界裝進背包》這本書提供了除線路設計和產品購買之外的環節的建議。因此它不是一本攻略書,小鵬的真實目的并不在于為讀者提供完全的旅行指南以及設計行程,而是“在于營造一種情緒,藉其流動或跳躍,鋪展開來,為全書提供整體感”(阿蘭·德波頓)。
而正像小鵬自己說的:“在旅行中,出發和告別這兩件事會周而復始。隨時準備出發,隨時在告別,再出發,再告別。這種循環不是從終點回到起點,因為其間已經走了一段路,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風景。告別、出發以及方向的自我選擇與決定,是抽離時間、地點、人物后的旅行本質,也是旅行者終生追尋的樂趣所在,也因為這種對未知存在的追尋,讓我始終相信,旅行者是一群樂觀的人,他們相信會有奇跡發生。并且,在一次次告別、出發、選擇、決定的過程中,完成自己的成長。”
#05
選擇一個適合你的旅行地,出發吧(待著吧)
身在11世紀的蘇東坡說過一句名言:“名山雖好,不如臥而神游之。”700多年后的18世紀末,一個叫塞維爾·德·梅伊斯特的27歲的法國人,進行了一次環繞臥室的旅行,并為此寫了一篇文章《我的臥室之旅》。
1801年,亞歷山大·馮·洪堡這樣描述他去南美洲的旅行動機:“我被一種不確定的渴望所激勵,這種渴望就是從一種令人厭倦的日常生活轉向一個奇妙的世界。”
2024年,在《我把世界裝進背包》里,小鵬這樣說:“旅行似乎有種魔力,可以讓現實世界變得虛幻,讓我們暫時忘了還有多少工作需要處理,多少信息等著回復……我們只需要關注腳下的路、耳邊的風,還有今日的陽光是否刺眼、海邊的空氣到底腥不腥。”
洪堡、小鵬所說的和蘇東坡以及《我的臥室之旅》,明顯是不同的旅行方式帶來的后果。后者只需要在家待著就行了,任何人都能圓一下旅行夢。
塞維爾特別向資金不夠,有點兒缺乏勇氣的人推薦室內旅行,他說,“在我之前,有數百萬人不敢去旅行,還有一些人不能去旅行,而更多的人甚至想都沒有想過去旅行。現在,他們都可以模仿我……”
《我把世界裝進背包》這本書,是小鵬23年旅行經歷寫就旅行百科全書,它既寫給所有熱愛旅行的人;也寫給所有想要出發,卻還沒有邁開腳步的人;還寫給更愿意在家中臥游世界的人……
所以無論你是哪一種旅行方式的愛好者,這本書都可以是你的選擇。
翻開《我把世界裝進背包》,你將踏上的是一次次迥然不同的閱讀之旅。書中的旅行目的地、旅行推薦、旅行感悟,以及涉及的歷史地理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可能會改變你世界、對旅行,甚至對人生的看法。
所以,出發吧(待著吧),無論是待在臥室還是去到世界的某一個角落。
精選書單 | 《四季露營》,感受生活藝術,你的精致露營最佳食譜
精選書單 | 走進山岳文學:山難的反思、信仰與生活
新書首發|《巖上時光》:巖壁上的女孩,于群山之巔尋找「自由」的高度
新書上架 | 《野泳去》,翻開書頁就能縱身入海,精神煥發
新書上架 |《天生就會跑》,生活沉悶,但跑起來就有風
新書上架 | 《比山更高》,一部全景記錄中國自由攀登者的史詩
新書上架 | 三晉與嘉絨《橫斷之西——高海拔山峰圖集》
新書上架 | 豆瓣年度Top1!麥克法倫“行走文學三部曲”,終于再版了
新書上架 | 《甘孜州高海拔山峰圖錄》(修訂版)預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