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節目深入挖掘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生動展現農耕文明的源遠流長和時代生機,搭建起農耕文明與當代社會連接的橋梁。
文|Yuki
中國先民如何馴化野生動物為生產生活所用并延續至今?幾千年前的漁獵活動何以成為當今豐富厚重的魚文化系統?古人如何有效利用濕地系統,兼顧生態與發展,將水患之地變為生態型濕地農業的典范?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制的大型系列紀錄片《農耕探文明》里,這些問題得到了詳細的解答。近日,《農耕探文明》第二季迎來收官,節目生動展現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開發利用與創新成果,帶領觀眾深入了解中華農耕文明的獨特智慧與現代意義,有效推動了農耕題材破圈,讓沉睡的農業文化遺產“活”了起來。
繪就農耕文明的美麗畫卷,
提供可持續發展農業樣本
悠久的歲月里,中華民族在農業生產生活中創造發展了分布廣泛、形態多樣、內涵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深刻影響了我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路徑。從有2000多年荔枝種植史的嶺南荔鄉,到與皇家園林相輝映的京西稻田,從新疆干旱區的“綠洲糧倉”,到江西廣昌的萬畝蓮田,《農耕探文明》第二季繼續深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探源農耕歷史與文化,在展現農業文化遺產景觀的過程中,帶領觀眾感受古老中華農耕文明的獨特魅力。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不僅蘊含著農耕文明的智慧,更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節目挖掘中華民族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生動展現了農耕文明將大自然的恩澤轉化為可持續的智慧,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德清珠民在千百年來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了“魚蚌混養”生態循環模式,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經濟效益,更繪就了文化傳承的絢麗圖景;江蘇高郵湖地區,百姓摸索出一套適合湖泊濕地的復合型生態農業系統,彰顯了著高郵湖漁民以及濕地農業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價值與文化傳承。這些生動的農業實踐讓農業文化的內涵得以具象展示,讓觀眾看到農業文明的傳統智慧如何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也為全球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樣本。
農耕文明歷經歷史變遷,孕育出世代傳承的農耕智慧?!掇r耕探文明》緊扣文化傳承的時代意義和歷史認同,全方位、多角度、深挖農耕文明的根與魂,為農業文化遺產打造一部生動的影像冊。節目展現了農耕文明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不僅充分激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將古老的智慧傳遞給現代的觀眾,還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讓大國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傳播得更寬更廣,為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寶貴的借鑒與啟示。
巧用技術賦能視聽表達,
活態展現農業文化遺產
四川南部,成千上萬棵竹子緊密相連,形成了廣闊無垠的綠色竹海世界。航拍鏡頭將這片竹的海洋盡收眼底。鏡頭拉近,每一棵竹子挺拔而翠綠,蘊含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竹鄉人在林中勞作著,生產著竹簡、竹紙等豐富的產品,這里“食于竹、用于竹、居于竹”獨具特色的竹文化系統被娓娓道來。不止是竹林,在《農耕探文明》的鏡頭里,京西水稻、仙居楊梅、廣昌蓮花,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唯美的配色與構圖,虛實動靜的結合,為農耕文明的敘述增添了東方意境與靈動之美。
為了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闡釋農業文化遺產的運作原理,讓農業文化遺產背后的科學技術和農業智慧立體可感,節目巧妙使用延時攝影、微觀攝影、航拍等鏡頭語言,從細微之處展現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尊重與保護。節目以延時鏡頭的表達,突出季節更替和萬物生長;通過微距鏡頭,讓農耕文明中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的微小細節盡收眼底;航拍鏡頭則讓作物生長的地理地形、生態環境得到了充分展示。此外,三維建模、相機追蹤、手繪等技術手段的加持,也科普化解讀了傳承千百年的中國農耕智慧精華所在。
節目通過技術賦能視聽表達,不僅增加了視覺畫面的層次感、縱深感和視覺沖擊力,全面、立體地描繪充滿活力的中華農耕文明畫卷,不僅為靜態的農業景觀增添了人文氣息,傳遞豐富的農業知識,更讓農業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予以具象化展現,為農耕文化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講述農耕文明的時代生機,
書寫農耕智慧的傳承與延續
耕耘收獲,古今輝映。節目在以農耕文明為切口講述中國農業發展故事的同時,還展現了農耕文明在與當代生活聯結后迸發出的新火花,架設起“古今對話”的橋梁。節目通過講述農耕智慧在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優秀成果,深刻詮釋中華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與現實意義,展現了農耕文明在新時代煥發的蓬勃生機。
節目通過展現傳統農耕與現代科技的融合,見證著歷史與現代、自然與科技的融合與共同發展。寧夏引黃灌溉系統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灌溉渠系,而現代農業中使用暗管排水技術來改善鹽堿土壤,是對古人“鹽隨水來、鹽隨水走”的治鹽堿理念的一種傳承與創新;今天人們享用到的品種豐富、口感極佳的荔枝,離不開農技專家們的科學養護,而諸如荔枝省力化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無人機巡航噴藥等先進技術,以及日新月異的設備與養護系統,正成為荔枝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節目深挖農業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通過跨越地域的鏡頭和深入淺出的生動解讀,展現了農耕智慧不斷推動農業技術的創新和農業生態的演進,構建起一座連接傳統智慧與現代社會的橋梁,引發觀眾的共鳴。
著眼文化根脈,關注時代創新。節目深入呈現中國古代農業文化遺產,挖掘其時代價值的同時,將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書寫了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新篇章。從這個層面看,《農耕探文明》第二季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溯,更是一場關于文化基因的深度探索,通過生態、文化與技術的深切交融,讓中國深厚的農耕文明底蘊與今日中國的嶄新氣象深相融通,帶領觀眾體悟中華民族與自然相依相存的生命哲學,啟發人們從文明的根脈中汲取智慧,書寫通向未來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