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播的影響力非常顯著,隨著各國文化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的風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這些國家粉飾后的欣欣向榮產生了極大的向往之情,有意地造成了我國的經濟與人才“外流”。為了將我國自身形象同實力在國際進行有效矯正,提升我國對外話語權,對外傳播迫在眉睫。
這份責任不僅落在了報紙、電視等媒體的肩膀上,也落在了每一個文化承載的企業、個人,其中,高校作為教育與交流的重鎮,更是提升國家話語權的主陣地。武漢輕工大學憑借自身專長,吸引了大量的留學生前來就讀,并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進行了文化傳播與精神傳達,得到了《光明日報》的認可與報道。
11月27日,《光明日報》科教新聞版以《武漢輕工大學:用“一粒米”打開“一扇窗”》為題,報道了輕工大將糧食文化融入漢字聽寫大賽等活動,激發留學生漢語學習熱情的經驗做法。據了解,除了聽、說、讀等漢語常規教學內容外,該校通過讓學生體驗繪畫、書法、剪紙、茶藝、包餃子、中國傳統節日等文化項目,走進小學、社區等實踐教學基地,參加漢字聽寫大賽、民俗文化、世界糧食日、運動會等各類活動,讓他們在“讀懂中國”中愛上“中國表達”。
而該校能夠有此機會進行文化傳播,自然是因為該校巨大的國際影響力,該校與美國、英國、德國等20多個國家的100多家高校、科研機構和行業組織開展了國際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及科研合作。不僅為本校學生出國深造、拓寬視野奠定了基礎,也吸引了眾多國際學生來校學習,據了解,該校的國際教育涵蓋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兩個層次。
為了提升自身的影響力,輕工大為此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建設。作為全國最早培養糧食行業專門人才的學校,該校聚焦“大食品大營養大健康”領域,匯聚了一批在糧食、畜牧飼料、水產等行業具有重要影響的學科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充足的實踐基地與設備的基礎上,成為了全國糧食、生命科學、畜牧飼料、水產等行業的重要科創基地。
在此基礎上,該校產出了非常多享譽中外的成就,近年來,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900余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項目400余項,讓輕工大的聲名能夠邁向國際。
不僅如此,該校還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通過實施世界著名科學家來鄂講學武漢論壇,搭建國際交流平臺,也讓更多人看到輕工大的行業實力與發展決心,促進該校的國際合作。
除了積極舉措招收學生之外,在留學生的日常教育中,學校也給予了極大地關懷。這些關懷不僅涉及到他們的衣食住行以及專業學習,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接觸中國文化的平臺,讓他們對自身學習生活環境更加了解、更加熱愛,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讓世界更了解輕工大。
經濟與文化的交融讓“地球村”走進現實,國際化發展成為非常適合的選擇,除了“走出去”,還要“引進來”,武漢輕工大學在自身專業領域的建設與成長下,非常好的承接了文化傳播的重任,不僅讓世界聽到了中國聲音,也讓該校學生有了走向國際的階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