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在靖康之變時逃到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繼位,之后南渡重建趙宋政權。
宋高宗害怕將領得勝回朝會專橫,難以控制,也擔心欽宗可能的歸期挑戰自己的皇統,在1138年他任秦檜為相,向金求和。
南宋朝廷多數主和派骨子里的軟弱心態導致能收復的中原最終淪陷,此后南宋就一直被迫在秦嶺淮河以南與金朝對峙。
原文賞析:
高宗以親王介弟,纂承遺統, 而崇信奸回,播棄元老,兩河淪陷,關輔雕殘,竄詒海濱,幾于傾覆。
史略:建炎初,兩河州郡,多為宋守。 又召李綱為相。 綱首勸帝一至京師,見宗廟,以慰都人之心。 又言河北、河東,國之屏蔽,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東南可安。 請置招撫司于河北,經制司于河東,全復州郡。 時黃潛善、汪伯彥用事,勸帝幸東南,帝意遂決。
【譯文】宋高宗趙構身為皇族親王和皇弟,繼承了皇位,然而他卻崇信奸邪,排斥元老,導致黃河和淮河流域淪陷,關中和輔州因戰亂被嚴重破壞,自己也被迫流亡海濱(臨安),幾乎到了國家被傾覆的地步。
《史略》記載:建炎初年(1127年),兩河地區的州郡大多還是在宋朝守御下。
當時朝廷又召李綱為相。李綱首先勸宋高宗親自到京師,參拜宗廟,以安慰都城百姓的心。
李綱又進言說:河北、河東是國家的屏障,只要稍稍料理,中原就可以保住,東南也可以安定。
他請求在河北設置招撫司,在河東設置經制司,以收復各州郡。當時黃潛善、汪伯彥當權,勸趙構到東南去,宋高宗的主意就定了。
綱言:「自古中興之主,起于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于東南,則不能復中原而有西北。 方今巡幸之所,關中為上,襄陽次之,建康為下。 若委中原而去,豈惟金人將乘間以擾內地,盜賊亦將蜂起,跨州連邑,陛下雖欲還闕,不可得矣。 今縱未能行上策,猶當且適襄鄧,以示不忘故都之意。 夫南陽光武所興,有高山峻嶺,可以控扼;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 西鄰關陜,可以召將士;東達江淮,可以運谷粟;南通荊河、巴、蜀,可以取貨財,北距三都 可以遣救援。 暫議駐蹕,乃還汴都,策無出于此者。 若順流而適東南,固甚安便,第恐一失中原,東南不能必其無事,雖欲退保一隅,不可得也。 」既而李綱罷去,帝如揚州,綱所規畫,悉皆廢棄。
【譯文】李綱說:“自古以來,中興君主,如果從西北地區興起,就足以占據中原并且擁有東南地區;如果從東南地區興起,就不能再收復中原和擁有西北地區。
現在皇上巡幸的地方,關中最好,襄陽次之,建康最差。
如果放棄中原而去,不僅金人將乘虛騷擾內地,盜賊也將蜂擁而起,跨州連縣,陛下即使想回到都城,也不可得了。
現在縱然不能實行上策,也應當到襄陽、鄧城去,以表示不忘故都的決心。
南陽是漢光武帝興起的地方,有高山峻嶺,可以據守;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
西鄰關中平原,可以召集將士;東達江淮流域,可以運輸糧食;南通荊河巴蜀,可以取得物資錢財;北距三都,可以派遣救援。
暫時在那里駐扎,然后再回汴都,這是最好的策略。
如果順著長江下游到東南去,固然很安逸舒適,可一旦失去中原,東南也不能保證沒事,即使想退守小地方,也不可得了。”
不久李綱被罷相,宋高宗到揚州去,李綱所規劃的,全部被廢棄。
金人分道入寇。 粘沒喝自云中下太行, 由河陽渡河,攻河南,分遣兵攻漢上;訛里朵、兀術等自燕山由滄州渡河攻山東,分兵趣淮南;婁宿、撒離喝等由河中渡河攻陜西,陷潼關, 入永興,京邑州郡,相繼殘破。 三年,金人陷徐、泗諸州,遂逾淮而南逼揚州。 帝倉卒渡江,至鎮江,復走杭州。
【譯文】金人分路向南宋入侵而來。粘沒喝從云中路經太行山南下,由河陽渡過黃河,攻取河南地區,又分兵攻擊漢上;
訛里朵、完顏兀術等從燕山經過滄州渡過黃河攻山東地區,又分兵趕往淮南地區;
婁宿、撒離喝等由河中渡過黃河攻擊陜西,攻陷潼關,進入永興,京城和各州郡,相繼被破壞了。
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攻陷徐州、泗州等地,然后越過淮河南下進逼揚州。
宋高宗倉促渡過長江,到達鎮江,之后又逃往杭州。
時和州防御使馬擴應詔上書曰:「今若西幸巴蜀,用陜右之兵,留重臣使鎮江南,撫淮甸,破金賊之計,回天下之心,是謂上策。 都守武昌,襟帶荊、河,控引川、廣,招集義兵,屯布上流,扼據形勢,密約河東諸路豪杰,許以得地戍守,是為中策。 駐蹕金陵,備御江口,通達運漕,精習水軍,厚激將士,以幸一勝,觀敵事勢,預備遷徙,是為下策。 其倚長江為可恃,幸金賊之不來,猶豫遷延,候至秋冬,金賊再舉,驅虜舟楫,江淮千里,數道并進,方當此時,然后反悔,是為了無策。 」不報。
【譯文】當時和州防御使馬擴應詔上書說:“現在如果向西到巴蜀去,利用陜右的兵力,留下重臣鎮守江南,安撫淮甸,破壞金賊的計策,挽回天下人心,這是上策。
如果守住武昌,依靠荊河,控制川廣,招集義兵,駐扎在上游,利用地形,秘密相約河東各路豪杰,許給他們得地戍守,這是中策。
如果駐扎在金陵,防備江口,通達運輸,精心訓練水軍,重賞激勵將士,以期求得一次勝利,觀察敵人的形勢,預備遷徙,這是下策。
如果倚仗長江,僥幸金賊不會過來,猶豫不決,等到秋冬,金賊再來,驅使虜賊的舟船,江淮千里,數道并進,等到那個時候,再反悔也就沒轍了。”
趙構不答復。
未幾,兀術復分兵南寇。 一自蘄、黃入江西,由江州而南,西至潭州,悉見屠滅;一自滁、和入江東,陷太平、建康,自廣德趣臨安。 帝航海遠避,金人進陷越州、明州,又陷定海、昌國縣, 以舟師追帝于章安, 不及。 兀術乃掠臨安,由秀州而北,陷平江、常州。 至鎮江。 韓世忠扼之于金山, 兀術危窘,僅而得濟。 其湖南之軍,亦由荊門而北, 為牛皋所敗。 自是不敢復渡江矣。
【譯文】不久,完顏兀術再次分兵南侵。一路從蘄、黃進入江西,由江州向南,西到潭州,所過之地百姓被屠殺殆盡;
另一路從滁州、和州進入江東,攻陷太平、建康,從廣德趕往臨安。
趙構乘船出海避難,金人攻陷越州、明州,又攻陷定海、昌國縣,用水軍在章安追趙構,沒有追上。
完顏兀術搶掠臨安,由秀州向北,攻陷平江、常州。
到了鎮江,韓世忠在金山阻擊他,完顏兀術處境危險,勉強才逃過了長江。
他湖南的軍隊,由荊門向北,被牛皋打敗。
從此金人就不敢再渡過長江了。
然中原羣盜,乘機剽掠,割據州郡,所在鏈接,而江淮、湖湘以及閩越、嶺表,悉為盜藪,強者或連數郡。 李成據有襄、漢,楊么據有洞庭, 皆結連北寇。 么欲順流東下,成欲自江西陸行趨浙與么會。 又曹成據道、賀,北連豫章;范汝為據建州,逼近行在;皆為肘腋患。 岳飛、韓世忠等竭力討之,久而得平。
【譯文】此時中原的盜賊乘機剽掠,占據許多州郡,在各地建立起聯系,江淮地區、湖湘地區以及閩越、嶺南等地,都成了盜賊的巢穴,強的盜賊甚至占據好幾個郡。
李成占據襄陽和漢陽,楊么占據洞庭湖地區,他們都勾結北方的敵寇。楊么想順流東下,李成想從江西陸路到浙江與楊么會合。
此外,曹成占據道州和賀州,向北和豫章地區的敵寇相連;范汝為占據建州,威脅著趙構駐蹕地方的安全,他們都是南宋的內患。
岳飛、韓世忠等人竭盡全力討伐他們,很久才平定這些賊寇。
端倪解析:
金朝攻滅北宋后,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趙構被擁立為帝,此時宋朝仍然控制河南與關中地區。
金朝聞訊后派兵南下,意圖滅亡宋朝殘余勢力。趙構害怕極了,逃到建康。
與此同時,中原抗金隊伍四起,開封留守宗澤等人堅決抵抗金軍,宗澤一直主張渡黃河出擊金朝,但趙構一味偏安江南,宗澤最后憂憤而死。
金朝于1130年派遣完顏兀術南下,一度渡過長江,直逼臨安,將宋高宗追到海上。
金兵在燒殺搶掠一番后撤軍,途中在黃天蕩之戰被宋將韓世忠截擊圍困四十日之久,直至金軍趁大風日火攻才逃過宋軍防線得以幸免。
同年秋,完顏兀術率大軍攻打川陜,意圖在宋朝防線西部打開缺口,然后從四川順長江流而下。
宋金兩軍戰于富平,宋軍戰敗,大將吳玠奪得兵權,在重整宋軍后,先后在和尚原之戰、饒鳳關之戰和仙人關之戰中大破金軍,這也是宋金戰爭中金軍最大敗績。
宋高宗趙構在南宋建立之初的對金政策,主要是以和為主,這種政策有其兩面性。好的一面是讓自己的偏安政權得以穩固,壞的一面就是故步自封了。
趙構的政策制度也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也極大影響了南宋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他一心偏安,無心北伐,只想與金人締結和約,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和金朝達成紹興和議,對金稱臣。
這也導致了宋朝中原地區的徹底淪陷,北面疆土被金朝奪去,南宋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格局。
這也是中國歷史的第二個南北朝時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