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媛擔心公婆對兒子牛牛過于寵溺,,自從3年前生下兒子后,她就開始做全職媽媽。
好不容易等到兒子滿3歲可以上幼兒園后,她才將白天照顧孩子的事情托付給公婆,自己又重新上班了。
只是,一連一個星期,每天下班見到兒子,總是看到孩子“哇哇大哭”的模樣,而且無論她如何耐心詢問,兒子就是不肯說什么。
小媛說,如果不是了解公婆平時對孫子的疼愛,面對哭得如此凄慘的兒子,她都要懷疑,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
“真是奇怪了,你沒回來的時候,牛牛不管是玩玩具還是看動畫片都很開心啊!怎么一見面就哭得這么厲害?”
婆婆十分疑惑,尤其是,小媛只是抱了抱、哄了幾句牛牛后,他便沒有再大哭,還冷靜的獨自回到客廳玩玩具了。
小媛也想不出原因,還特地到兒子幼兒園的班級群詢問其他媽媽,沒想到超過50%,也是白天上班的媽媽也都遇到相似的情況。
直到班主任發消息解答稱,這是孩子們的常見心理,尤其是媽媽之前保持24小時的陪伴,如今突然白天離開了他們,如果沒有向孩子們解釋清楚,這種見到媽媽大哭的情況更像是一種情緒宣泄。
“一直以為他還小,解釋了也不懂,我們就沒有跟他說清楚,原來這個想法是錯的”,得知兒子大哭的真相后,小媛一家內疚不已。
果不其然,在全家人耐心跟牛牛解釋,小媛每天上班前也特意道別,并約定晚上見面后,兒子鬧的就沒這么厲害了。小媛可算松了一口氣!
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一場?原因有很多
針對孩子為何見到媽媽后,很多時候會出現情不自禁哭泣的情況,心理學家瑪麗?安恩沃斯通過“陌生情境實驗”證實,出現這種情況不僅比較普遍,且原因也比較多,不同母子存在一定差異!
原因一:對媽媽的“依戀關系”
《美國育兒百科》提到,65%至70%的母親與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只要母親不在身邊,孩子就會產生一定的警覺,感到不安,直到母親重新回到身邊,他們的情緒才恢復穩定。
相關研究也表明,這類孩子在得到母親充分撫慰的情況下,哪怕出現比較激動的哭鬧,也能很快平靜下來。
所以,也證明他們的情感發展更健康,適應能力更良好。
原因二:對媽媽愛意滿滿
從兒童心理學可知,4至5歲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主要表現除了敏感、脆弱外,對媽媽的態度非常在意,很可能因為一件小事、一句話感到委屈、傷心,忍不住哭泣。
而如果媽媽沒有解釋自己為何離開,又或是年幼的孩子不理解媽媽離開的緣由,很可能誤以為“媽媽不要我了”、“媽媽不愛我”等,自然會感到難過、傷心。
原因三:安全感未被滿足
由前程無憂公布的《2021職場媽媽生存狀態調查報告》顯示,超過7成職場媽媽都是“白天父母、下班自己”。60%的媽媽選擇陪伴孩子至3歲上幼兒園以后才重返職場,也正因如此,孩子3歲前的安全感,幾乎都源于媽媽。
當媽媽減少陪伴時間,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或未被完全滿足,但因語言表達能力未成熟,只能通過哭鬧來表達或吸引媽媽的關注。
如何避免孩子見到媽媽就容易哭鬧?
從兒童心理學及專家們的研究結論可以證明,孩子并非無理取鬧,或是心理或是家長未能良好處理。那么,到底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首先,媽媽不要面面俱到。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在《溫尼科特寫給家長的話》里提到:“60分的媽媽才能讓孩子獲得更好地成長,得到更多鍛煉的機會?!?/p>
也就是說,媽媽不必做到面面俱到,給予過于細微、周全的照顧。這樣做,既累了自己,也讓孩子失去了鍛煉各項能力、面對風雨與挫折的機會。
就像陷入“魚缸法則”的魚兒,無法適應離開魚缸后的生活。
如果寶媽們不放心孩子,可以分配育兒任務給寶爸或其他家庭成員,增加孩子與他們的相處時間,讓孩子獲得更多樣的愛的同時,也不會過于執著媽媽的關愛。
其次,建立良好的分離模式。
心理學界普遍認為,當孩子長期經歷找不到媽媽,缺乏安全感的情緒累積,最終令孩子養成敏感、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性格,且不懂得如何應對離別。
因此,專家們建議的正確做法是,媽媽不管去哪里,都應耐心地告訴孩子,媽媽要去哪里、做什么、什么時候回來。
這不僅是建立良好分離模式的過程,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也能讓孩子學會、適應離別。
最后,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撫養》中強調:“年幼時期的高質量陪伴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積累資本,親自撫養比物質更重要?!?/p>
也就是說,相比于父母們給予優厚的物質條件,卻缺乏陪伴,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難以得到保障。
又或是有些職場媽媽認為白天上班無法陪伴孩子,內心覺得虧欠或傷害了孩子的安全感,便在下班或節假日寸步不離的與孩子相處,一邊處理自己的事情一邊陪著孩子。
然而,只要全心全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在意、被愛著,內心充滿安全感,不會質疑父母是否會丟下他或不愛他。
Tips:寶媽們可以處理好事情后,再投入所有注意力和孩子一起玩耍、閱讀、聊天等,給予高質量的陪伴。
枕邊育兒寄語:
孩子一見到媽媽就忍不住哭泣,甚至連他自己都無法控制,而這種情況并非孩子無理取鬧,有可能是生理、心理的作用,也可能是家長沒有注重引導。你們家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嗎?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