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聽說過用AI技術養雞嗎?沒錯,就是那群平時敲代碼、寫論文的大學生,他們竟然把黑科技用到了養雞上,搞出了個大新聞!
就在前兩天,深圳大學食堂里,新增了幾個“AI雞湯”檔口,吸引了全校師生的目光。原來,這是騰訊云人工智能特色班的一群學生,他們歷時8個月,研發出了全球首個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并且請全校師生免費品嘗他們用科技養出的雞!
這碗雞湯背后,可不僅僅是雞肉和水的簡單組合,它凝聚了這群大學生無數個日夜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結晶。他們為了破解延續了上百年的林下散養難題,走進了貴州赤水烏骨雞養殖基地,用AI技術給傳統養殖業帶來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那么,什么是AI養殖呢?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對養殖過程進行智能化管理和優化。以往,養殖業很少與這些高科技聯系在一起,但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數字化、智能化已經成為養殖業的新趨勢。
為什么要用AI技術養殖赤水烏骨雞呢?這是因為赤水烏骨雞是貴州獨有的地方特色家禽品種,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市場價值。然而,傳統的林下散養模式存在諸多痛點,比如雞群的異常體征、行蹤等全靠人工監測,不僅費力麻煩,還效率低下。于是,這群大學生決定用科技來改變這一切。
他們利用目標檢測、追蹤和行為識別等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技術,及時發現“呆雞”和“木雞”,降低了疫病傳播的風險;同時打造“異物報警”功能,讓野狗和黃鼠狼等入侵者無法“偷雞”;還利用物聯網設備監控雞舍環境,設計出了可定位、可溯源、能計步數的腳環。這些技術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多視角融合的多模態算法矩陣,構成了整個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的核心。
最終,經過8個多月的研發攻關和持續迭代,他們對25萬只烏骨雞進行了識別和追蹤,匯聚了10萬張“雞體”照片,成功研發出了全球首個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系統運行半年多,養殖基地的烏骨雞出欄率提升了30%,增產了6萬多只!
新年臨近,為了分享豐收的喜悅,養殖基地寄給深大數百份烏骨雞和上百份烏骨雞蛋。同學們決定請食堂在放假前將烏骨雞熬制成“AI雞湯”,送給還在校的一萬多名師生免費品嘗。
于是,全校師生都喝上了這碗充滿科技味道的雞湯,感受了一把科技帶來的甜蜜果實。
其實,數智技術助農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除了養殖烏骨雞,運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在各地都有實踐。
比如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上允鎮的數字智慧化牧場,就用上了AI技術來養殖肉牛;還有智能化養豬場引入的豬臉識別系統;以及貴州省貴陽市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的數智化管理等等。
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AI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范圍會越來越廣泛。也會有更多的AI人才把代碼寫到祖國大地上,用科技的力量引領農業蓬勃發展。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農業的新面貌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