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分享
近日,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和生哲學》(錢耕森著)新書發布會在安徽大學舉行。安徽大學黨委書記虞寶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曾輝、清華大學教授丁四新等專家領導出席活動并致辭。國學大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以視頻的方式致辭。
王金柱、虞寶桃、沈素珍、曾輝(從左至右)為《中國和生哲學》揭幕
樓宇烈表示,和生哲學是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內容,“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是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觀點。《中國和生哲學》深入探討了和生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緊密關系,和生哲學所倡導的和諧共生理念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智慧的精髓,而且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諸多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中國和生哲學》的出版具有深遠的意義,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觀念。
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視頻致辭
曾輝指出,“和生”是中國本土原創哲學概念。《中國和生哲學》是錢耕森先生具有理論原創意義的史論結合的著作,通過一句話——和實生物,一個人——史伯),為中國哲學史的刻畫提供了一條線——由和而生,和諧共生,生生不息。這一原創性概念兼具學術性、思想性與普及性,其所蘊含的“多元、平衡、和諧、共生、生生不息”的哲學內涵和時代精神,在當今社會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對人們解決內心的掙扎與困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都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曾輝致辭
虞寶桃指出,錢耕森先生是安徽大學學者的重要代表,他的一生取得了卓越的學術成果。“中國和生哲學”有著非常深邃的哲學思想,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了重要路徑。“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中國和生哲學》中所強調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理念與時代精神呼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安徽大學黨委書記虞寶桃致辭
(圖片來源:安徽大學融媒體中心)
丁四新回顧了錢耕森先生從清華大學到北京大學的學術歷程,并對錢先生創建中國和生哲學體系表示祝賀。他談了對和生哲學的四點體會:一是錢先生對中國哲學的貢獻集中體現在對中國和生哲學的提出和構建;二是中國和生哲學體系的構建有一個過程,從多個層面展開;三是中國和生哲學有系統性;四是中國和生哲學有歷史現實性和價值現實性,在思想傳承方面有重要價值意義。總之,中國和生哲學理念及其知識體系是錢先生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研究貢獻的一項重要認識和創新成果。
清華大學丁四新教授致辭
(圖片來源:安徽大學融媒體中心)
錢耕森教授夫人沈素珍認為,《中國和生哲學》是錢先生三十多年研究中國傳統“和生”思想的結晶,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原創性,錢先生本著以哲學史講哲學和反映時代精神的兩大原則,遵循從“照著講”到“接著講”的學術研究之路進行理論創作;二是錢先生的學術創作具有階段性,經過三十多年的挖掘,中國和生哲學體系的形成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三是中國和生哲學是史論結合、體用結合的完整體系,以中國哲學視角揭示宇宙萬物生成發展的規律,用以指導自然、社會與人生的實踐。她認為,錢先生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繼承史伯的絕學;二是提出了史伯是中西哲學第一人;三是挖掘出中國哲學史中“和生”的主脈。
錢耕森教授夫人沈素珍副教授致辭
(圖片來源:安徽大學融媒體中心)
武漢大學郭齊勇教授、浙江大學吳根友教授、陜西師范大學劉學智教授、南昌大學楊柱才教授、湯用彤學術獎評委會雷原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仲林教授、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會會長李季林、安徽省莊子研究會會長王國良等多位學者紛紛發來賀信,各位專家學者高度評價《中國和生哲學》對中國哲學發展的貢獻。與會者一致認為,《中國和生哲學》的出版不僅實現了錢耕森先生遺愿,更為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做出了貢獻。
圖書分享
歡迎點“在看”,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