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和小黃魚是名字比較接近的兩種魚,而且從類別來看,二者也是非常接近的,具有較近的親緣關系,它們的目、科還有屬都是相同的。然而,雖然有很多地方相似,大黃魚和小黃魚并不是同一種魚,除了種的區別之外,二者在外觀、分布以及肉質等方面都有些不同之處,因此要區分它們要多個方面進行比較。
大黃魚
形態特征
體長橢圓,側扁,背緣和腹緣廣弧形;尾柄細長。頭大而鈍尖,側扁,具發達的黏液腔。吻鈍尖,吻長大于眼徑;吻褶完整。不分葉;吻上孔3個,細小,不顯著,有時消失;吻緣孔5個:中吻緣孔1個,圓形,較顯著,位于吻緣上方,側吻緣孔4個,呈裂縫狀。眼中大,上側位,位于頭的前半部。眼間隔寬而隆起,大于眼徑。眼上骨較凸。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小,圓形;后鼻孔大,呈長橢圓,位于眼前緣。口前位,口裂大而斜。下頜略為突出,縫合處具有一瘤狀突起。上頜骨向后幾伸達眼后緣下方。齒細小,尖銳;上頜齒多行,外行齒擴大,前側數齒最大;下頜齒2行,內行齒擴大;下頜縫合處瘤狀突起的后面2齒較大,齒尖向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無齒。唇厚、光滑。舌游離,端部圓形。頦孔6個,細小,不顯著。無頦須。鰓孔大。鰓蓋條7,具假鰓。鰓耙細長。
行為特征
大黃魚的生長速度快,而且大黃魚對音響的威嚇非常敏感,同時亦具有發出強烈聲音的能力。尤其是在生殖季節,雄魚會發出“咯咯”、“嗚嗚”的鳴聲,雌魚會發出“哼哼”的鳴聲,終日不斷。在魚群密集時,發出的聲音猶如水的沸騰聲和松濤聲,聲音之大在魚類中是少見的。
生境特征
大黃魚為暖濕性近岸洄游性魚類,常棲息于水深60米以內的中下層,喜濁流水域,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和小潮時下沉。大黃魚具集群習性,在生殖季節集群由外海游向近岸,形成漁汛。漁汛分春秋兩汛,春汛一般在4~6月,漁場集中在蘇浙、閩各處近海的產卵區,進入長江口及毗鄰海區的大黃魚,主要系在大載洋和岱衢洋產卵和索鉺的魚群,產卵親魚在附近30~40米海區索餅,10月逐漸轉向外海較深水域越冬。秋汛則在9~10月間的浙江北部海區形成。
小黃魚
形態特征
體延長,側扁,體側腹部有多列發光顆粒。頭鈍尖形,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長等于下頜,上頜骨后緣達眼眶后緣;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內列齒細小呈絨毛狀,前端中央無齒,下頜內列齒較大,在下頜前端中央突起上外列齒聚成一小撮齒;吻緣孔5個,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吻上孔3個呈弧形排列。頦孔4個,呈四方排列在頤縫合周圍。鼻孔2個,長圓形后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伸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后緣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耙細長。
行為特征
小黃魚為暖溫性底層結群洄游魚類,一般棲息于軟泥或泥沙質海區。其具有垂直移動現象,會進入河口區。小黃魚厭強光,喜混濁水流。其喜在黃昏時上升,黎明時下降,白天常棲息于底層或近底層。鰾能發聲,在生殖期會發出“咯咯”的聲音,但不如大黃魚明顯;在魚群密集時的聲音則如水沸聲或松濤聲;生殖季節在初夏,會群聚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的近岸淺水域,秋冬則游入較深海域。冬季在東海水深一般不超過100米。
生境特征
小黃魚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朝鮮半島沿海。在中國分布于渤海、東海及黃海南部,冬季在東海分布范圍,南界約在北緯26°,東界約在東經126°30′。
一起來關注未來24小時海況預報~
浙江海洋預報
12月25日20:00-12月26日20:00
浙江海域海浪大面預報
今天夜里,全省大部海域都有0.8-1.8m左右的輕到中浪,到明天下午,浙北海域有1.2-1.8m的輕到中浪,浙中海域將增大到1.4-2.2m的中浪,浙南海域將出現1.6-2.5m的中到大浪。
全省海域風浪較大,中小型船只出海請注意安全。
濱海旅游區預報
明天,五個濱海旅游區的浪高也都增大到了1.5m上下,整體海況較差,不太適宜海上垂釣和游覽。
足不出戶了解更多海洋資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浙江海洋預報網 (www.zjocean.org.cn)
浙江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
/發布浙江海域海洋環境預報信息/
微信號 : zjhyy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