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至今是個非常貧窮的國家。
一母同胞的韓國,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后,經濟增長很快,已經躋身進發達國家之列,人均GDP高達3.3萬美元。朝鮮人均GDP只有1100美元,不足韓國的一個零頭。我國曾經也是一個非常貧窮落后的國家,人均GDP只有400美元,但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后,經濟迎來了騰飛。現如今,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為1.27萬美元,為中等收入國家水平。
有了中國這個非常成功的榜樣,朝鮮為何不效仿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實際上,朝鮮也曾3次嘗試搞改革開放,但最終都放棄了,這背后有什么苦衷?
一、 第一次嘗試改革開放
1978年,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當時的朝鮮受益于蘇聯體制,每年能獲得蘇聯的大量援助,所以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持抵觸、批評態度。1980年之后,由于蘇聯經濟的衰落,地主家沒有余糧了,對外援助大幅度減少。來自蘇聯的援助減少之后,朝鮮的經濟緩慢進入了寒冬。為了拯救經濟,朝鮮開始嘗試走改革開放之路。1984年,朝鮮為了推動自身外貿產業的發展,制定了“合營法”。1991年,朝鮮借鑒中國深圳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也在自己國內設置了羅津、先鋒經濟自由貿易區。
1985年,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領導人后,為了拯救蘇聯經濟,開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可惜,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未能拯救蘇聯,反而導致了蘇聯的混亂,加速了蘇聯的衰亡。1991年,蘇聯走向了解體,分裂為15個國家。蘇聯的解體讓朝鮮變得保守了起來,暫停了改革開放。
二、 第二次嘗試改革開放
1991年蘇聯解體之后,蘇聯對朝鮮的援助徹底中斷了,這令朝鮮的經濟雪上加霜,更加嚴峻了。
1994年~2004年,朝鮮國內發生了大面積饑荒災難。朝鮮稱這段歷史為“苦難行軍”。苦難行軍結束后,朝鮮為了發展自身的經濟,又一次嘗試改革開放。這一次,朝鮮破天荒地選擇了和宿敵韓國展開合作,和韓國建立了“海州特區協議”,想通過韓國來發展自身經濟。可惜好景不長,2008年朝鮮又暫停了改革開放的嘗試,原因不明。根據人們猜測,當時金正日身體“欠恙”,他可能是為了朝鮮政壇穩定和政權的平穩過渡,放棄了在人生最后關頭的改革。
2011年,金正日病逝,金日成接班。
三、 第三次嘗試改革開放
金日成成為朝鮮領導人后,他提出了經濟建設和核武裝建設并舉的新戰略路線,更加重視朝鮮的經濟發展,對改革開放也持更加積極樂觀友善的態度。同時,朝鮮為了吸引外資來朝鮮投資,開辦企業、工廠等,頒布了《經濟開發區法》,并建設了不少經濟開發區和特殊經濟區。
2018年,金正恩和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板門店韓國一側的和平之家實現會晤。2019年,金正恩與美國總統在新加坡實現首次會晤,這推動了朝鮮和韓國、美國關系的回暖,人們覺得朝鮮會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打開過門,推行改革開放,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可惜,不久后,隨著韓國和美國總統的更換,朝鮮和韓美2國的關系再次遇冷,朝鮮的改革開放又一次暫緩。
四、 朝鮮為何難以推行改革開放
中國和越南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是因為兩個國家都有一個比較寬松的外部環境,都可以以經濟建設為重心,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大力發展自身的經濟。朝鮮在安全上面臨著韓美等國的威脅,這使得朝鮮推行“先軍政策”,將大量資源投入到了軍工領域,制約了朝鮮的民生經濟發展。
朝鮮是一個實行全民公有制的國家,如果推行改革開放,就需要市場化改革,需要政府放權的同時,也要改革朝鮮的現有經濟規則。與此同時,美國等國一直在經濟制裁朝鮮。朝鮮即便實行改革開放,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朝鮮推行改革開放,外部的思想觀念、文化等傳入朝鮮,可能會沖擊朝鮮的主體思想和現有的政壇環境,這也可能是朝鮮不愿推行改革開放的原因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