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前不久,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24年中國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廣州天河CBD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4億元,占了全區的57.6%。
平均算下來,天河CBD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達314.5億元,每萬平方米寫字樓地區生產總值達2.6億元,以占廣州千分之二的土地貢獻全市約八分之一的地區生產總值。
這些商務樓宇的巨大貢獻和支撐,使天河GDP總量連續17年位居全市之首。
商務樓宇對一個區域、城市經濟如此重要,我們要如何維系這些參天大樓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活力?
特別隨著數字經濟、綠色健康、智慧互聯在各行各業的深度滲透,它們又該如何在創新和迭代中適應新產業、新經濟的發展?
這里面,有一個近些年討論比較多的詞,叫未來辦公。
我們知道,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商務辦公也經歷了多輪的發展和迭代。
從一開始的就著廠房辦公,到如今現代化的CBD建筑群,商務辦公已經走過了1.0到4.0的時代。
近些年來,則向著更凸顯數字科技、綠色低碳、共享融合的5.0階段邁進。
這些新興的商務辦公樓宇,代表著綠色健康、安全可靠、智慧互聯、便捷高效。
那么,當我們在談論這些未來辦公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么?
本質上,無非就是兩個方面,這些商務辦公空間如何更好地提高員工的幸福感和企業的生產力。
這實際上也是同一個問題,因為前者就是為后者服務的。
Part 2
未來辦公該如何提升員工幸福感和企業生產力?
它們在建設打造上,又都有哪些區別于傳統商務辦公的特點?
近幾年,不少開發商都在該領域進行了一番探索。
其中一些,以在綠色低碳、智能建造,智慧運維,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優勢,讓打造的建筑成為未來商務辦公的代表。
位于廣州國際金融城的中建四局科創大廈,就是其中之一。
靈活辦公品牌TEC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5%的全球企業力圖通過辦公空間的利用提高員工幸福感和生產力。
這一數據表明了,在絕大多數的企業認知中,對空間的有效利用被放在了企業日常經營的重要位置。
那么,怎樣的空間才能被有效利用?
中建四局科創大廈給出的答案是:寬廣開闊、綠色節能。
據了解,相比于傳統的商務寫字樓,中建四局科創大廈打造了極致寬闊的空間。
大樓打造了14.5 米極致挑高的大堂,建筑層高4.5米,標準層凈高也達到了3.2米。
除了高度,在進深上,中建四局科創大廈則采用了12-18米的無柱化設計。
根據一份頂級寫字樓的劃分標準,大堂挑高10米以上,標準層凈高在2.7米以上,就已劃屬為頂級寫字樓行列。
而中建四局科創大廈的每一項指標,都要高出許多。
特別在無柱化空間,一些同級別的寫字樓也就十二三米,而中建四局科創大廈最大做到了十八米。
這是什么概念?如果以普通樓層層高3米計算,這個空間的跨度達到了六層樓的高度。
那么,為什么說更大更高的空間,可以提升員工幸福感和企業生產力?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
商務辦公空間更大、更高,可以消除慣常空間的壓抑感,讓其盡顯開闊,這可以有效保持員工持有愉悅的心境投入到工作。
同時,在后續的使用過程中,更廣闊的空間,也可以讓企業根據人員、經營安排,靈活改變格局,有效利用空間提升效率。
也因此,很多時候,無柱化空間的大小,也直接成為檢驗商務樓宇實力的試金石。
不僅如此,項目還打造了共享餐廳、共享報告廳以及24小時政務服務中心,讓商務與生活共融,為企業及其員工提供了便利的配套空間。
Part 3
在1989年上映的科幻電影《回到未來》,相信許多人對這樣一個場景印象深刻。
電影里,男主角給自己的雙腳套上一雙鞋,這雙帶有驅動式鞋帶的鞋,便立刻自動綁緊了鞋帶。
這就是未來生活的場景——萬物智慧互聯,充滿科技感。未來辦公,當然也不例外。
在這里,仲量聯行曾就對未來辦公給出過一個清晰的認識。它認為未來辦公有四大趨勢,分別是科技、智能服務、人性化和網絡。
當中,科技和智能這兩個關鍵詞,分別被放在了前兩位。可見其中的重要性。
這也是意料之中。
一方面,隨著互聯網、AI等技術持續滲透,我們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正在被科技所改變,商務辦公作為我們工作使用頻率最多的空間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
另一方面,通過對科技和智能化等工具的應用,無疑也將提升空間在節能降碳、綠色健康等方面的效益,從而也讓企業降本增效、提高效率。
這就又回歸了未來辦公的兩大本質問題:提升員工幸福感和企業生產力。
作為未來辦公場景的一次引領式試驗,中建四局科創大廈自然也深知這一點。
它的一體化智慧運維平臺,仿佛是給這座新落成的大樓裝上了“大腦”。
大廈通過數字孿生、AI、大數據等技術,能夠對通行、能源等模塊進行三維可視化智慧運維。
從而全方位感知樓宇內的機電設備、光伏發電、能耗監管、碳排放分析、智慧安防、資產管理等,并做出相應的決策調整。
比如,在大樓的辦公公區,燈光是可以通過感知自然光照實現自動調節亮度的。
如果空間內自然光照強烈,燈光會自動調暗,而當陰天自然光照不足,燈光又會自動調高亮度。
而在大樓的每個辦公室,還有專門的空氣質量探測器,能夠對空間的CO2、PM2.5、甲醛、溫濕度等空氣指數做實時監測和反應。
比如,當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溫度超出正常值水平時,探測器就會聯動樓宇自控系統,自動調節新風量及空調,使室內的空氣、溫度保持在健康、舒適的水平。
這些全方位的智慧運維管理,不僅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高效便捷的辦公空間,同時也極大程度地節約了能耗。
Part 4
不僅擁有“智慧大腦”,中建四局科創大廈還是一幢“會呼吸的大樓”。
所以,也可以夸張點說,當你站在這座大樓底下,矗立在你面前的,就像是一個一百七十多米高的巨型“生物”。
而這,主要得益于大廈太陽能煙囪、層間通風器,結合新風系統的打造。
為了打造一棟適應“新質生產力”轉型需求,響應“雙碳”政策的未來大樓,項目采用了太陽能煙囪的設計。
大廈通過按避難段在頂部設置排風百葉,在熱壓拔風效應下,能使內部空氣自然向上流動,從而帶動各層空氣從通風器進入室內。
這個功能,能在夜間與過渡性季節代替空調系統,將室內空氣排出的同時,引入室外的新鮮空氣。不僅做到自動“換氣”,也讓企業更加節能。
大樓還有一個類似的設計,叫做冷巷。
就是在裙樓副樓和塔樓之間設置一條貫穿南北的冷巷式空間。
這個空間通高7層,頂部設置采光天窗,通過利用內外溫差引導空氣自然流動,帶動室內外熱交換。
這些設計在提供舒適的通風環境的同時,實現低碳節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室內空間體驗。可謂一舉多得。
Part 5
以“建筑科技典范,創新總部標桿”為建造理念,中建四局科創大廈憑借在綠色建造領域的示范性作用,日前,獲評為金級碳中和建筑認證。
它也因此成為國內首座超高層金級碳中和建筑。
不僅如此,在奠基開工以來的短短兩年,大廈已包攬多項建筑界的榮譽。
此前,大樓獲得了LEED金級預認證及WELL健康建筑金級認證。同時,還達到了綠建三星級標準認證——這是中國綠色建筑的最高等級。
其還入選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公布的《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第一批)》,以及由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廣東省第一批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名單》。目前,項目也在努力爭創魯班獎。
這一切榮譽背后,中建四局科創大廈作為未來商務辦公的集大成者,實際上還有很多可以說的。
比如它的區位,位于廣州CBD東進核心的國際金融城。這并不是一種巧合。
金融城有清晰的產業定位,這是一個專門搞數字經濟,搞金融科技的新興產業聚集地,是廣州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橋頭堡。
中建四局科創大廈,正是為了匹配區域內產業轉型需求而打造的。
再比如,中建四局科創大廈出自中建四局之手,實力是毋庸置疑的。
近幾年,中建四局作為首批“鏈主”企業,已在傳統建筑業以及新興產業方面探索創新,結下累累碩果。
總結
僅隨廣州CBD東進,從最初的環市東到天河北、珠江新城,再到如今的琶洲和金融城,廣州的寫字樓經歷了多輪進階。中建四局科創大廈作為凸顯數字科技、綠色低碳、共享融合的寫字樓5.0的集大成者,未來通過向企業提供高效便捷、智慧交互、綠色節能的辦公空間,聚集起一批優勢企業和資源,帶動區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的同時,無疑將助力片區新興創新型產業的發展,為推動當地經濟動能轉換做出應有貢獻。
相關公司:中建四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