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日趨復雜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前國防部政策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近期的一系列言論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特朗普新政府國防部政策副部長提名人,科爾比反復強調:一旦中國對臺采取軍事行動,美國將不惜摧毀臺積電的芯片制造廠。這一極具爭議性的表態,不僅暴露了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戰略焦慮,更折射出全球科技霸權爭奪戰的深層博弈。
現實的殘酷性在于,臺積電已然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的命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的數據顯示,美國采購的92%頂尖芯片均來自臺積電。這一驚人的依賴度,使得臺積電超越了單純的商業實體范疇,演變為地緣政治的戰略籌碼。科爾比毫不掩飾地宣稱:"讓臺積電完好無損地落入中國手中,這種想法簡直瘋狂。"這番表態雖然措辭激進,卻準確反映了美國戰略界的普遍憂慮。
美國對臺積電的戰略焦慮遠比表面更為復雜。盡管《芯片法案》承諾了巨額補貼,但臺積電在美國的投資策略仍然令華盛頓深感不安。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資的晶圓廠僅規劃4納米和3納米工藝,而其在臺灣已開始嘗試量產2納米工藝,并積極研發更先進的制程。臺積電董事會始終堅持將最尖端工藝的制造和研發留在臺灣,這一戰略選擇實質上維持了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時也成為美國科技霸權最大的軟肋。
在美國本土,英特爾作為唯一一家具備先進制程能力的晶圓廠,其技術迭代速度卻遠遜于臺積電。英特爾在7納米制程上的持續延誤,以及在5納米、3納米工藝上的疲軟表現,已讓美國政界對其追趕臺積電的能力產生嚴重懷疑。這種技術差距不僅關乎商業競爭,更直接威脅到美國在全球科技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美國政界普遍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英特爾難以在先進工藝領域對臺積電形成有效競爭,這種技術依賴將持續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科爾比等人極端的"摧毀論"才顯得格外刺耳卻又在情理之中。這不僅是一種軍事威懾,更是美國技術焦慮的極端表達。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今天,掌握先進制程的能力已然成為國家實力的核心指標,而美國在這一領域的相對衰退,正在動搖其全球科技霸主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科爾比的主張與美國陸軍戰爭學院2021年最受關注的"打破巢穴"戰略研究不謀而合。這份研究提出"焦土政策"的概念,建議在沖突發生時摧毀臺灣的半導體制造業。然而,科爾比更進一步指出,這種戰略決策權不應僅由臺灣方面掌控,暗示美國將在關鍵時刻直接介入。這種思維邏輯的背后,是美國對維持半導體霸權的執著追求。
拜登政府推出的《芯片法案》試圖通過巨額補貼重塑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鏈,臺積電獲得116億美元資金支持在亞利桑那州建廠。然而,特朗普對這一政策持強烈批評態度,認為這種補貼模式難以確保"優質企業"的引入。這種政策分歧折射出美國兩黨在科技產業重構路徑上的根本分歧。
科爾比在202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對臺積電施加關稅等懲罰性措施可能適得其反。全球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依賴度之深,使得任何激進政策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美國重塑半導體供應鏈的努力需要時間發酵,過于激進的政策施壓不僅無助于臺灣提升防務能力,反而可能破壞現有的產業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