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環境教育網絡(TEEN) 是中日韓三國環境部長會議(TEMM)機制下優先合作領域的重要合作機制之一,通過三國環境部門、環境教育機構及環境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互相學習與借鑒三國環境教育政策、方法及案例。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為該合作網絡的中方協調機構。
自2020年起,中日韓三方發起“中日韓環境教育合作項目”,通過開展環境教育案例征集及聯合研究,豐富了中日韓環境教育網絡(TEEN)的成果。
2024年合作項目主題為 “災害預防”,中方共有5個案例入選,并將與日韓案例形成匯編。現對入選案例予以展示。
1
案例名稱
“海綿城市”理論下的校園排水改造行動
2
報送單位
深圳市羅湖實驗學校
3
關鍵詞
海綿城市、水資源循環利用、積水內澇、應急韌性
4
活動目標
1.學習海綿城市理念,完善校園排水系統,減少積水安全隱患
2.提高水資源(雨水)利用率,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管理
3.提高應急韌性,建成應急韌性示范學校
5
活動參與對象
中學生
6
活動內容
一、提出問題
深圳今年入夏以來連續數月極端天氣頻發,導致羅湖實驗學校校園內部經常排水不暢,對學生學習和生活造成不便。
(校內道路,南藥園積水嚴重)
二、實地探查
了解海綿城市的具體內容和種植部分藥材的“南藥園”所存在的問題后,在南藥園的校道、塑膠跑道、石子路以及土壤區域四種不同的環境進行現場實驗。結果顯示:校道積水是由于路面材料及地勢設計不當造成的。
(成員進行校道滲水實驗)
三、項目設計
第一,將南藥園土壤整體下移至校道水平高度以下,發揮其灌溉作用,緩解校道在雨天的濕滑情況。
第二,把原本南藥園的平行狀分區調整為輻射狀分區,并將整體高度調整兩邊高中間低,方便積水流入旱溪。
(整體設計剖面示意圖)
第三,建設比旱溪底面高出約20cm的溢流口,當水位超出時,溢流口便可將積水引入設置有凈化系統的地下蓄水池,之后再用于旱時灌溉等。以上工程外包實施,學校后勤部等監工。
(旱池及南藥園排水設計示意圖)
第四,設計新型溢流口,設雙層排水口,并與上層把手分別連接,便于拆卸清理,可有效阻擋雜物堵塞水管。
(溢流口設計示意圖)
第五,后期延續包干政策,學校社團和班級開展維護。以上措施由學生中心管理、設計并推行。
7
參與對象對活動的印象/反饋
劉玥(項目導師):本項目能從身邊發現問題并積極推動解決,在過程中不僅學習到了專業知識,也鍛煉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8
活動的主要特點
1.對極端天氣后校園內積水區域進行改造,以避免再次出現類似風險和不便。
2.結合海綿城市理念和方法,調研設計溢流口,調整坡度、打造旱溪,巧妙搭建生物滯留設施。
3.以項目式學習PBL探索青少年在校園內參與災害應急和預防措施。
9
參考資料
深圳市司法局《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規定》
https://cgj.sz.gov.cn/zjcg/zh/content/post_10669709.html
10
機構介紹
深圳市羅湖實驗學校是創辦于1992年的一所區屬公辦學校,現有初中45個教學班,小學四個年級1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0多人,教職工300余人。
【網址】https://sungang.luohuedu.net/
11
聯系人
【姓名】吳琳冰
【部門】地理科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