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會議,叫做瓦窯堡(bu3)會議,下面我們簡要介紹一下它的經過和意義。
一、會議過程:
會議背景與準備: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策動華北五省自治,中華民族面臨空前的危機。
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吳起鎮,后轉移到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瓦窯堡。
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遣張浩回到陜北,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內容。
在得到共產國際七大的精神和前方反“圍剿”取得重大勝利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召開瓦窯堡會議。
會議召開:
會議時間: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
會議地點:陜北安定縣(今子長市)瓦窯堡。
主持人:張聞天。
與會者: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李維漢、王稼祥、劉少奇、鄧發、凱豐、張浩、鄧穎超、吳亮平、郭洪濤等十余人,以及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
會議內容:
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張浩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的精神和中共代表團發布《八一宣言》的經過。
毛澤東作《軍事戰略問題》的報告,分析了各階級對抗日的態度,明確提出民族資產階級在亡國滅種的關頭有參加抗日的可能。
張聞天作《政治形勢與策略問題》的報告,分析了華北事變后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化,討論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等問題。
會議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冒險主義和關門主義錯誤,制定了正確的策略。
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央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和張聞天起草的《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
會議爭論與共識:
會議在討論中圍繞民族資產階級有沒有可能抗日的問題發生了爭論。毛澤東等認為民族資產階級有參加抗日的可能,而博古等則持不同意見。
經過討論,會議最終達成共識,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
二、會議意義
政治路線的轉變:
瓦窯堡會議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黨的政治策略問題,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
會議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成熟與成長:
瓦窯堡會議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總結革命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成熟起來。
黨能夠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把共產國際七大提出的關于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總方針創造性地運用來指導中國的革命運動。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為后來的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
會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為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做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準備。
黨的群眾基礎的加強:
會議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路線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
會議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組織建設和農民工作的發展,加強了黨在農村的群眾基礎。
綜上所述,瓦窯堡會議是一次極具歷史意義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延續和深化。
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成功糾正了中央軍事領導上的錯誤,主要解決了最為緊迫的軍事與組織問題。
待中共中央抵達陜北后,才得以結合國內形勢與黨的任務,系統性地解決政治策略層面的問題。會議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與策略,不僅強調了抗日前提下,與民族資產階級乃至地主買辦階級中部分力量重新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時著重闡述了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必須且能夠掌握領導權的重要性;既嚴厲批判了“左”傾教條主義在政治策略上的錯誤,又警示全黨需警惕1927年無產階級放棄領導權導致革命失敗的教訓。
這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已經具備總結過往革命成敗經驗的能力,能夠從中國實際出發,將共產國際七大提出的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總方針,創造性地應用于指導中國革命運動。瓦窯堡會議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會議過程中充滿了爭論與共識的交織,其深遠意義在于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歷史性轉變,促進了黨的成熟與成長,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并強化了黨的群眾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