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世紀40年代,原為明朝藩屬的朝鮮倒向滿清,成為其持續策動戰爭的資源輸出地。不僅需要奉獻大米等口糧,還經常出動士兵配合清軍行動,以及派船隊保障新主的后勤供應。甚至傳出過小道消息,準備渡海攻打山東半島。
為此,明軍只能在前線嚴重吃緊的情況下,額外增加登州等港口重鎮的海防。但苦于資源有限、能力不足等缺陷,對隨時可能來臨的襲擊防不勝防,只在廟島水域有過一次菜雞互啄式接觸。
明清戰爭初期 朝鮮曾義無反顧的站在明朝一邊
早在1619年,滿洲關外爆發薩爾滸之戰,朝鮮當局還無條件站隊明朝陣營。只是因為士兵數量有限,才無法在分進合擊策略中獨當一面。彼時的李朝尚未完全從壬辰戰爭中恢復過來,又不愿意重拾高麗時代的貴族軍制,只能以每三個月輪戍一次的節奏維持正規軍。所以士兵戰力普遍不強,對弓箭、槍炮和冷兵器的運用水平都比較欠佳。
由于服役期較短 李朝士兵很難抵擋清朝南下
相比之下,曾充當護國神山的海軍情況要更好一些。由于士兵采取每半年輪戍一次節奏,平日里又可享受免稅待遇,作戰能力相較于陸軍而言出色不少。若非整體規模不大,或許能對南下清軍造成嚴重傷害。
李朝水軍相較于陸軍而言 更為精悍善戰
可惜,歷史并沒有給李朝多少重來的機會。公元1627年,剛剛登基的皇太極便御駕親征,率領八旗軍在半島有如無人之境。朝鮮方面只能同意在中江開市,卻依然對盛京朝廷陽奉陰違。先是拒絕提供水師船只,繼而以本地不產金銀、牛角為理由,拒絕無條件向滿清納貢。甚至收留遼東來的明朝軍民,還與毛文龍的東江鎮部隊暗通款曲。于是,皇太極在1636年發動二次遠征,迫使半島軍民徹底向自己服軟。
遭遇兩次打擊后 李朝被迫與清朝簽訂合約
根據雙方簽訂的“丁丑下城”和議:
1 李朝正式成為滿清藩屬。
2 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所有關系。
3 國王的長子與次子遠赴奉天充當人質。
4 每年進貢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200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葉千包、水獺皮400張、米萬包...
5 清軍攻打皮島,李朝應該出兵、出船協助。
6 禁止大量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
古代畫作中的李朝水師官兵
至此,幾乎整個朝鮮王國的軍隊都落入滿期麾下,成為其繼續對關內作戰的輔助力量。尤其是在第二次皮島之戰中,剛剛整編成軍的李朝水師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幾乎原封不動就改旗易幟,瞬間磨平兩大陣營間的海軍差距。以至于明朝官方都不得不含蓄表揚這些“麗船”,認可其堅固程度遠在本國戰船之上。
水師船隊是李朝提供給清軍的最優質資源
公元1640年4月,明朝又通過俘虜的朝鮮信使獲知,滿清正積極征調李朝水師。然后運載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的漢軍部隊,渡海直撲登州要沖。既能從戰略上分散遼西明軍注意力,又要為自己在吳橋兵變中遭受的苦難復仇??紤]到僅戰船上的朝鮮士兵就有5000人,三萬麾下漢軍規模過萬,足以在膠萊地區鬧出巨大風波。
登州府 是明朝的北方海上要沖
事實上,自吳橋兵變結束后,明朝對登州的防務就很不上心。一方面是因為戰爭破壞難以平復,另一方面又是因為陸上壓力巨大,分不出多少資源給沿海。譬如明遼東巡撫方一藻等人就斷定,所謂渡海攻擊不過是疑兵之計。目的在于誘使明軍分兵,以便主力在遼西、山海關或薊鎮方向尋求突破。倒是中央朝廷更為謹慎,發公文提醒地方注意“麗船”偷襲。因此,這輪意見相左的辯論本身,還是聚焦于資源爭奪。
朝鮮水師的板屋船 被明朝官方認為優于己方戰艦
當年6月,李朝水師將領林慶業果然率115艘大小艦船西進。但他們的任務并非襲擊登州,而是要把10000包米送遞松錦前線。盡管朝鮮方面十分不愿意同舊宗主交火,還是架不住滿洲新貴的威逼利誘。索性授意前線人員可在必要時棄船保命,另派小型偵查船只前往南方吸引注意,盡可能避免自己與明朝水師迎頭相遇。甚至可能提前派人偷偷報信,將事情緣由通盤告知洪承疇等戰區大員。
朝鮮水師出動前 已經將行程通報給明朝
然而,明朝方面在皮島陷落后已是驚弓之鳥。哪怕提前獲悉朝鮮水師的具體計劃,仍舊擔心是清軍故意布置的反間計。當登萊地區的偵查兵發現“麗船”行蹤,絲毫不考慮當時的海面濃霧密布,立即上報為有百十余號蜂擁齊進的大型入侵部隊。隨即從各水寨、衛所調集38艘戰艦出航,集中于登州北部水域的廟島。
位于登州北部水域的 廟島群島
結果只遇到幾艘李朝偵查船,連真正意義上的艦隊交戰都沒有上演。僅僅在象征性炮擊中打死8人、打傷12人,又從水里撈其2個倒霉的俘虜。至于真正為滿清運輸給養的船隊,則堂而皇之的在大凌河口進進出出。
正在開炮射擊的明朝水師艦船
正因如此,廟島之戰就是朝鮮人給明朝上眼藥,利用對方的猜忌習慣確保自己全身而退。但偌大的中央帝國往往難以迅速調整方向,仍將日漸枯竭的資源不斷分配給登萊海岸。先后派出三支有15艘船+300士兵的水師,進駐廟島群島中的不同島嶼,同時用山東總兵的2000火槍手和50門滅虜炮強化港口部署。僅用1年半時間,就把當地駐軍規模擴大到近萬人。絲毫沒想過為松錦前線的被圍部隊建立水上補給,坐視他們在1642年隨洪承疇一起向皇太極投降。
直到明朝滅亡 廟島群島都是水師重點布防區域
讀者看到這里,或許會為明朝決策層的榆木腦袋感到哀嘆。唯有了解當時的水師情況,才能理解先民的一驚一乍緣由。根據1641年的遼東巡撫丘民仰塘報:明軍各鎮水師或有兵而無食,或有船而少兵,又或有船與兵兩不見蹤影者!
因為資源不足 明朝所能供養的水師非常有限
顯然,這樣的武裝力量根本沒能力與朝鮮船只對抗,更沒膽子遠赴遼西阻斷水上交通。表面上看是情報延誤、策略失當,究其原因還是整體性的全面潰敗。
這就怪不得為何三次派登萊鎮副總兵王武緯出使朝鮮,試圖聯合對方從背后牽制清朝進攻,結果都被斷然回絕。畢竟,自己爛到一定程度,再怎么對外求援都是愛莫能助......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