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超自然現象探索官,感謝您的觀看,希望能得到您的一個"關注"
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了白矮星的一個新特征——類似于太陽的恒星死亡后留下的“尸體”。事實證明,它們外層的厚度與溫度直接相關。矛盾的是,這個相當“局部”的事實可能會對暗物質搜索的整個過程產生巨大的影響。
白矮星是大多數質量不足以坍縮成中子星或黑洞的恒星演化的終點。這些物體可能會在太空中漂移數十億年,并逐漸冷卻。考慮到它們的初始溫度有時會達到100,000 °C,這種冷卻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同時,量子物理學預測,白矮星的加熱程度應該直接影響其外層的厚度。
然而,這種影響在實踐中究竟是什么樣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確定——直到一項新的研究出現,該研究的作者研究了整個銀河系的26,000 個白矮星。天體物理學家測量了來自這些死亡恒星的光的引力紅移(由于重力而導致的波長增加)。他們發現,它們的最大體積實際上很少取決于第二個關鍵參數——質量。
即使質量完全相同,更熱的白矮星也更大,這理想地證實了之前發展的理論。但這一發現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普通的恒星研究。這一切都與關于難以捉摸的暗物質性質的假設之一有關——暗示它由弱相互作用的大質量粒子(WIMP)組成。
如果這個假設是正確的,那么星系中的暗物質應該集中在其核心周圍,并順利地向外圍消散。但如果它由軸子組成,那么情況將完全不同:濃度急劇變化,以不斷交替的峰和谷的形式出現。
這就是白矮星發揮作用的地方:如果其中幾顆白矮星位于軸子數量增加的地方,那么在暗物質的影響下,人們可以預期它們的溫度、質量或密度會出現急劇且難以解釋的跳躍。因此,研究白矮星的內部結構將有助于將“自然”過程與物理學家幾十年來一直在尋找的奇異粒子的影響分開。然而,這并不是最近提出的唯一捕獲暗物質的奇特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