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大家在楚漢時期,那么大家愿意選擇劉邦還是項羽呢?很多人會選擇項羽,因為劉邦殺害功臣。而這些人要么是自私,要么就是見識淺薄。項羽如果善待功臣,怎么會有英布和齊地的叛亂呢?我就比如英布跟著項羽出生入死,他才被封為九江王,而像齊王和趙王寸功未建卻封在富庶之地,這才引發(fā)了田榮起兵。而且項羽雖然不殺功臣,但是他屠城啊,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置百姓生死于不顧,這不是自私又是什么呢?
楚漢時期
而如果是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選擇劉邦。首先劉邦任人唯賢,他不像項羽一樣任人唯親,最起碼你有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不是嗎?而且不管韓信還是英布,哪個又不該殺呢?韓信、英布、彭越在垓下之圍拒不出兵以此來要挾劉邦封王,這樣的人在哪個朝代不會被殺呢?韓信私下收留鐘離昧,而且韓信多次抗命,最嚴重的就是坑死酈食其,當時他已經說降了齊王,硬生生被韓信坑死。因此韓信的死其實是罪有應得的,而且為了自己的功績坑死自己的同事,這也是極其不道德的。
彭越和英布類似,他們都要挾劉邦封自己為王,而反觀陳平、周勃等人都得以善終,如果說這些人是劉邦的哥們,那么長沙王吳萵呢?歷史上任何開國功臣只要放棄貪婪基本都可以得以善終。很多人都稱贊杯酒釋兵權,但如果這里面有韓信、彭越和英布,你覺得他們會乖乖放棄自己的兵權嗎?最終歷朝歷代的結果基本都是一樣,而且我從來不認為善待功臣對百姓就是一種善舉。其實功臣在成名后就已經足夠衣食無憂了,其他的善待不過是增加百姓的負擔而已。
韓信
宋朝為什么會出現(xiàn)冗費,就是因為宋朝要每年用大量的費用來養(yǎng)這些功臣之后,每年從食不果腹的百姓身上壓榨錢財去養(yǎng)這些手無寸功,但卻憑著祖上榮光吃喝嫖賭的人。或許劉邦對不起任何人,但他絕對對得起百姓。古往今來,第一個善待百姓的人就是劉邦,第一個實行十五稅一的人也是劉邦。項羽為什么會失敗,就是因為他維護周朝的分封制,這些人憑著祖先的血脈巧取豪奪,最終才徹底激化了西楚內部的矛盾,讓自己以悲慘的結局退出了歷史舞臺。
或許項羽的使命就是推翻秦朝,而統(tǒng)一天下則是劉邦的使命。我縱觀當時,真正對百姓好的人也只有劉邦了。而縱觀整個歷史,能實行十五稅一的人在歷史上一個手指頭都能數(shù)過來。即使兩千多年以后的明清,依然不能實行十五稅一不說,即使賦稅沉重依然入不敷出,這才是最可怕的。更說明了劉邦治理天下的偉大,或許歷史的選擇就是人們最好的選擇。人們總說偉大,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偉大呢?而在交流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以身入局。
劉邦
這個問題,我也問過其他人,最讓我觸動的是一個朋友的回答。當時他選擇劉邦,我說他不怕自己成為韓信嗎?他說道:如果能讓天下百姓過上十五稅一的日子,哪怕自己身死又有什么關系呢?而劉邦也是如此,如果能讓百姓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那么自己哪怕背負不仁不義的罵名,又有什么關系呢?或許善待這些人能給自己留一個美名,但會增加百姓的負擔,不然這些人錦衣玉食和軍費開支從哪里來呢?而從后面七國之亂也能看出問題:平定七國之亂都讓天下荼毒,更別說地盤更大的異姓諸侯王了。
一個負責任的君主猶如一個父親一樣,他不會把困難留給后代,或許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會做出錯誤的決策,畢竟當時從來沒有人分封過同姓諸侯,但劉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天下太平。而黃老之學也確實解決了長期的戰(zhàn)亂問題,這也是劉邦風評逐漸變好的原因。因為人們開始覺醒了,他們不再關注高高在上的秦皇漢武,而是開始從這些衣衫襤褸的百姓角度重新審視歷史,這也是一種進步,更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旋律,不是嗎?
項羽
縱觀歷史,它可能會開倒車,比如張勛復辟。但這種與歷史為敵的趨勢不會持續(xù)太久,歷史會選擇每一個順天而行的人,也會淘汰每一個逆天而行的人。然后總體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這就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旋律,不管如何它一定朝著更自由、更開放、更民主、更制衡的方向發(fā)展。即使強如項羽,他的分封制也會分崩離析,即使強如王莽,他的井田制和西周的“專利”制度也會走向滅亡,因為歷史是不會允許反人性的東西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的。歷史不僅是人性的照妖鏡,更是時代的照妖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