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冬月廿五陰,就怕冬月廿五晴”,今日冬月廿五,晴天啥說法
時間過得真快,現在已經進入冬月下旬了,今天是冬月二十五,一個特殊的日子——圣誕節,當然這一天也是傳統的“窮日”。
對此民間里還是有很多俗語說法的,因為冬月二十五處于冬至節氣,因此按照民俗的說法,有著:“不怕冬月廿五陰,就怕冬月廿五晴”的說法,那么這句話是啥意思?晴天有啥說法呢,我來說一下:
冬月二十五不一般:
①冬月二十五是“窮日”。
什么是窮日呢?
絕日,是干支紀年的一種說法,而一年當中有四個窮日,分別是:
春季的“乙亥日”,
夏季的“丁亥日”,
秋季的“辛亥日,
冬季的“癸亥日”。
而今天是甲子月的癸亥日,按照傳統的說法,這一天就是“窮日”。
那么窮日是怎么來的呢?
窮日,是根據干支紀年而來的,其中天干和地支兩兩配對一共是60組,而“癸亥”的順序為第60個,也是最后一個組合。因此老祖宗就把六十甲子的最后一日,稱之為“六甲窮日”,也稱為窮日。
對此,古書是這樣記載的:
《后漢書·鄧禹傳》:“明日癸亥,臣等以六甲窮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眾。”
意思是說,癸為十干之末,亥居十二支之末,癸亥日居六十甲子之末,故日窮日不出兵。
②冬月二十五,圣誕節。
關于圣誕節,年輕人是比較重視的,這是西方的一個節日。從公元336年,羅馬教會開始在12月25日在這一年開始過節。
當然今天是農歷的冬月二十五,公歷的12月25日,所以這一天就是西方的圣誕節。
在圣誕節這一天,西方的人們在過節的時候,常以互贈禮物,并以圣誕老人、圣誕樹等增添節日氣氛。
不過按照我們華夏的說法,圣誕節畢竟是西方的節日,而我們華夏也有傳統節日,比如說:
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等。
所以來說,西方的節日雖然進入了華夏,但是對于我們華夏人來說,還是要過好自己的節日。
“不怕冬月廿五陰,就怕冬月廿五晴”的意思:
為什么說不怕冬月二十五陰天呢?
其實冬月二十五這一天,也正處于冬至節氣的第一候——蚯蚓結的時候了,當然也處于一九的節氣中。
對于冬至和一九,俗語是這樣說的:
“冬至無雨一冬晴”。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如果在冬至節氣的時候,如果沒有下雪下雨的話,那么這也預示著整個冬天都會出現晴天,干旱的氣候中。
當然冬天干旱對于莊稼的生長是不好的,不利于莊稼的正常生長,甚至到了第二年會出現減產的情況。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如果在冬至節氣下了雨雪的話,那么這也預示著進入整個九天以后,雨雪不斷。
當然冬天下雪的話,對于莊稼的生產是好的現象,這也預示著來年的莊稼能夠獲得好的收成。
當然對于冬月二十五這一天也是一樣,是適宜下雪,不適宜晴天的,具體我們看一下農村諺語:
第一,“冬月二十五雨,臘月三九無干土”。
這句農諺說的是,如果在冬月二十五這一天下了雨雪的話,那么這也預示著進入臘月,三九以后,雨雪非常的多,降水就會很充足,沒有干土的存在。
當然這也說明了三九的天氣特別的冷,雨雪特別的多,這對于莊稼生長是好的現象。畢竟俗語說的好“瑞雪兆豐年”,所以冬天雨雪比較多,那么這也有利于莊稼的豐收。
第二,“二十五晴,一冬暖;二十五陰,一冬凌”。
這句農諺比較容易理解,意思是說,如果農歷冬月廿五這天是個晴天的話,那么就預示當年的冬天將以晴朗的天氣為主,是個暖冬。
相反,如果冬月二十五下了雪的話,那么這也預示著進入寒冬臘月以后,天氣特別的冷,是一個冷冬。
對于冷冬和暖冬,按照四季現象的說法,冬天過于暖和的話,是不利于莊稼的正常生長的,畢竟這也是二十四節氣的規律。
通過上述來說,俗語“不怕冬月廿五陰,就怕冬月廿五晴”,還是有一些說法和講究的,畢竟這一天不一般,也能和冬天的寒冷是有一定關系的,但是俗語畢竟是俗語,也僅僅作為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