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外周刊》有趣優質的海外資訊
(中英西三語版)
每周二、周五更新
掃描下圖二維碼加小雅,免費訂閱
中亞,西至里海,東到我國新疆,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羅斯。這廣大的區域在絕大部分人心中都不算重要。
中國視角下,這里是西域以西。
歐洲視角下,有「近東」、「中東」、「遠東」,偏偏漏了中亞。
然而,盡管在東西方視角下都常被忽視,中亞卻恰恰是東西方之間的橋梁,是不同文明的交叉點。千百年來,這里其實一直是國際事務的中心,在全球化的進程開始前,世界就在這里連為一體:來自歐亞兩端的商品、文化在這里匯聚;在這里爆發的沖突會像骨牌一般影響到千里之外。
中亞名城撒馬爾罕,就是在這里見證了無數次盛衰興亡。
撒馬爾罕今屬烏茲別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是世上少有的 「雙重內陸國」,處在東歐和中亞交通的沖要之地,也因此被稱作「中亞之心」。
公元前 8 世紀起,烏茲別克斯坦的土地上誕生了一系列城邦國家,其中,巴克特里亞、花剌子模等名字一直傳承下來。
公元前 6 世紀至公元前 4 世紀,這些城邦紛紛歸屬于強大的波斯帝國。
公元前 330 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帶來了希臘文化。亞歷山大雖然英年早逝,但希臘化時代卻給這片土地留下了永久的印記。
公元前 3 世紀至公元前 2 世紀,中亞地區先后經歷了塞琉古王朝和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的統治。然而,公元前 2 世紀中葉,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分裂,中國史書中的大宛、大月氏和康居在此嶄露頭角。
【 山西太原北齊名將徐顯秀墓中出土的
赫拉克勒斯戒指,據推測出產自中亞 】
5 世紀時,當地從中國引進了養蠶業。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城都成了當時國際貿易樞紐。
公元 6 世紀,突厥汗國迅速占領了中亞。
7 世紀時,隨著唐滅突厥,各小國紛紛臣服于唐。
到了 8 世紀初,這里又被阿拉伯人占領。
公元 12 世紀末,花剌子模在此崛起,不久后又被蒙古帝國征服。
14 世紀 40 年代,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臺汗國分裂,帖木兒帝國隨之崛起,成為了最后的世界性游牧帝國。
我們可以從這張地圖看到帖木兒帝國的鼎盛疆域。
在繪制地圖時,中心點的選擇往往體現了地圖的視角和理解。這片區域在中國的傳統視角下,算是化外之地,是無盡的荒漠和汪洋。不過,拉開視角,這里其實就是絲綢之路的中心。
地圖的最西端,我們能看到今天屬于希臘的島嶼和土耳其。1402 年,帖木兒在安卡拉戰役中擊敗了以勇猛著稱的奧斯曼蘇丹巴耶濟德一世,之后將他囚禁致死。后者原本即將攻克君士坦丁堡,因此這一戰間接拯救了風雨飄搖的東羅馬帝國,大大緩解了歐洲面臨的軍事壓力。
地圖南方的山地就是波斯高原,屬于今天的伊朗。
再向東是今天的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帖木兒一度征服了德里。他的后人還在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帝國的北部疆域直抵咸海,再往北就是今天俄羅斯的南部邊界。
而烏茲別克斯坦位于地圖中部,中亞的兩河流域(河中地區)正是帝國的核心區域。而處在沙漠與山脈之間,易守難攻的沖要之地撒馬爾罕就是帖木兒選定的首都。
直到今天,帖木兒的陵墓也是撒馬爾罕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后來,中亞被俄國控制,直到蘇聯解體。
從古至今,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希臘人的影響、波斯文化的痕跡、大唐的印記、阿拉伯文化的傳承,還有沙皇俄國的遺產;當然,當地也有其原生的烏茲別克文化。
不論這些歷史和文化如何交織,它們最終在近現代,以一個全新的國家和民族——烏茲別克斯坦的形式呈現出來。
如果你問任何一個烏茲別克斯坦人,他們可能會有不同的身份認同:有人可能覺得自己是俄國人、希臘人、粟特人、烏茲別克人、突厥人,或者是帖木兒的子孫。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而這正是歷史和文化的魅力所在。
貞觀五年,遂請臣。太宗曰:"朕惡取虛名,害百姓;且康臣我,緩急當同其憂。師行萬里,寧朕志邪?"卻不受。俄又遣使獻師子獸,帝珍其遠,命秘書監虞世南作賦。自是歲入貢,致金桃、銀桃,詔令植苑中。
撒馬爾罕在中國歷史上有過許多名字。
張騫通西域,在大宛國的幫助下抵達「康居」,這便是撒馬爾罕第一次進入中國人的視線。從此康居、康國之名便一直流傳。
唐貞觀四年,唐滅東突厥,康國遂向大唐稱臣,并進貢了金桃、獅子等珍果異獸,西方漢學名著《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便是由此命名。
玄奘法師西行時途經撒馬爾罕,將國名音譯作「颯秣建」,感嘆「異方寶貨,多聚此國,機巧之際,特工諸國」。當地人本多信祆教、不喜僧人,玄奘法師成功破除偏見,在這里播下佛教的種子。
玄宗時,隨著大唐在怛羅斯戰敗(撒馬爾罕正是大食軍戰前駐扎之地),以及不久后安史之亂爆發,中國對中亞的影響漸漸消退,阿拉伯文化取而代之。
后來,兩宋之際,耶律大石建立西遼,控制了中亞,因撒馬爾罕地處錫爾河、阿姆河之間,稱其為「河中府」。
宋元之際,長春真人丘處機應邀帶領門徒前往西域謁見成吉思汗,經過「邪米思干大城」時,驚訝地發現許多漢人工匠在參與戰后重建。年過古稀的丘道長在此吟詩道「嘉蔬麥飯蒲萄酒,飽食安眠養素慵。」
在撒馬爾罕東北部,有一個阿法拉西布(Afrosiab)遺址。古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紀,在 13 世紀于蒙古西征中被毀。如今的撒馬爾罕是在遺址附近重建而來(大概就是丘處機所見到的新城)。
【 古城東門名為中國門,撒馬爾罕與中國的淵源可見一斑 】
古城遺跡中最引人矚目的發現便是各個房間中的壁畫。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壁畫處在發現于古城中心位置一間約 11 平米的小屋內。由于房間西壁描繪著四方使臣覲見國王的場景,考古學家們將這個房間命名為「大使廳」。不少學者相信,大使廳曾屬于《新唐書》中高宗永徽時,被封做康居都督的國王拂呼縵。
壁畫位于「蘇發」長凳(今天的沙發便是由此演變而來)上約一米的墻面,分別描繪了撒馬爾罕本地及周邊不同文化的場景。這種布局讓學者們不由想起《新唐書·西域傳》中的記載:
何,或曰屈霜你迦,曰貴霜匿,即康居小王附墨城故地。城左有重樓,北繪中華古帝,東突厥、婆羅門,西波斯、拂菻等諸王,其君旦詣拜則退。
雖說這條記載說得并不是撒馬爾罕(康居),但當時附近各國都屬于粟特人昭武九姓,同文同種,因此房間布局相似也是十分可能的。學者們也據此復原了殘破的壁畫。
對于中國游人來說,最有吸引力的自然是描繪中國元素的北壁壁畫。
整個壁面分為兩部分:右側為狩獵場景,左側為水面場景。這兩處場景均由一個身形較大的人物主導。
結合時代背景,左側龍舟上眾星捧月的女性當是后來登基稱帝的武則天,而右側騎馬獵豹的男性則可能是天皇大帝李治。
我們同樣應當注意描繪當地場景的西壁。
各國使臣帶著禮物覲見坐在上首的撒馬爾罕之王(我們就當他是拂呼縵)。
壁畫中間的使團從帽子便可看出來自大唐。邊上的其他使臣來自突厥、吐蕃,甚至高句麗。
兩邊的宮廷人物席地而坐,體現了突厥文化對當地的影響。
壁畫整體雖是人物畫,但實際上展示了當時廣闊的政治版圖和文化交流。使者們的排列方式,清晰地反映了當時的國際地位和方位。
從中國的視角來看,這里是西部邊陲的一部分,或是自己軍事、政治、貿易上的附庸。但從撒馬爾罕人的角度來看,大唐王朝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制造業大國,而他們的貿易終點在西方,自己因此成為東西方貿易的樞紐。
如果拋開中國的視角,中亞可以被視為古代世界的中心,尤其在貿易方面,撒馬爾罕堪稱東方的威尼斯。
看待歷史,我們不止可以從自己或近代勝利者的立場去觀察。換個視角,就會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如果你對于多語學習、提升全球視野、跨學科思維與閱讀理解力感興趣,歡迎加入「驚奇智庫」。
? 驚奇智庫
適合想要通過系統訓練提升個人競爭力的同學。
? 對齊
適合想要快速了解宏觀框架的同學(驚奇智庫成員可免費學習對齊)。
下滑了解詳情
編輯|愷宸
排版|琳玥
諸位孤獨的閱讀者們,大家好。
由于公眾號推送規則的調整,很多讀者可能無法及時,甚至難以再看到孤閱的推文了。對此我們非常遺憾。
如果你還愿意繼續和孤閱保持聯系,希望能將孤獨的閱讀者公眾號設為星標,或者時常點開推送、在看、留言、轉發等等。
謝謝你來,希望我們能一直敢于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