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在《三國演義》中,不少人都可以看出,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的不一定是殺傷了多少敵人,攻下了多少地盤,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糧草比對方多。曹魏相較于蜀漢和孫吳一直具有明顯優勢,并且在最終由后繼的晉朝統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廣糧多,養得起足夠的大軍。然而,在發展初期曹操也沒有太大地盤,又是怎樣在無數大大小小的戰役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呢?
創業初期的困境
公元196年,曹操正式將劉協迎入許都,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代。
正所謂“打天下易,坐天下難”,既然朝廷已經到了曹操的手中,也就意味著曹操必須想盡辦法治理好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而不是像其他軍閥一樣到處征伐搶劫。如果朝廷自己都沒法靠自己富裕起來,又怎樣有足以服眾的威嚴呢?
然而,此時曹操只有一州之地,而戰亂又對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想要用這片土地供養起整個朝廷,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屯田制打下堅實基礎
這時,一個名叫棗祇的小官提出了建議——實行“屯田制”。
所謂“屯田制”,其實就是將那些在戰亂中荒廢的田地收歸國有,然后將那些流民、戰俘等編成組,進行軍事化管理,統一稱他們為“屯田客”。由國家直接向他們提供在平定流寇和叛亂時繳獲的種子和農具,同時也監督他們工作,在收獲時再按一定的比例收租。
盡管管理較嚴,但對于那些流離失所多時的災民而言,能夠“耕者有其田”已經是他們做夢都難以得到的理想生活了。于是,這一制度極大地刺激了農民干活的積極性。又因為收稅環節跳過了地主豪強這一關卡,由政府直接抽成,使得國家也可以直接從這些農民的勞動中獲益,極大地增大了工作效率。
在屯田政策實施的第一年,曹操就從屯田民那里收獲了百萬斛榖。嘗到甜頭的他立即在他控制的地區大力推廣起屯田制來,同時他還在軍隊中也推行屯田,讓不少人平時是農,戰時是兵,沒過多久便國庫充盈,為日后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逐漸消失的屯田制
然而,這樣一個可以低成本富國強兵的政策,卻在幾十年后就被廢除了。后來即使有恢復,也完全沒有曹操時代的規模了。
究其原因,說到底還是因為“屯田制”本身就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沒了條件自然也就持續不下去了。
事實上,“屯田”這個詞并不是棗祇首創的。在西漢初年,就已經開始了在邊疆屯田以資軍用的先例。但在當時這并不是一個在全國推行的系統性政策,主要還是針對邊軍的后勤問題局部實施。
而到了漢末,全國都變成了一個大戰場,要想讓軍隊時刻都保持足夠的戰斗力,必須緊抓軍需補給。棗祇便從漢初邊軍的經驗中找到了靈感,將“屯田”變成了“屯田制”。
早期的條件很適合屯田制,一無所有的流民,荒廢無主的土地,充足有余的農具,這三點剛好都具備。
曹魏發展到后期時,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土地,但對屯田戶的剝削也逐漸加重,屯田民的分配比例從官六民四到了官八民二,引起屯田民的不滿,很多農戶不愿被束縛在不公平的屯田上,想要脫離,開始反抗。同時,土地管理也難以維繼,土地被門閥士族強占。此時曹魏的統治穩固,糧食供應充足,繼續采用屯田制已不合適,屯田制逐漸消失。
結語
無論怎樣,“屯田制”無疑是我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土地政策改革。盡管它因為各種弊端而無法持續執行下去,但它為戰亂中的三國時期農業發展提供了支持,對農民和土地關系的探索也為后世的土地政策發展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教訓,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