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新一代槍械已經逐步裝備部隊,引起了廣泛關注。相較于以前的,新一代不僅外觀更加美觀、設計更加現代化、尺寸也更加緊湊,給人一種“短小精悍”的感覺。
例如,短突型191甚至比79式沖鋒槍打開槍托后還要短,新一代QJB-201型5.8毫米班用機槍在視覺上也比81式步槍更為短小。這些變化使得解放軍戰士在攜帶和使用時更加便捷,槍械仿佛成為了他們手中的“玩具”。
其實這一變化并非偶然,而是槍械發展歷程中的必然趨勢。在熱兵器早期,為了保證射程和精度,同時保留拼刺能力,步槍往往被設計得非常長。
例如,美國的肯塔基步槍全槍長度達到了1.78米,幾乎與一個人的身高相當。然而,隨著無煙火藥的誕生和膛壓的大幅提高,槍管長度逐漸縮短,步槍的整體尺寸也隨之減小。
以德國為例,19世紀末期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引進并生產的西方槍械德國委員會1888步槍俗稱“老套筒”,它的長度達到了1.25米。但后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戰場需求的變化,步槍長度又開始逐漸縮短。
英國在布爾戰爭后率先發現了這一趨勢,將李-恩菲爾德步槍縮短,槍長從1.26米減至1.14米,這一變革引領了步槍短小化的潮流。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戰雙方在狹窄的塹壕中作戰時,長步槍的弊端愈發凸顯,士兵們紛紛抱怨步槍太長難以施展。
于是,西方各國紛紛開始縮短步槍長度以適應戰場需要,到了二戰時期,除了日本仍堅持使用較長的三八式步槍外,其他國家的主流步槍長度都已經縮短到了1米左右,比如著名的98k步槍就從G98步槍的1.25米縮短到了1.1米。
二戰時,半自動步槍大規模裝備,突擊步槍也開始出現,德國人這下又把步槍縮短了,不光如此,他們還縮短了子彈的長度,搞出了“中間威力彈”這個概念。二戰結束后,蘇聯效仿德國推出7.62X39子彈,這款子彈就是AK-47使用的中間威力彈。
突擊步槍時代,各國的槍長度都差不多了,普遍在1米以下。
從上面可以看出,步槍長度一直就有縮短趨勢,而且步槍縮短了以后,更加適合機械化行軍。現在士兵打仗最窮也要搞一輛山貓突擊車坐著吧?解放軍要是拿著長步槍,進出步兵戰車會很不方便。
為什么有很多人質疑201式班用機槍的威力?
因為它變短的很大一部分是槍管,盡管把槍身增加到了1米以上,但是槍管比不了上一代班用機槍。而且網上還有流傳,它的槍管還沒有81式步槍長,和95班機倒是可以比一比。95班機使用的是無托結構,長度只比95式步槍長一點,槍管厚度增加后,它就成了一把機槍。以前的老兵很喜歡95班機,簡潔而又精準,在600米以內指哪打哪。
QJB-201型班用機槍能做到嗎?其實完全沒有問題。因為槍管雖然短了些,但是子彈也變了,雖然口徑還是5.8mm,但是新子彈發射藥勁更大,子彈的初速一點也不老95班機低,射程和精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子彈的膛壓更大,對槍管的加工鍛造要求就更高,從一把班用機槍的迭代可以窺探出,這些年中國軍工制造水平又進步了。
為什么新型班用機槍要換回有托結構?
按照一些軍迷的理解,用95班機的結構,換上更好的槍管,用新子彈不是能打的更遠嗎?
的確是這樣的,長槍管子彈發射時,發射藥做工距離更加長嗎,子彈能獲得的動能更加大。但是沒有必要,因為它是班用機槍,不是狙擊槍,也不是通用機槍和重機槍,不需要射的那么遠。
不用無托結構是因為201型更加追求“人機功效”,槍托可以伸縮,現在士兵的體格比以前大,臂展也更長,用老的95班機會很別扭。
不用無托結構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201型上的一個獨特功能——彈匣彈鏈通用。這在戰場上既保證了火力持續性,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使用步槍的彈匣,后勤無壓力,甚至可以用95班機的彈鼓供彈,用無托的話,這個供彈機構就很難做了。
其實201型機槍還有一個雙胞胎哥哥,使用的是7.62mm全威力彈,屬于通用型機槍。結構都差不多,槍管更長更厚重。這款通用機槍是為外貿準備的,但是有俄羅斯的PKM這家伙壓著,QJY-201的出口之路應該會很難,畢竟PKM的性能太逆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