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4257字,閱讀時長約15分鐘。
▲重慶大禮堂
霧都重慶,這座被網友戲稱為“8D魔幻城市”的山城,三千年巴渝文化的傳統積淀與國際化大都市的新銳潮流在此交匯,塑造了這里一如重慶火鍋般的熱情洋溢。這座中國最年輕也是面積最大的直轄市,有著38個區縣、約3200萬人口。一個市的面積接近甚至超越了部分省份,這也造成了重慶不同區縣間醫療服務水平的差距,尤其是郊區縣與主城之間。
如何將這樣的差距彌補,實現同城醫療的同質化,也正是如今作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重醫附一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的羅素新所一直思考與探尋的方向。而國家心血管疾病領域“五大中心”的建設恰是給羅素新這一構想有了可以承接的載體,作為重慶地區首家全部通過胸痛、房顫、心衰、高血壓達標以及心臟康復這“五大中心”建設的醫院以及胸痛中心、心臟康復中心示范基地,其天然承載著推動重慶全市各地區心血管疾病診療優質化、均質化以及急診急救快速化的重任。
作者 | 人物君
01
作為重慶醫科大學教學醫院,重醫附一院在整個重慶乃至西南地區都屬于頂尖梯隊水平,這也使得其自然就承擔著引領本市及周邊地區醫療發展的關鍵角色,而這樣的使命感亦是刻在這所醫院基因里的歷史傳承。
1957年,為響應國家號召,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分出近一半醫生支內來到重慶,建立了重慶醫學院。1979年,在重醫附一院大內科的專科細分化過程中,心血管內科正式成立,由上海來渝支內的著名心內科專家林琦教授擔任首任科主任,之后在多位上海支內醫生以及川渝本地專家的接力傳承下,科室成為重慶內科學界一支舉足輕重專業隊伍。而正如當年上海專家支援重慶一樣,如今的重醫附一院心內科希望能讓優質的醫療資源更好地輻射整個重慶乃至更廣域的大西南地區,這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對于羅素新,成為一名有擔當的優秀醫生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因為家里親戚有當醫生的,小時候看著醫生治病救人的場景,讓羅素新對于這份職業心生了懵懂的向往。高中時的羅素新無意間讀到一篇關于“萬嬰之母”林巧稚教授的報道,頓時被其精湛的醫術與偉大的情懷所深深折服,她想成為先生那樣的人。高考那年,羅素新在自己的志愿欄上全部寫上了醫學院校,并最終被重慶醫科大學錄取。畢業時,羅素新以全年級第九名的成績直接留在了重醫附一院,從此真正實現了自己白衣執銳的夢想。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羅素新
那時候的羅素新在各科室輪轉三年時間后,接著報考了陳運貞教授的研究生,從此開始了自己與心血管學科近三十年的結緣。陳運貞是當年跟隨林琦教授一起從上海來到重慶的支內醫生,并在之后繼任心內科主任。羅素新說她是幸運的,能在自己職業生涯的最早期跟隨如此德高望重的教授,先生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她,那種始終心系萬千患者的情懷,是她所致力于追隨與傳承下去的。
翻開羅素新的微信朋友圈,很醒目地寫著一行簽名——“救治胸痛,守護生命”。簡單的八個字,是這些年來羅素新所一直堅持奮斗的目標,希望能夠為重慶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百姓在心血管疾病救治上帶來更好地健康與生命守護。
02
早在十多年前,羅素新對于如何更好地開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就有過深入的思考。那時候剛從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學成歸來的羅素新,恰逢科室正在申報國家臨床重點學科,作為科室副主任的她全程參與了項目標書的撰寫,在其中她就有寫到關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綠色通道”的內容。接著在2012年,當時已全面主持科室工作的羅素新,在當年醫院各科室主任的述職中,詳細闡述了關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綠色通道該如何去后,而這恰是與胸痛中心的建設理念不謀而合。
也是在差不多的時間點,在向定成教授的主導下,全國首個基于區域協同救治理念的胸痛中心在廣州軍區總醫院(現南部戰區總醫院)建成,這給了羅素新很大的啟發。那時候的羅素新推動了“西南心血管慢病論壇”的成功舉辦,在心血管慢病管理上積累了很好的經驗。
“從心血管疾病慢病管理到急性胸痛的救治,這樣的急慢結合,或許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帶著這樣的思考,羅素新開始籌劃推動胸痛中心的建設工作。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后,重醫附一院于2015年正式啟動胸痛中心的建設工作,由于其技術底子非常好,很快便在2016年以當年全國最高分的成績通過了胸痛中心的認證,并在之后成為全國首批胸痛中心示范基地。
在羅素新看來,胸痛中心的建設與自己的成長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作為冠脈介入專家,能看到急診PCI(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手術使得無數的心梗患者得到救治,挽回生命,這種成就感無疑是巨大的。
羅素新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在胸痛中心剛建成的那幾年,為了給團隊起到更好地示范帶頭作用,很多的急性胸痛救治她都是親力親為。經常有急性心梗患者半夜被送來,每次接到電話,羅素新總會第一時間趕到醫院。
“我家離醫院也就七八分鐘車程,每次都是自己開車過去,做完手術再回家。凌晨的街道很安靜,車里放著音樂,這種感覺還是挺滿足的……”
半夜從被窩中爬起的疲憊,此刻在羅素新的描述中竟渾然不覺。可能一名心血管醫生的幸福便在于此,當血管開通,患者重新蘇醒過來,這種救死扶傷的成就感,什么也無法比擬。
03
而對于羅素新而言,僅是自家醫院救治水平的提升顯然遠遠不夠。重慶作為有著8.24萬平方公里、38個區縣的最大直轄市,很多地方山路崎嶇、醫療條件落后,這些地方的百姓顯然比主城區更需要心血管急救網絡的覆蓋,這很多時候是他們的生命救治線。
于是,羅素新在做好本院的胸痛中心建設之后,便將眼光投向了全重慶。以胸痛中心示范基地為依托,重醫附一院希望將胸痛中心救治網絡延伸至各區縣,形成覆蓋整個重慶地區的急性胸痛救治網絡。為此,他們與各區縣醫院簽署了共同推動胸痛中心建設的協議,通過線上的溝通、線下的培訓等一系列方式,對各區縣醫院進行整體的幫扶,推動了他們在心血管疾病診療、急救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2016年左右,受限于設備條件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的短缺,重慶的區縣醫院中幾乎沒有哪家可以開展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技術,就算急性胸痛溶栓治療的比例也不夠。而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今天重慶所有的區縣都已能夠開展冠脈介入治療,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當地對于急性胸痛的救治能力。
其中讓羅素新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云陽縣人民醫院,通過讓當地醫生來重醫附一院進修以及派出團隊區當地進行培訓指導,重醫附一院心內科對云陽縣人民醫院進行了全面的幫扶。那時候,由于高鐵尚未開通,每次羅素新帶著她的團隊去云陽,都要提前一天出發,坐五六個小時汽車才能到。第二天上午在對當地醫生團隊進行培訓、手術指導后,再馬不停蹄趕回,每次光在路上的來回時間就要十幾個小時。而即便是如此的舟車勞頓,重醫附一院心內科團隊仍是無數次地往返于重慶主城與云陽縣之間,傾盡全力去幫助他們。
終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重醫附一院心內科團隊不辭辛苦的幫扶下,云陽縣人民醫院心內科的各項技術水平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從之前不能做心血管介入手術到能做,從原先只能做冠脈介入到如今很多介入手術都能做。去年,云陽縣人民院開展的PCI手術量超900例,其中急診PCI達100多例,成為守護云陽百萬民眾健康的關鍵支撐。正因為這一突出表現,云陽縣人民醫院成為重慶市首家國家級基層PCI培訓基地、標準版胸痛中心建設單位,科室更是獲評重慶市臨床重點專科,成為整個云陽縣人民醫院的一張響亮名片。
不僅如此,在院內心血管診療技能大幅提升的同時,從2022年開始,云陽縣人民醫院又進一步啟動了“心電一張網”的建設,成為重慶地區首家啟動“心電一張網”建設的區縣醫院。如今,在云陽縣已有100多名村醫加入了“心電一張網”體系,使得胸痛救治的觸角進一步向基層前移,極大程度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能力,增強了基層百姓的健康獲得感。
04
而重醫附一院在胸痛中心的建設幫扶方面,不僅局限在重慶,而是擴展至了更為廣域的大西南地區,其中典型的例子便是對于西藏昌都市人民醫院。昌都市人民醫院作為重醫附一院的定點幫扶醫院,心血管學科是其重點幫扶的對象。
自2019年以來,羅素新曾先后4次去過昌都,幫助他們推動胸痛中心的建設工作。第一次去的時候是跟隨院領導一起,到了那邊發現,他們連溶栓治療都很難,更不用提冠脈介入了。加上地理、氣候以及自身軟硬件條件等方面的制約,當地胸痛中心的建設難度不言而喻。但困難就擺在這里,無法回避,只有努力跨過去,無論路途有多遙遠、過程有多辛苦。
//羅素新:如何實現重慶地區心血管救治水平的整體提升
同時,重醫附一院全院層面對于昌都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的建設工作也是非常重視,為此還專門派出一名教授在那擔任了三年時間的院長,在此期間走訪了當地很多地區,包括為下面的鄉鎮衛生院帶去了由重慶市衛健委、重醫附一院捐贈的遠程心電診斷設備。有了這些設備,當地衛生院給患者做的心電圖檢查就可以直接遠程傳輸至重醫附一院心內科,實現快速精準的診斷報告出具。這對于原先位置偏遠、醫療水平落后的藏區農村的基層醫療機構,所帶來的診療水平提升無疑是巨大的了,讓當地藏區百姓體會到了實實在在的健康獲得感。
在重醫附一院的全力幫扶下,近兩年,昌都市人民醫院心內科無論是在溶栓還是介入治療方面都已能夠獨立開展,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由此得以顯著提升。最終,昌都市人民醫院于去年成功通過了胸痛中心的評審。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這一成就的取得對于重醫附一院全體幫扶團隊是一種甚大的鼓勵。
一系列的成就面前,羅素新仍覺得做的很不夠。因為相比那些胸痛中心工作突出的省份,重慶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目前,重慶仍有黔江區、巫溪縣、城口縣以及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尚未有醫院通過胸痛中心認證。這四個區縣距離重慶市主城區都非常遠,以位于大巴山南麓、靠近陜南地區的城口縣為例,以前坐車要十幾個小時才能到達,雖然現在路況好了很多,但仍要近5個小時的車程,其他的幾家區縣也是類似的情況。
這給重醫附一院的幫扶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再困難也需要做下去,因為越是偏遠的地區,當地民眾更需要胸痛救治的及時響應,因為“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穩固的心血管急救網絡體系對他們至關重要。
對于羅素新而言,要想構建好覆蓋全重慶的心血管疾病救治網絡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這里崎嶇的山路一樣,道艱且阻,唯有初心不變,帶你跨越溝壑。
回憶這些年走過的路,羅素新覺得,卻似這座8D魔幻城市一樣,你永遠不確定如今是在幾樓。
“而我更愿意是置身一樓的心態,腳下的樓是自己奮斗過的記憶,向上的攀登則是不變的追求……”
責編 | 趙 彤
攝影 | 葳 蕤
陳 余
校對 | 劉 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