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還有人不知道咱大西安是座“音樂之城”嗎?
往遠點說,一曲秦腔吼出了中國最早的搖滾樂,后來又走出了多少搖滾歌手;往近點說,不論是環城公園秦腔自樂班的大爺大媽的傾情一曲,還是鐘樓下沉廣場的千人大合唱;再到后來南門的樂隊演出,太陽廟門的陽臺音樂會……你就說,浪不浪漫?
原本我是溜達著準備去太陽廟門的,目的就是想看看現在蠻火的陽臺音樂會。音樂會是晚上7點開始,來的時間尚早,就想著在周邊逛逛。就這樣去了朱雀門里、和太陽廟門隔著一條馬路的——五岳廟門。
五岳廟門是一條全長245米的短街,東接湘子廟街,西至南廣濟街。一聽它的名字,就知道背后肯定藏著不少人文往事。
如果喜歡人文旅游的朋友,大概都知道西安東門里有座東岳廟,華山腳下有座西岳廟。實際上,五岳廟門所在的這條街,原本也有座——五岳廟。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中,山和水不僅僅是自然地理的存在,它們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人文思想。我國古代的著名山川、大河都被封了神,山神祭祀水神崇拜,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天地秩序的尊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五岳四瀆”。
“五岳”,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據史書記載,宋代時,一些較大規模的城市開始興建五岳廟,成為地方官祭祀五岳的場所。西安五岳廟門的五岳廟,也極有可能是這個時代修建的。
五岳廟曾是西安城里的重要廟宇,明正統年間、清乾隆年間、清光緒年間都曾有修葺。不過時光荏苒,在西安城的不斷發展中,五岳廟門的五岳廟已經消失不見。如今,成為鬧市里一條平凡街巷。
第一眼的五岳廟門,是街道兩側高大的法國梧桐。
法國梧桐高大的樹干和茂密的樹冠,將整條街遮了個嚴嚴實實,增添了某種寧靜和優雅的氛圍感。
街上有一些書畫店,也有一些文藝小店。
在最東頭的五岳廟門1號,有一個“蘭臺檔案”,看起來破有年代感。
“蘭臺”最早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臺名,其上建有宮殿。漢朝時,皇宮內建有藏書的石室,作為中央檔案典籍庫,稱為“蘭臺”,由御史中丞管轄,并置蘭臺令史,史官在此修史。比如著名的史學家班固,便是蘭臺令史。
此后,“蘭臺”一詞便成為泛指檔案保管機構和檔案工作的代名詞。我路過五岳廟門的這個蘭臺檔案時,恰好門開著,工作人員正在里面搬運檔案文件。就不知道是隸屬于哪個部門了。
繼續向東,過了大車家巷,就到了湘子廟街了。五岳廟門和湘子廟街都很短,稍不注意就會誤以為是一條街。不過我倒是很“敏銳”地發現兩條街的不同——行道樹從法國梧桐變成了槐樹。我倒是頭一次發現,原來槐樹冬天也是油綠油綠的啊。
沒走幾步,便是湘子廟。逛完湘子廟拐個彎就是文藝一條街德福巷,如果繼續向東,穿過南大街便到了西安另一個著名地標書院門。
換言之,太陽廟門、五岳廟門、書院門,在西安城南東西向的這條線上,竟然有三個叫“門”的地名。這三個地名,和古代的寺廟、書院有關,由此推算,這片區域曾經是西安城里人文昌盛之地。
有時間,來這里逛逛吧。說不定就能遇到什么驚喜!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游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