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界面新聞報道,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消息稱,巴基斯坦國家關稅委員會發布第64號案件的最新公告,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伊朗和卡塔爾的氯化石蠟作出反傾銷肯定性終裁,決定對涉案產品征收22.57%~43.10%的反傾銷稅,其中,中國生產商/出口商均為30.17%、伊朗生產商/出口商均為43.10%、包括KLJ Organic在內的卡塔爾生產商/出口商均為22.57%,措施自2024年8月4日起生效,有效期為五年。
對此,這稅率看著挺高,可人家有它的道理。巴基斯坦本土企業在氯化石蠟相關領域剛起步,要是進口商品價格比本國產品低太多,那人家本國產業就得受沖擊。這在經濟學上叫反傾銷稅,是世貿組織允許的合理貿易手段。
咱們可不能因為巴基斯坦為保護本國產業加個稅,就說人家“翻臉”了。貿易保護和政治友誼那是兩碼事,大家都在規則里各過各的。
目前世界各國普遍使用反傾銷、反補貼(“雙反”)措施來保護各自的產品及市場,系通行的國際貿易救濟機制,也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規范。
從近一個時期的實際情況來看,印度是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相關產品提起“雙反”調查,實施終審裁決并征收高額稅率最多的國家,使我相關產業蒙受巨額損失。
巴基斯坦作為主權國家有權也有理由根據實際情況對包括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相關產品開展相關調查并征稅。與印度相比,巴基斯坦對我開展的相關調查以及終審裁決僅為個位數。
而中巴友誼關系,那是不管國際風云如何動蕩,中巴兩國都會相互支持與幫助的。
而每每國人提到巴基斯坦,最常提到的詞就是“巴鐵”,寓意著兩國關系長期友好,早在2015年的中巴兩國,就將關系也升級為了“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
在中巴經濟走廊的順利建設后,不僅為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帶去了提升,更是讓巴基斯坦的民眾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與進步。
所謂傾銷,簡單來說就是某國的產品價格便宜,本來是想薄利多銷,讓其他國家能夠多買我們商品。但有時候,因為每個國家發展情況不一樣,這個產品如果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就會對當地產業造成損害。
這次巴基斯坦對中國氯化石蠟征收反傾銷稅的情況,看似不同尋常,實則十分正常。你們想啊,巴基斯坦作為發展中國家,工業基礎相對薄弱,那和我們中國來說,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多年來,巴基斯坦對中國一直保持友好態度,中國游客在巴基斯坦也受到了熱情款待。但此次加征關稅事件,無疑給中巴友誼帶來了一絲考驗。如何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保持兩國友好關系,是擺在雙方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期待中巴雙方能夠通過溝通和協商,妥善解決此次貿易摩擦,讓中巴友誼的小船繼續乘風破浪。
在如今的國際局面之下,巴基斯坦的每一步都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和印度等鄰國的關系,要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還要考慮如何爭取更大的利益,而巴基斯坦和我國的合作一直是亮點,此次增加關稅的決策我們是可以理解的。
但理解的同時,我們還是要理性的看待,對于巴基斯坦此次的行為,也有很多人認為,我國和巴基斯坦是“巴鐵”,但巴基斯坦的行為卻不符合一個“巴鐵”該做的,然而一個國家之間的合作都是以利益為主的,所以,我們還是不要感情用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