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漲還是跌?
【正文】
本文聚焦中國出海數據情況。
一、“出海”的官方緣起:上個世紀末國家提出的“走出去”戰略
在地緣博弈加劇、中美沖突長期化的背景下,“不出海就出局”越發成為市場共識,為此有必要從宏觀層面來窺探中國出海的現狀。
(一)從源頭上來講,“出海”的官方表述為“走出去”,1996年7月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河北唐山考察時指出“要加緊研究國有企業如何有重點有組織地‘走出去’”,1997年12月江澤民在會見全國外資工作會議代表時進一步提出“‘引進來’和‘走出去’是我們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兩個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方面,缺一不可。這是一個大戰略,既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
(二)2000年10月,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在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方面有新的突破”。隨后,在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各類政策文件中,“走出去”戰略被多次提及,標志著“走出去”戰略已上升至國家層面。
此外,國家商務部、統計局和外匯管理局于每年對外發布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和聯合國貿發會議每年定期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為我們窺探中國出海和全球投資流入流出情況提供了支撐,建議給予關注。
二、中國“出海”的現狀分析
2023年底,中國共有3.1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4.8萬家,分布在全球189個國家(地區),年末境外企業資產總額接近9萬億美元。
(一)總量及位次: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接近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3
1、截至2023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累計凈額)為29554億美元,位居全球第3,占全球份額為6.66%,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低于美國的94340億美元和荷蘭的33863億美元,高于加拿大的27469億美元、德國的21792億美元和日本的21326億美元。
2、相較于美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目前出海數據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意味著“走出去”戰略本身還有很長的路要長。當然,如果和過去相比的話,則會發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在全球中的位次進步還是比較大的,如2010年僅位居全球第17位,2017年一度躍居至全球第2位,2018年以來則一直位居全球第3位。
因此,在出海層面,建議給予荷蘭、德國、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盧森堡、法國和瑞士等經濟體更多關注,畢竟它們是全球資金流入的聚集地,代表著方向。
(二)區域分布:60%聚集在香港,兩個離島合計貢獻20%左右,其次為新加坡等
從中國29554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來看,2023年有59.3%聚集在中國香港,12.14%和7.51%分別聚集在英屬維爾京群島和開曼群島,這三個地方合計貢獻79%左右。
另有2.93%、2.83%、1.18%、1.08%和0.99%分別聚集在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荷蘭和英國,此外還有0.89%、0.77%聚集在印尼和盧森堡。故從亞洲來看,中國香港(59.3%)、新加坡2.93%)、印尼(0.89%)、越南(0.49%)、馬來西亞(0.46%)、泰國(0.43%)、老撾(0.34%)等七個經濟體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聚集地。
(三)行業分布: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金融業、制造業、采礦業較為聚焦
除區域上比較集中外,中國出海的行業分布同樣比較集中。具體看,以投資控股為代表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是中國出海最為集中的行業,占比達40%;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制造業、采礦業等依次為14.26%、10.96%、9.59%和6.55%,這四個行業合計貢獻41.35%。
此外,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建筑業等行來也均超過1%。
(四)廣東、上海、浙江、北京、山東、江蘇、福建等是中國出海企業的集中地
數據上看,中國出海市場主體的80%以上集中在廣東、上海、浙江、北京、山東、江蘇、福建、天津、安徽、河南等十個地區,2023年這十個地區的市場份額超過83%。其中,2023年底,廣東、上海、浙江和北京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非金融類)分別為1950.5億平均、1671.2億美元、1191億美元和1045.8億美元,山東、江蘇、福建、天津、安徽與河南分別以774.3億美元、755億平均、304.8億美元、271.3億美元、217.2億美元和214.2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位居其后。
三、近年來中國出海的幾個特征(一)亞洲和北美在中國出海市場中的份額總體趨于抬升
中國在亞洲直接投資存量的比例在2022-2023年期間趨于上升,由2021年的52.63%相繼升至55.07%和56.85%;同時中國在北美洲直接投資存量的比例亦在2021-2023年期間趨于上升,由2020年的2.86%相繼升至2021年的2.88%、2022年的3.02%以及2023年的3.04%。與之相對應,中國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資存量比例則總體趨于下降(2022-2023年期間),2023年底已降至17.61%;在歐洲的直接投資存量比例則總體保持在4%左右;在非洲和大洋洲的直接投資存量比例亦趨于下降(幅度較小)。
毫無疑問,這一變化的原因顯然是受到了地緣的影響。例如,數據上看,相較于疫情前,中國在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國等地的直接投資存量比例呈明顯上升態勢,而在美國、澳大利亞、開曼群島的直接投資存量比例下降較多。
(二)國內七個地方的出海活躍度與積極性較高:浙江已躍居至全國首位
疫情以前,浙江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在全國基本處于第四或第五的位置,但在2022-2023年期間,浙江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已經躍居至全國第一,超過廣東、上海、山東等地。例如,2023年,浙江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56.億美元,超過了廣東的148億美元、上海的98.7億美元、江蘇的89.2億美元、山東的69.5億美元、海南的59.5億美元。
這意味著,浙江企業出海的活躍度與積極性在全國最高。同時,從2016-2023年期間的數據來看,出海活躍度一直位居全國前十位的地區依次為浙江、廣東、上海、江蘇、山東、北京、福建等七個地方,值得關注,而海南、河南、天津、安徽等地的穩定性不夠。
(三)近兩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比例總體趨于上升
數據上看,2022年非金融類市場主體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比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由2021年的85.01%升至2023年的89.72%,正向2016年的高水平逼近。同時,非金融類市場主體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占比卻在2021-2023年期間出現了連續三年下滑,由2020年的89.54%降至2023年的88.7%,這說明非金融類出海市場主體的盈利性在短期內可能還沒有很好地體現,不過88.7%的占比仍然高于2017年以前。
四、結語
(一)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數據來看,出海區域上主要聚集在亞洲和北美地區,顯然是地緣因素在起著主導作用。
(二)數據上看,2022-2023年期間,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在全球的份額趨于上升,意味著2022年以來中國出海的步伐呈加快態勢。
(三)就國內出海市場主體的分布來看,浙江、廣東、上海、北京、江蘇、山東、福建等七個地方較為集中,出海的活躍度與積極性最高。
(三)近幾年,非金融類市場主體出海的積極性也有所提升。
當然,無論是存量,還是流量,目前中國出海的體量相較于美國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其占全球市場的份額與我們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亦有一定距離。其中,就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的排序來看,除美國、日本、德國等傳統經濟體外,荷蘭、法國、瑞士、盧森堡、愛爾蘭以及新加坡等東盟經濟體也值得關注。
附表1: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數據(億美元)附表2: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數據(億美元)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反映發布當日的判斷。本公眾號中的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本公眾號所載信息均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
本公眾號對所載原創內容保留一切權利,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發表或引用本公眾號所載的任何原創內容。如征得本公眾號同意進行引用、刊發的,需在允許的范圍內使用,并注明出處為《梧桐樹智庫》,且不得對相關內容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