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媒體人胡先生在某直播平臺談到大學生就業,他表示:最重要的是先去工作,二十幾歲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在家啃老,出門工作,不增加父母的焦慮。
但如果把時間線拉到一個多月前,復旦大學某知名教授梁先生提出的觀點恰恰跟胡先生相反,他提倡“有條件”的年輕人可以啃幾年老。兩個名人在大學生就業這個問題上“唱反調”,引發了廣泛的熱議。
1)
客觀而言,胡先生和梁先生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從職業規劃角度來看,強調先工作有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更快地進入社會角色,積累職場經驗。但大學生初入社會時可能會比較迷茫,如果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就匆忙工作,是不利于長期職業發展的,在家“啃老幾年”,認真思考一下人生,或許能讓大學生在行動之前對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有更系統的規劃。
從經濟角度來看,工作意味著大學生能夠經濟獨立,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并且能早一點積累個人財富,為未來的發展如購房、深造等打下經濟基礎。但如果一段時間的“啃老”能換來對未來更明確的方向,比如利用這段時間去學習新的技能,這樣職業發展的“后勁”就會比較大,未來謀取高薪工作的可能性就會更多。
從心理成長角度來看,先工作有利于大學生心理的成熟,在工作中,我們會經常面對困難和挫折,處理這些問題能夠鍛煉抗壓能力、溝通能力和協調組織能力,讓我們更快地從學生心態轉變為職場心態。但如果年輕人沒有做好準備,帶著迷茫和抗拒的心理進入職場,就可能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在家啃老幾年或許能讓年輕人在心理上有更好的準備。
從社會價值角度來看,大學生進入工作崗位能夠為社會創造價值,增加社會勞動力資源,促進社會的經濟循環和發展。但啃老幾年,好好思考一下未來,可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讓工作更有價值,長遠來講可以提升社會價值。
2)
不過,我個人更傾向于胡先生的觀點。當下社會競爭激烈,而職場經驗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學生應盡早進入工作崗位,這樣才能更快地適應社會節奏。另外,與單純在家思考人生方向相比,在工作過程中一邊實踐一邊思考,或許更有效。很多時候,只有真正身處工作環境,才能深刻體會自己的喜好與不足,知道自己需要提升的方向。
再者,工作不僅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讓自己能夠更好地規劃生活,也可以增強自我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會促使大學生們積極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實現心理上的快速成熟。相反,長時間在家“啃老”可能會使他們陷入焦慮和自我懷疑的情緒中,而且容易與社會脫軌。
事實上,在工作環境中,我們能夠接觸到不同年齡、背景的人,了解職場文化和社會規則,這是在家“啃老”思考人生難以獲得的。
現在就業市場變化快速,合適的工作崗位稍縱即逝。先抓住工作機會,一邊積累工作經驗,一邊提升自己,之后如果遇到更心儀的工作,再去轉換賽道。
今日話題:你更認同誰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理由!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