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如魏征、海瑞、于成龍等這樣的臣子,他們的名聲甚至超過了君主。大家有一種錯覺,那就是遵守律法的臣子容易名垂千古,其實上遵守律法的臣子更會遺臭萬年,比如來俊臣、張湯、周興等等,他們甚至都有一個不得善終的結局。那么他們如此忠心國事,為什么最后會被君主拋棄呢?因為在君主制的氛圍里,國法說白了就是君主的家規,君主想怎么制定律法都行。但我們縱觀歷史,君主的律法本質就是奪取百姓的利益,你以為的忠君愛國其實并不愛,你只是君主的鷹犬而已。下面就讓我們走進看下,什么是真正的良臣:
君主
首先就是魏征,他的出現說明了一個真理:真正的良臣是不懼生死,敢于痛斥時弊的。在歷史上比魏征有才華的人多的是,想成為魏征這樣的人更是不計其數,那么他們為什么沒有成為魏征呢?從表面看,君主沒有唐太宗這樣開明,自己有妻子父母要照顧等等,他們有無數個借口不能成為魏征這樣的人,但總結起來就八個字:自私自利,貪生怕死!難道魏征就敢篤定唐太宗不會殺他嗎?我們要知道唐太宗在氣頭上可是錯殺過臣子的,而魏征這樣做就是不懼生死的。
難道他不知道自己得罪了權貴會殃及家人嗎?我想他知道,但在他的心中,忠是第一位的。只不過這個忠不是忠于君主,而是百姓的生死,身為臣子,自己能做的就是勸諫君主成為一個明君,我可以說唐太宗成就了魏征的美名,而魏征也成就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而后世之臣子多為沽名釣譽之背,他們如同家犬一樣只會滿足主人的情緒價值,當你連最基本的骨氣都沒有的時候,那么你還談何為人,談何名垂千古呢?
魏征
第二位就是海瑞,時至今日,我們村不識字的老人或許不知道秦皇漢武,但卻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海瑞的剛正。即使歷史書不記載,海瑞也會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傳,他的一生都忠于百姓,丈量土地等等。起碼在他的治理區百姓是幸福的,當時胡宗憲的兒子胡吃海塞被舉報,他沒有把舉報人當瘋子一樣關起來,而是扣押了胡宗憲兒子的財物。當時讀大明1566時,海瑞在奏疏里把嘉靖罵得一無是處。而氣急敗壞的嘉靖大罵海瑞是無父無君之人,海瑞瞬間潸然淚下。
或許是從小死了父親,海瑞一直將嘉靖視為君父,或許正因為他視嘉靖為君父,才會冒著生命危險將他從遺臭萬年的名聲中拉出來。他要做的就是還百姓一片清平,然后讓后人記著嘉靖的恩德。而在嘉靖死后,即使是他的兒子都不過是逢場作戲,而只有一個人聽到嘉靖的死訊后在墻角嚎啕大哭,而諷刺的是這個人就是將自己比作桀紂的海瑞。或許對于嘉靖來說,海瑞不是自己最喜歡的臣子,但對于海瑞來說,他卻將嘉靖視為了唯一的君父,將百姓視為了自己的孩子。
海瑞
最后就是深受百姓愛戴的于成龍,對于他來說,世間最大的法就是民心。當時鄭氏集團與大清形同水火,清王朝于是對鄭氏集團實行海禁,于是各地作為清王朝的家犬不顧當地的情況盲目一刀切實行海禁政策,而最終自然激起了百姓的反抗,而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大量的冤假錯案。于成龍上臺后便重新根據地方的特點修改甚至取締朝廷這些不合理的舉措,然后對于之前的錯案全部發回去重審。原本雖然有海禁,但在一地雞毛的實行下百姓怨聲載道,結果他們與鄭氏集團的聯系越來越頻繁了。
后來于成龍深得民心,大家開始對清王朝有了好感,不再資助鄭氏集團,康熙也因為他的功績而更加青睞他。這其實就像工作一樣,結果往往比過程更加重要,而于成龍的能力和膽略也是當時很多同仁自愧不如的。這也是于成龍能夠脫穎而出,而其他大臣輕則宦海沉浮,重則遺臭萬年的原因。其實不管為人還是做事,人品和骨氣都是第一位的,換句話說,即使那些無惡不作的壞人,他們真正相信的人都是那些人品好的或者有骨氣的人。誰會相信一個反復無常,沒有品德的壞人呢?
于成龍
古往今來,宦海就是一個大染缸。要么你身處宦海在人情世故中沉淪,要么你脫離人情世故一心為民而名垂千古。古代有句話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最可悲的就是這些對君主命令矢志不渝執行的酷吏。他們以為自己的忠君愛國殊不知是給自己掘的墓而已,他們認為在君主的大樹下可以呼風喚雨,但卻不曾想到,他們會被自己的君主拋棄成為背鍋俠,因為一個品德敗壞的人沒有利用價值時,他是一文不值的。而一個人真正有品德和骨氣,他的人生必定不會太差,因為這就是老天的氣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